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心理諸葛> 第42章 無用計策的妙用

第42章 無用計策的妙用

  龐統的這個策略叫做“道德排除”。


  但現在,劉璋的所為已經讓劉備覺得是背離了互惠之道。劉備發怒,就是認為劉璋不夠仁義,辜負自己當初的付出。那麽,你先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對於不仁不義者加以征討,正是社會規範認可的事情。劉備也就有了充足的底氣來向劉璋宣戰了。


  所以,所謂“道德排除”,就是想方設法,將你的對手置於道德界限之外。對一個背離了道德,失去了道德保護的對手下手,非但不會引起社會輿論的非議,反而會贏得社會大眾的支持。


  千萬別小看了這一策略。後世的亂世奸雄希特勒,正是利用了這個策略,將猶太人妖魔化為“邪惡人種”,從而贏得了德國人高度一致的擁護,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龐統一看劉備怒氣勃發,立即趁熱打鐵,鼓動劉備向劉璋宣戰。


  龐統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上策是立即遴選精兵,連夜襲擊成都。中策是借口回師荊州,誘騙涪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前來送行,趁機將二人擒拿斬殺,先奪下涪水關,再向成都發起攻擊。下策則是連夜退回荊州,徐徐圖謀西川。


  龐統為什麽要向劉備提出三條計策呢?而且其中的第三條計策純屬擺設,毫無價值可言。其實,這正是龐統的詭秘之處。


  如果龐統隻向劉備提出一條計策,那麽劉備的選擇就是“是”或“否”。盡管龐統運用了“道德排除策略”,突破了劉備的心理防線,但劉備囿於慣性,還是有50%的可能會拒絕進攻劉璋的。而現在,龐統提出三條策略,其用意在於第二條中策。但為了產生“知覺對比效應”,龐統故意增加了所謂的“上策”和“下策”。上策的不可取之處在於,如果直接襲擊成都,一旦無法速戰速決,楊懷高沛從背後圍追而來,劉備就會腹背受敵。而下策等於直接放棄了一個大好良機,劉備再善良,也不至於傻到會放棄這近乎唯一的機會的。所以,在上策和下策的“貼身護衛”下,中策的入選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兒。


  果然,劉備說:“軍師,你的上策似乎太急,而下策又太緩。隻有中策,不急不緩,正好可以采用。”


  正合龐統之意!


  在這一事件的應對處理上,龐統確實高出諸葛亮一籌。諸葛亮反複勸諫劉備,都沒有為劉備創造出一個可以對荊州下手的理由或借口,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荊州歸了曹操。此後諸葛亮雖然利用赤壁大戰巧取豪奪了荊州,但始終與東吳存在領土爭議,為今後劉孫不和埋下了隱患。而反觀龐統,則為劉備創造了一個(他自認為)足可抵擋天下人之嘴的理由,讓劉備得以協調好內心的認知不協調。劉備也因此更加自得於自己當初決定帶龐統,而不是帶諸葛亮入川的決定。諸葛亮聽說此事後,對於龐統也是暗暗佩服。


  劉備於是寫信給劉璋,偽稱曹操來攻,關羽不敵,隻好親自回師,來不及麵晤,隻要寫信告辭。

  張鬆聽說這個消息,信以為真,很不甘心劉備就此退回荊州,急忙寫了一封書信給劉備,大力挽留。信未送出,張鬆之兄張肅來訪。張鬆隻好陪兄喝酒。酒至半酣,張鬆不慎將信失落於地。張肅看後大驚,立即向劉璋告發。


  劉備的真麵目至此大白於劉璋麵前。劉璋大怒,說:“我平生以仁義代人,誰想竟會如此?!”當即斬了張鬆全家,並嚴令各處關隘,添兵把守,嚴防劉備,絕不容許放荊州人馬入內。


  劉璋的這番舉動,反而給了劉備更好的理由支撐,來將攻擊進行到底。


  劉備通知了楊懷高沛二人。楊高二人早就想將劉備除之而後快,也想趁送行之機,將劉備斬殺,於是身藏利刃,來見劉備。


  哪知劉備早就防備,二人猝不及防,就被拿下。龐統喝令搜查二人身上,各搜出利刃兩口。這一下就坐實了二人心懷不軌。


  劉備大怒,說:“我與劉璋是同宗兄弟,你二人為什麽要心懷鬼胎,離間我兄弟之情?今日又私藏利刃,意欲行刺於我,是何道理?”


