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臣> 第四十九章 慷慨

第四十九章 慷慨

  大規模產出石灰,是控製疫源的第一要務,沈漾、楊恩、韓道勳都關心,便與韓謙一起去看三口大灶建得如何。


  昨夜所造的大灶,青白石鍛燒已經快有一天一夜,膛底也積了大量鐵灰色石灰,拿長鐵釺子去捅,中層石頭所燒的火候還不夠,但新灶確實可行是無疑的,甚至可以造得更大。


  畢竟四口大灶,平均下來一天能出二十擔石灰就頂多了,但要處理人畜便溺、控製疫源,每天少不得要用上百擔的石灰才夠。


  其他不說,三四萬人,分二十五屯,每座屯寨有一千四五百人,要處置這些人每日產生的便溺汙物,得要多少擔石灰才夠?


  “韓謙,你在這邊試建大灶,每出一擔石灰,軍府那邊都以市價收之。”沈漾說道。


  “石灰用越多越好,但軍府財力有限,此事用多,則他事用少,”韓道勳心思在饑民身上,問範錫程,“這邊四口大灶,建成後每天能出二十擔石灰,你估算要用多少力工?”


  韓謙急得直想跺腳,安置染疫饑民,前期都是信昌侯府拿錢物投入,難得有機會在這件事能狠狠宰李普、李衝父子一刀,怎麽能心慈手軟啊?


  見家主問話,範錫程不顧韓謙使勁的遞眼色,賊老實的回道:“照少主所授之法,燒石匠一人計三個力工,總計也隻需要三十個力工就夠——一個力工每天給三升糧。”


  “三十個力工就夠啊,那就算計一百升糧,產二十擔石灰,每擔石灰作價五升糧就夠了。”韓道勳說道。


  聽他爹這話,韓謙便心痛得泣血。


  每擔石灰市價二十升米,他爹韓道勳慷慨勁一來,張口就將山莊所出的石灰直接削減到市價的四分之一供給屯營軍府。


  而且他還不能宣揚,還得保密,不能讓安寧宮那邊知道這邊在拚命倒貼龍雀軍的屯營軍府,這他媽得多委屈啊!


  你們這是破壞市場搞惡性競爭啊!


  不過,韓謙也明白,父親為安置這些饑民,不惜背負惡名,絕對不會坐看他從饑民身上漁利的,有苦也隻能自己咽進肚子裏去。


  “如此甚好,石灰越用多越好,每年少不得要用七八萬擔,要是市價,專為一事就要用近兩萬石糧,確實會很吃力。”沈漾說道。


  朝廷正式拔給龍雀軍的軍資,每年隻相當於抵三四萬石糧,壓根不夠消耗,所缺都需要龍雀軍自籌。


  理論上是要依賴屯營這邊補充,但現在屯營這邊才是最大的無底洞。


  要是在采購石灰之事就要用掉兩萬石糧,一是反對聲音會很大,第二是沈漾作為長史,龍雀軍的大總管,實在也很難額外擠出這麽多的錢糧來。


  這一部分能壓縮到每年五千石糧,就好辦多了。


  沈漾與韓道勳商議好這事,也沒有想著要問一下韓謙的意見。


  韓謙心灰意冷的跟範錫程說道:“辦法是楊大人指示過的,不會有問題,你多雇些人手采石、燒石,總歸要千方百計每天給沈漾送兩百擔石灰過去。”


  韓謙原本還想著燒石灶是不是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現在想到真要有進一步改進,他父親多半又會慷他人之慨,那還不如保持現狀,能少吸引一點注意力。


  …………


  …………


  韓道勳並無意卷入爭嫡之事,他的心思主要在染疫饑民身上。


  看到沈漾在這裏主事,又將右校署材官楊恩請過來,他傍晚就回城去,也不在山莊這邊久留,以免安寧宮及太子那邊看出破綻來,橫生枝節。


  也許是看到


  韓謙他人就在山莊這邊,而韓家三四十家兵子弟又整日聽從沈漾的調遣跟染疫饑民混在一起,判斷韓謙對《疫水疏》、對控製疫源傳染有著絕對的自信,信昌侯府所出的物資以及推薦的倉曹、兵曹、工曹參軍等職很快陸續到位。


