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條大水溝
這天,旺小山和陳二寶早早的就騎著自行車出了公社大院,當他們來到公社中學前麵的岔路口時,拐上了那條通往青田大隊的黃泥路。
由於昨天夜裏下了一夜的毛毛雨,所以此時的路麵,滑得就像抹了層油一樣。
倆人剛上路走不遠,陳二寶就滑了一跤,連人帶車跌進了路中間的一個淺水塘裏。
旺小山趕忙下車把二寶扶起來,見二寶的左腳褲腿沾了不少稀泥,就問他跌傷了沒有,要是傷了的話,就回大院休息,青田大隊他一個人去就行了。
陳二寶搖了搖頭,說:“沒事沒事,我去路邊的水塘裏洗洗就好。”
說完向路邊不遠處的一個水塘走去。
旺小山見他走路沒事,便不再說什麽,幫他把自行車扶起來,然後站在那等他。
其實像今天這樣的天氣,如果沒什麽特別重要的事,他們是沒必要往鄉下跑的,坐在辦公室裏喝喝茶看看報紙,然後再接接電話,不知不覺一天就對付過去了。
不過這樣神仙般的日子旺小山可不原意過,大道理他也說不出多少,可就是覺得這樣混日子心裏不舒服。
其實青田大隊這幾天也沒什麽事值得他倆非去不可,可就是有一件事旺小山放心不下,那就是青田村的五保戶李阿婆病了,也不知道現在情況怎麽樣,他不親自去看一看心裏就不踏實。
所以剛才他才對二寶說如果他摔傷的話就不用去了,他一個人去就行。
在他的車後架上,用膠帶綁著一個小布袋,裏麵裝的全都是他和陳二寶買給李阿婆的補品和中草藥。
很快,陳二寶把褲腿上的稀泥洗幹淨了,於是倆人又繼續上路。
由於長年累月的下鄉,旺小山騎自行車都快騎成精了,即使是在這樣濕滑的路麵,他也照樣能平平穩穩地走,就算是難得滑一下,那也不可能翻車,因為他牛高馬大兩腿長,再加上力氣又大,兩隻腳往地上一撐,那簡直就穩如泰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他在這種路上騎自行車也不是沒摔過,以前摔得四腳朝天甚至嘴啃泥,那也是常有的事。正是因為摔多了,摔出經驗來了,所以最後也就摔成精了。
相比之下,陳二寶的騎車技術可就差多了,而且摔來摔去也還是老樣子,所以他常常搖頭歎息說他在這方麵看來是先天不足。
結果為了等陳二寶,倆人一路磨磨蹭蹭走走停停,本來不到一個半小時的路,花了整整兩個小時才趕到青田村。
到了青田村,他們沒有去大隊部,而是推著自行車直接向李阿婆家走去。
到了李阿婆家一看,原來大隊的寧書記和青田村的劉隊長也在這裏。
此時李阿婆正躺在床上,旺小山走到床前,彎下腰去笑眯眯地問道:“阿婆!病好點沒有?我們看你來了。”
李阿婆高興地說:“好多了好多了,今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吃過早飯後還在村裏溜達了一圈,回來後感覺挺累的,這不,剛躺下你們就來了。”
旺小山聽李阿婆這麽說,這才注意到青田村這一帶並沒下什麽雨,路麵都挺幹的。
這就是這一帶的氣候特點,十裏不同天,那是很正常的事。
“阿婆,早上天涼,你老要是想出去溜達溜達的話,別忘了多加一件衣服!”陳二寶笑眯眯地提醒道。
這時,旺小山走出屋去,從自行車後架上解下布袋,然後拿到李阿婆麵前,說:“阿婆,這是我和二寶給你買的中藥和補品。這藥一定要按時吃,這補品也要按時吃,不過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因為吃得太多會上火的!”
李阿婆點了點頭,說:“知道了小山,阿婆全聽你的!”
旺小山也點了點頭,然後說:“阿婆那你先歇著,我和寧書記劉隊長出去說說話。”
李阿婆高興地說:“孩子你去吧,阿婆知道你們都是忙大事的人,謝謝你們常來看我。”
旺小山這才轉身向門外走去。
寧書記和劉隊長還有陳二寶也跟著出去。
到了門外的院子裏,寧書記說:“小山呀,李阿婆的事有我們在這你就放心吧,你要放心不下,打個電話問問不就行了嗎,沒必要大老遠的跑一趟。”
旺小山說:“這不是成天呆在辦公室裏無聊嗎,所以就順便過來看看,再說李阿婆到底恢複得怎麽樣了,不親眼看看我還不放心。”
寧書記說:“這下放心了吧,我敢保證要不了三天,她就完全恢複了。”
旺小山點了點頭,然後開心地笑了。
這時,青田村的劉隊長說:“旺副主任,你今天來得正好,我有一件事正想向你匯報。”
劉隊長話剛說完,寧書記就衝他使眼色,意思是叫他不要說。
這一幕沒能逃出旺小山的眼睛,他擺了擺手說:“寧大哥,你就讓他說吧!”
寧書記隻好笑了笑,說:“其實也沒什麽,既然這樣,那還是我說吧。”
然後他就告訴旺小山這麽一件事。
原來青田村和相鄰的後山大隊的後山村又為了爭奪水源而產生了矛盾。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青田大隊其實是一個水資源很豐富的大隊,可偏偏青田村地勢比較高,所以這兩年反而成了青田大隊唯一一個水資源不足的生產隊。
在距離青田村不到一公裏的地方就有一條河,如果有電的話,把河水抽上來就能夠解決缺水的問題。可就是因為沒有電,一件簡單的事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然而有意思的是,後山大隊後山村的情況也和青田村差不多。
後山村的地勢也是全大隊最高的,但幸運的是,後山村有一條大水溝,這條大水溝的源頭是一條地下河。
地下河的河水從後山村旁邊的一座山下的山洞裏冐出來,源源不斷地從整個後山村流過,然後再形成一道美麗的瀑布,向後山大隊的三塘村流去。
從古至今,這條溝的水就成了後山村和三塘村的水源。
也不知從哪朝哪代起,三個村的人共同修建了一條長大約五百米的引水渠,把這條溝的一部分水引到了青田村,就這樣青田村和後山村三塘村一樣,成了這條地下水源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