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你怎麽能讚美我的錯誤
諸葛亮撤回漢中,檢點軍馬,發現少了趙雲鄧芝,正要派人去接應,卻聽趙鄧已經平安撤回,未折一人一騎。
諸葛亮慚愧地說:“是我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啊!”
正在此時,忽報馬謖王平魏延高翔等人到了。令人奇怪的是,諸葛亮先是把王平叫了進來,狠狠地斥責道:“我要你與馬謖同守街亭,你為什麽不勸諫他?”
王平分辨道:“我已經再三相勸,要馬參軍當道築城,安營把守。參軍大怒,責怪我無禮。我隻好自引五千人馬,在山腳駐紮。丞相如果不信,可以召來各部將校對質詢問。”
如果王平沒有盡責,那麽馬謖之罪尚屬可救。但既然王平已經盡責,所有的一切隻能由馬謖一人來承擔了。畢竟,這麽大的一次慘敗,必須有人為之負責。
馬謖將自己綁了,跪在帳前。這本是減輕罪責的好辦法。但馬謖剛愎自用帶來的惡果實在太嚴重了。這種方法也起不來太大的效用。
諸葛亮變了臉色,對馬謖喝道:“你自幼熟讀兵書,我也累次叮囑你說街亭是我軍之根本。你自己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你現在還有什麽話說?”
人在落水的時候,總是要為自己撈一個救命稻草的。馬謖回答說:“是因為魏兵太強大了,我不能抵擋,所以才會失了街亭。”這不是我的態度問題,而是我的能力問題。能力不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有意思的是,當年關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後,回來見諸葛亮交令,也是這樣說的。不過,馬謖的運氣沒有關羽好。
諸葛亮喝道:“胡說!你要是早聽王平之言,怎麽會有此慘敗?!現在我全軍損兵折將,全是你的過錯。如果不明正典刑,難明軍法!我今天殺了你,你也別怨我。你的家小,我會按月發放俸祿,你不必掛懷。”
說實話,諸葛亮還是很護著馬謖的。當初馬謖是以全家性命為擔保立下的軍令狀的。嚴格說來,失了街亭,馬謖全家都要操斬的。而現在,諸葛亮不但放過了他的妻小,而且還會按月發放馬謖的俸祿給她們。這顯然是法外開恩。
馬謖放聲大哭,道:“丞相你視我為子,我視你為父。我也知道自己死罪難逃,隻請丞相要照顧好我的兒子。”
諸葛亮此時卻不願將自己與馬謖的關係牽扯到“父父子子”中。因為兩人的關係越是親密,越是顯得諸葛亮當初是用人唯親。所以,諸葛亮說:“我和你義同兄弟,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你不用多牽掛了,趕快正了軍法!”
所謂義同兄弟,更接近於同事關係,顯然比父子疏遠一些。諸葛亮急著要殺馬謖,就是為了盡快處理好此次慘敗的歸責問題,以免軍心生怨。
軍士正要將馬謖處斬,正好參軍蔣琬從成都趕來,立即叫道:“刀下留人!”蔣琬急忙來見諸葛亮,為馬謖求情。但諸葛亮堅持己見。
過了一會,軍士將馬謖首級獻上。諸葛亮痛苦不已。蔣琬問:“馬謖即已正法,丞相為什麽要痛哭若此呢?”
諸葛亮邊哭邊說:“我不是馬謖哭啊!我想起先帝當年在白帝城臨危托孤時,曾經叮囑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沒想到今天果然應驗了這句話啊。我真是痛恨自己用人不當,又想起先帝識人之明,所以才痛哭流涕啊!”
劉備是極具權威的人物,又是在臨危之際抽出極為寶貴的時間來對諸葛亮提出“慎用馬謖”的囑托,為什麽諸葛亮會在任用馬謖的時候忘得個一幹二淨呢?