  而每有大量的物資運送過來,李衝以及信昌侯長子李知誥、柴建等人,也會輪流登場,代表三皇子楊元溥向染疫饑民宣示恩惠……


  韓謙留在山莊“養病”,除了繼續擴建石灰窯外,還有就是家兵子弟在協助沈漾救濟染疫饑民時遇到問題,他雖然不會整天泡在軍府公所,但也都會想辦法指導解決。


  這也算是手把手的教導郭奴兒、林宗靖等家兵子弟,怎麽去處理實際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當然,這也太零碎,太不成體係了,很難短時間內就讓這些家兵子弟具備他所需要的偵察及反偵察能力。


  韓謙便趁著“養病”的空閑,一邊教導趙庭兒、趙無忌及這些家兵子弟,一邊編寫一些東西。


  他缺乏實際的經驗,所能翻閱到的書籍,言語又極其簡略,沒有圖例,缺乏細節,他便將範錫程等家兵喊到跟前來,仔細詢問。


  範錫程他們沒有特別深的學識,讓他們去教導家兵子弟,也僅局限於拳腳騎射以及最基本的陣列排布,但他們作為軍中悍卒,韓謙真要深度去挖掘,便會發現他們還是擁有很多細節方麵的技能。


  隻是連老辣如範錫程,都沒有想過簡單包紮、土藥、藏匿兵刃、綁繩結、察言觀色甚至對敵我兵服、兵械的區別判斷,這些事統統都算是技能。


  韓謙自己也是一邊摸索、總結,一邊教導家兵子弟,而屯營軍府這邊也算是循序漸進的走上正軌。


  郭榮、陳德等人不知道《疫水疏》的存在,對疫病自然還是畏懼如虎,怎麽都不肯到桃塢集來,這也使得桃塢集發生的事,短時間內不會傳出去,至少不會傳到安寧宮及太子的耳朵裏去。


  水蠱疫目前隻能控製,還是無法有效治療,但大部分水盅疫患者,雖然之前表現出比較嚴重的染疫症狀,但主要還是營養不良,得到救濟之後,再輔以藥物調養,症狀就得到緩解,恢複一定的勞作能力。


  沈漾主要驅使這些人,不分男女老少,在修建屯塞屋舍之餘,還征調上萬人沿著赤山湖北岸修築大堤,同時又開挖新的溝塘,以便能趕在開春之時,能開墾一批旱田出來種上作物。


  而症狀嚴重,已經出現腹水、差不多已經算是疫病晚期的染疫饑民,差不多占到兩成左右,這些人吃飽食,身體也是相當的虛弱,主要用於處置便溺汙物等事。


  信昌侯府那邊即便在這大半月裏輸入大量的錢糧物資,但猶是不足。


  兼之長期忍受饑荒、營養嚴重不良以及長期疫病折磨,寒流南侵之時,最初集中安置過來的染疫饑民死亡率也是高得恐怖,幾乎每天都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病死。