  楊懷高沛,已經羊入虎口,哪裏還有分辨之力?劉備當然是把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了這兩人頭上。


  但劉備畢竟還是有些不忍心將這二人斬首。龐統卻顧不得許多仁義道德了,立即下令將二人推出斬首。


  此時,黃忠魏延也已經將楊高二人的隨從二百餘名一並擒下。劉備將他們喚入,賜酒壓驚,說:“楊懷高沛離間我兄弟之情,剛才又想行刺於我,現已伏誅。這一切與你們無關,罪不在你等。”


  劉備用這番話為自己洗清,這二百人已經成為砧板上的魚肉,哪裏還敢反駁?劉備饒他們不死,龐統就利用這個“不殺之恩”,讓他們夜間帶路,進攻涪水關。


  這二百軍兵趁著夜色,叫開關門,劉備大軍趁勢而入,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涪水重鎮。


  第二天,劉備設宴犒勞三軍。劉備終於解開了心結,得以大施拳腳,心情暢快無比,也開懷痛飲。龐統相陪,君臣兩個都喝得酩酊大醉。


  劉備帶著酒意,對龐統說:“軍師,今天這一次歡飲,可算是樂事了吧?”龐統嗬嗬一笑道:“討伐別人的國家卻以此為樂,可不是仁者之兵啊?”


  龐統也是酒後嘴無遮攔,按照劉備慣常的態度,聽了他這句話,一定是羞愧難當,拜服請罪,然後就此罷兵,再不敢行不仁不義之舉。如果真是這樣,龐統前番的苦心謀營,也就打了水漂了。


  但是,誰也沒想到,劉備聽了龐統的話,非但不羞愧,反而是勃然大怒,說:‘當年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也不算是仁者之兵嗎?”


  劉備理直氣壯地搬出周武王的例子來為自己的不義之舉辯護,顯然是把自己這次攻打劉璋等同於當年周武王討伐無道昏君商紂王的舉動了。

  可是,我們隻要想想不久前劉備死活不肯擺脫仁義道德的束縛,任龐統怎麽勸說,也不敢(或不願)奪取西川的表現,就會覺得大惑不解了。為什麽劉備的態度突然之間有了顛覆性的改變?這個人難道還是以前的那個劉備嗎?還是以前的劉備十分堅忍,把內心世界隱藏得讓任何人都看不透?

  其實,這正是典型的行為改變態度。


  一般認為,內心的態度決定了外在的行為。但這隻是硬幣的一個麵而已。硬幣的另一個麵則是行為也會改變態度。當一個人在某種外部推動力的驅使下,做出了與他先前內心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後,這個人為了讓自己的言行一致,以消解內心的認知不協調,往往會選擇改變內心的態度,來與已經發生的、不可逆轉的行為保持一致。


  德國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弗納曾經在《反抗希特勒》一書中回憶了作為納粹之敵的自己是如何被迫參與納粹的活動的。當哈弗納被納粹分子關進教化營後,被迫穿上了納粹分子褐色的製服,並跟在他們後麵外出行動。哈弗納寫道:“當我們沒有跟在他們(指納粹分子)後麵行軍時,我——毫無疑問還有我們中的其他人——看到那些旗幟都會躲得遠遠的。而現在我們卻變成了對所有旁觀者形成暴力威脅的人,表現得絕對盲從。路邊的人要麽向旗幟致意,要麽躲得遠遠的,否則我們就會痛揍他們一頓……”


  盡管是被迫加入納粹的行列,但這個被迫的行為還是改變了哈弗納的態度,他也像真正的納粹分子那樣,對路人橫眉冷對,動輒施以拳腳,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反對納粹了。


  我們再來看劉備。劉備也已經做出了向劉璋宣戰的舉動:撕掉了劉璋的文書;把他的使者趕回了成都;殺了他的兩個得力大將;攻占了涪水關。這些行動已經全部公之於眾,並且無可挽回。所以,劉備的潛意識必須找到一個充足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將其合理化。那麽,除了改變內心的態度之外,別無他途。


  所以,並不是劉備突然變得陌生,而是內在的心理學認知規律讓他突然之間判若兩人。


  龐統聽了劉備的責罵,毫無懼色,大笑而起。左右見夜已深沉,就將劉備扶入後堂休息。


  等到第二天酒醒後,左右把劉備昨日的醉後之語告訴了劉備。劉備懊悔不已,痛惜自己一貫的大好形象毀於一旦,急忙穿衣升堂,請來龐統,謝罪說:“昨日醉酒,狂言亂語,觸犯先生,請勿怪罪!”


  龐統卻談笑自若,毫不在意。


  劉備說:“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卻說:“君臣俱失,何獨主公乎?”龐統這句是聰明之語,若非如此,劉備心中存了芥蒂,兩人共事就會變得尷尬。


  兩人相視大笑,共樂如初。


  ……


  心理感悟:攻心不如攻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