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宴席(四)
注:清朝漢族婚嫁習俗——清代漢族民間婚俗基本上包括說媒定親、換帖納彩、回奉、送彩禮、踩花堂、過嫁妝、嫁娶、鬧房、回門等禮儀程序。這種婚姻是依從“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嫁娶是第七步,也是整個婚俗中最隆重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婚俗的核心。 一般在嫁妝過完後,新郎著長袍短褂,戴禮帽,披紅插花,乘官轎迎新娘。同新郎隨行的迎親隊伍分兩行,浩浩蕩蕩幾近百人。隊伍中有抬花轎的,花轎是為新娘準備的,內放一盤,上麵盛著五個麵石榴,中插紅筷子,筷子上係著一朵石榴花。 迎親隊伍至女方門前,要鳴炮報信。 女方家辦事的聽到炮聲,要迎新郎入席,先吃“下馬點心”及麵食,然後引其至女方祖先堂祭祖,最後叩拜女方父母、親友、鄰裏。 行禮之後,新郎要吃“腰食”,即餃子。“腰食”由本家嫂子包捏,餃餡花樣很多,若食了“子果”餃子(大餃子裏麵包了五個小餃子),則誇女婿有“五子”之福;若要吃了辣子或食鹽餃,則開心地一笑以祝吉。吃完腰食開“正席”。 而新娘此時要梳妝打扮,以做好上轎前的準備。為新娘梳妝打扮的人叫“全人”,這個人必須上有公婆,下有兒女。她要為新娘梳頭、開麵、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等,然後戴鳳冠,著霞帔和八幅繡花羅裙,腳穿紅緞繡花鞋,係上裙鈴、褲鈴,蓋上蓋頭,稍息後,由樂隊迎往花轎前,供拜轎神。拜後,新郎新娘吃合婚餅。之後,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上轎。新郎要到花轎前拜轎,拜罷,鳴炮三響,鳴鑼開道,花轎在兩名小舅的監押下起轎。 花轎至男家大門口,轎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轎後要踩事先鋪好的紅氈,手抱輻條、瓷瓶、銅鏡等(象征鎮邪氣,帶來福氣),由伴娘攙 扶,在新郎“同心結”的牽引下,緩緩而行;到了大門口,要從火盆、馬鞍上跳過去,以示避邪惡,保證婚後生活平安、紅火。在新娘行走時,男方家有二人手端五穀雜糧,向新娘身上撒擲,名曰“撒五穀”。進院後,新娘要麵朝喜神而坐。 之後,舉行拜天地儀式。拜前,由新郎用秤杆揭取新娘蓋頭,俗稱“稱心如意”。至此,新郎、新娘見麵,對天地爺牌位三叩首,到祖先堂行四拜 禮,然後回至院內,叩拜父母,行夫婦對拜禮。禮畢,新郎新娘入洞房。入洞房後,去掉鎮物,行交杯酒。喝完酒,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為之“踩四角”。踩時,旁人念道:“踩,踩,踩四角,四 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人常好著。”踩完四角,新娘要脫去鳳冠霞帔,換上紅綢便裝,懷抱秤、瓷瓶、箅筘,盤腿坐於炕角的鬥上,名曰“坐帳”,象征新娘辦事公平、周密,守口如瓶。新娘“坐帳”時,男方將設“十五圓”佳宴款待賓客。娘家人趁機看望一次新娘,從新娘那裏得饅頭一個。娘家人帶回家扔進水缸裏,象征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