  病死者一律火化,這沒有什麽好疑問的。


  好在這個狀況持續到大半個月,就慢慢改觀過來,即便每天還有十三五人病逝,死亡率也算是極高,但主要也是體質極度虛弱的人無法熬過寒冬,也沒有最初大半個月時那麽恐怖。


  這時候屯營軍府也算是漸漸有了一些模樣。


  有相當一部分染疫饑民的家人,他們身體除了因為長期饑餓而麵黃肌瘦外,身體大體是健康的,他們也被收編到屯營軍府之中,人數差不多占到饑民總數的四成。


  在沈漾親自主持下對疫源進行嚴格的控製,近一個月,這些人裏出顯明顯疫病症狀的,僅有十七人。而這十七人極可能都是進入屯營之


  前染上疫病,隻是到屯營之後症狀才顯現出來。


  這充分說明遵循《疫水疏》,對疫源進行嚴格控製,是確切有效的。


  臘月二十四日,年關將至,李衝與長兄李知誥及姐夫柴建等人再次率部馳入屯營,運來一批肉食,這是要給此時已經正式算是龍雀軍屯營兵戶的饑民,過一個有肉食的豐盛年節。


  雖說要從事繁重的勞作,編訓之事也迫不及待的展開,但三四萬饑民從隨時都會倒斃道側的境遇中徹底擺脫出來,內心深處也對解救他們的恩主三皇子及信昌侯府充滿感激之情。


  李衝、李知誥、柴建等人代表三皇子楊元溥慰問過兵戶後,與沈漾、郭亮、張潛等人說過一會兒事情,又驅馬進入秋湖山別院。


  韓謙擁裘而臥,繼續裝病,在臥房見了李衝、李知誥、柴建三人。


  韓謙的信息源太有限,也是最近才知道李知誥其實是信昌侯李普的部將之子,據馮翊說,李知誥年幼時其父在戰場為保護李普而死,李普之後將李知誥過繼到膝下收養。


  而除了李衝之外,李普嫡長子戰死沙場,此外還有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幼子,留在李氏祖籍所在的洪州寄養。


  李知誥此時年逾三十,而柴建的年紀要更大一些,在大楚開國之前,他們就隨李遇、李普等人征戰沙場,身上透露出血殺之氣。


  天佑帝將李遇調入朝中擔任樞密副使之後,李普及大將張蟓等人都交出兵權,隨李遇歸朝任事。


  李知誥、柴建等李家的子婿也隨後離開楚州軍,調入州縣任武職,主要也是負責地方上的治安緝盜,再也指揮不了真正的精銳兵馬上戰場衝鋒陷陣。


  也是這次天佑帝意欲用信昌侯府的人手,將龍雀軍的框架支撐起來,李知誥、柴建等人才得以重新到軍中擔任都虞侯等中高級將職。


  說實話,李知誥、柴建最初心裏是極度抵製的,即便看過《疫水疏》也不當一回事,不以為數代醫官都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秘書少監韓道勳就真有解決之策。


  然而近一個月,他們能隨時掌握著屯營軍府這邊的情況發展,確切相信疫病是有效控製住了,才算是後知後覺真正認識到《疫水疏》的威力。


  屯營軍府共編兵戶一萬兩千五百戶,這近一個月因疫病嚴重死絕戶上千,尚餘一萬一千四百餘戶,共編屯卒及家小三萬四千餘人,其中十五到五十歲的男丁一萬三千餘人。


  這一萬三千餘男丁裏,疫病嚴重、體質極度虛弱形如廢物者約兩千人左右;染疫但能驅使勞作者六千人,但沒有疫病者還是有五千餘人。


  而看這邊的疫源控製情況,不用擔心這五千人會傳染疫病,也已經著手進行初步的編訓。


  在此之前,他們在金陵僅有四五百人手可用,一旦天佑帝壓製不住安寧宮蠢蠢欲動的野心,他們及臨江侯將處於隨時會覆滅的危險邊緣,雖然所編五千餘人,戰鬥力還遠不足期待,但形勢相比較一個月,已經改善太多。


  而這一切,皆得益於一封《疫水疏》。


  因此不要說被韓謙指著鼻子罵蠢貨了,就算是被韓謙在頭上撒過幾泡尿,李衝也隻能捏著鼻子,隔三岔五跑過來探望“生病”的韓謙。


  李知誥、柴建以往沒有跟韓謙直接打過交道,然而即便是捆綁到一棵樹上的螞蚱,韓謙不貼過去,他們也自恃身份不可能貼到韓謙跟前來。


  不過,臨江侯府明日設宴,三皇子楊元溥發了脾氣,說韓謙再不出現,就要親自到秋湖山別院來請,他們怕李衝請不動“生病”的韓謙,也隻能硬著頭皮一起過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