其實,諸葛亮所遭遇的這一情形並非孤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心理學上將其稱為“睡眠者效應”。
我們知道,說話者本身的權威程度是會影響到所說內容的權威性的。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人嘴中說出來,其效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說話者權威程度對所說內容的影響會出現兩種傾向。
第一種傾向是:當說話者是一個極具權威的人時,他所說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影響力會下降。第二種傾向則是,當說話者是一個毫無權威的人時,他所說的內容本來無人認可,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影響力反而會上升。
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傾向,是因為人們忘記溝通的來源(傳達者)比忘記溝通的內容要更快一些。
諸葛亮遭遇的就是第一種傾向。劉備是個權威人物,他所說的話也因此而份量極重。當時諸葛亮必然會牢牢記住。但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劉備的權威性帶來的說服力就大大下降了。所以,諸葛亮就把他臨終前如此重要的囑托忘得一幹二淨。
諸葛亮雖然殺了馬謖,但此次慘敗讓他產生極大的內疚感,他甚至不想回成都去見劉禪,以免難堪。諸葛亮寫了一封奏章,交給蔣琬帶回成都給劉禪,要求自降三級,以示懲罰。這也說明,諸葛亮雖然兵敗,但還是沒有把劉禪放在眼裏。一個敗軍之將,竟然敢擅自駐留漢中而不是回歸成都,當麵請罪。
劉禪看了諸葛亮的奏章,也不敢處罰他,隻是說:“勝負乃兵家常事。丞相不必自責。”當下要派使者去漢中下詔,讓諸葛亮官複原職。但侍中費禕卻說:“我聽說治國者以法為重。丞相出征失敗,自降三級,正是奉法之舉。如果官複原職,又怎能來為群臣示範呢?”劉禪聽從了費禕的建議,貶諸葛亮為右將軍,但仍舊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
劉禪派費禕到漢中下詔。諸葛亮受詔後,費禕唯恐諸葛難堪,就努力在這次失敗中尋出一些亮色,來抵衝諸葛亮的不快。
費禕說:“蜀中的老百姓,都知道丞相把西城的百姓全部遷了回來,都很開心啊。”戰爭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沒有人口,就無人種糧,就無人當兵。所以,當諸葛亮把西城的老百姓隨軍遷到蜀中後,司馬懿得到的等於是一座空城。
沒想到諸葛亮勃然變色道:“你這是什麽話?!普天之下,都是漢民。我國威力不夠,這才讓百姓困於豺狼之口。哪怕是死了一個人,都是我的罪責。你這麽說,不就等於指著我的鼻子在罵我嗎?”
費禕略感難堪,但還是把自己找出來的亮色往外搬:“聽說丞相得了薑維,連天子也很高興呢。”
諸葛亮卻大怒道:“我兵敗而歸,沒有奪得一寸土地。這是我的大罪。得了一個小小的薑維,對魏國有何損失?遷回西城之民,又怎麽能彌補街亭之失呢?你這麽說,不是在稱讚我,而是在諂媚我!”
費禕嚇得惶恐而退。
費禕的馬屁為什麽會拍在馬腳上?
這和諸葛亮內心的愧疚感有關。當一個人做出了令自己內疚的事情之後,會主動加以彌補,以減輕對衝內疚感。彌補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幫助他人,哪怕是和先前造成內疚毫無關聯的陌生人來得到緩解。另一種則是希望接受適當的懲罰,來加以緩解。
此次慘敗,諸葛亮雖然斬了馬謖作為歸責。但他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並不因為馬謖已經正法而輕易放過的對自己的譴責。所以,他會當眾表明自己忘了先帝的提醒,也會上表自貶三級。隻有通過這些不利於他的譴責性、懲罰性措施,才能讓他的內心的認知不協調得以消融。這其實是一種“合理化措施”。
而費禕費盡心機找出失敗中的亮點來為諸葛亮粉飾美化,反而造成了一種“過度合理化”。當你對一種應該受到譴責或懲罰的行為進行表揚時,就過猶不及了,反而會讓對方感到極度的不適。在不該讚美的時候讚美,在不該安慰的時候安慰,都是極其愚蠢的行為。費禕也許是太過在乎維護好與諸葛亮的關係了,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像費禕先前對劉禪進言的那樣,對飽受內疚感困擾的諸葛亮進行嚴厲處罰,反而是最能讓他開心的。所以,費禕如果懂得心理學的話,應該指著諸葛亮的鼻子大罵一通……
……
心理感悟:時間是權威的最大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