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鐵鏈拴不住大象
周瑜身體初愈,當即調兵遣將,派甘寧為第一隊先鋒,自己與徐盛丁奉為第二隊,淩統呂蒙為後隊,率領水陸精兵五萬,迤邐往荊州進發。
軍至夏口,糜竺已奉孔明將令,前來遠迎。
糜竺對周瑜說:“我家主公已經備好錢糧,陸續就會起運。”周瑜問:“皇叔何在?”糜竺說:“我家主公在荊州城外設宴,等候都督。”
周瑜眼見大功即將告成,故意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說:“今天是為了你家的事情出征,勞軍的事可不能輕慢了。”糜竺虛晃一槍後,諾諾而去。
周瑜軍行至公安,看看江麵上沒有一隻軍船,也沒有一個人前來迎接。過了一會,前哨探馬回報說,荊州城上插了兩麵白棋,卻看不見一個人影。
周瑜吩咐船隻靠岸,上岸而行,帶領諸將及親隨等直奔荊州城下。
實際上,這麽異常的景象應該讓周瑜警醒了。但周瑜多次敗於諸葛亮之手,好容易“構想”出一個可以擊敗諸葛亮的策略,他內心強烈的動機和預期,讓他產生了“選擇性知覺”。
所謂“選擇性知覺”是指,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知並不是客觀、全麵的,而是會有選擇地看到那些符合自已的動機與預期的那一部分,而會對不符合的那一部分視而不見。
也就是說,周瑜隻願意看見自己的“假途伐虢”計策按照自己的預想而順利進行,卻根本不能接受計策實際上已經被孔明識破的現實。
所以,盡管跡象極其反常,周瑜還是一往無前地來到荊州城下。
周瑜命手下叫城,忽聽城上一聲梆子響,兩麵白旗倒下,兩麵紅旗升起,城牆沿軍士豎舉刀槍,趙雲站在敵樓上對周瑜發問:“都督此行,到底為何而來?”
周瑜說:“我替你們去攻打西川,還多問什麽?”
趙雲哈哈一笑,說:“諸葛軍師早已知道都督的‘假途伐虢’之計了,都督還是速速請回吧!”
周瑜大怒,正待發作,探馬飛速來報,關羽已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不知多少兵馬,洶湧而來,大聲呐喊要活捉周瑜。
周瑜知道,自己還是輸給了諸葛亮,大叫一聲,箭瘡崩裂,墜於馬下。手下急忙將他救起,送到船上。又有探馬來報說,劉備諸葛亮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更是怒上加怒。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難免會失去理智。周瑜心中的這口惡氣實在找不到發泄的地方,他竟然做出了一定要攻取西川的決定。本來,攻取西川隻是他的一個借口,但現在卻真的成了他的目的了。但也許隻有這樣,才能證明周瑜絕非無用之輩。所以,周瑜強忍病痛,準備從水陸向西川進發。
但諸葛亮早已命劉封關平扼住水路,攔住了周瑜的去路。這當然更添周瑜的怒氣,但還不足以氣死周瑜。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封信。這是諸葛亮寫給周瑜的信。
信中寫道:“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誌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這封信的文字其實平淡無奇,並無發人深省之見。信中對整個戰略局勢的分析,周瑜早已知曉,哪裏用得著諸葛亮提醒?但這封信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被送到周瑜手中,卻直接送掉了周瑜的性命。因為這封信是在周瑜連續遭受重大打擊後,徹底將周瑜的行動定性為喪失理智之舉。平淡、誠懇、推心置腹的語氣從一個苦苦相逼、不肯饒過分毫的對手口中說出,反而成了直插心靈的尖刀,具有極大的居高臨下的嘲諷之意。
這封信徹底堵死了周瑜最後一線生的希望。周瑜看完,長歎了一聲,反而從暴怒中一下子出離,變得異常平靜。他吩咐手下,取來紙筆,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寫完信後,周瑜召集諸將,說:“不是我不想為國盡忠,奈何天命已絕。你們要好好為吳侯效力,共成大業啊。”說完,昏絕過去,徐徐又醒,仰天長歎說:“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人們怎麽看待自己與命運之間的關係?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抑或是命運是人的主宰者?
認為人可以主宰命運的人屬於內部控製者,而認為人隻能被命運主宰的人屬於外部控製者。
那些才智過人,事業順暢,無往而不勝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可以操控包括命運在內的一切。隻要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夠達成。周瑜就屬於這一類的內部控製者。他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一切順利。
但是諸葛亮一出現,周瑜的整個世界就被顛覆了過來。無論周瑜如何設謀用計,諸葛亮總是能夠獨占鼇頭。剛一開始,周瑜認為這隻是偶然現象。所以屢屢要主動發起新一輪的較量來證明自己強於諸葛亮,至少不比諸葛亮差。
但是,諸葛剛出道的時候,就像當年周瑜剛出道的時候一樣,風頭無倆,勢不可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周瑜所有的苦苦抗爭,毫無例外地全部遭到慘敗。
從曾經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天之棄子。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轉變過程。直到周瑜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整個過程才告完成。周瑜也從堅定的內部控製者變成了無奈的外部控製者。他終於知道,自己並不能控製命運。他也終於接受了命運對他的控製。命運曾經讓他快意人生,但此刻命運不再青睞他,將他毫不留情的拋棄。此時的周瑜已經是哀大莫過於心死。
“既生瑜,何生亮!”是多麽痛的一種領悟,又是多麽無奈的一種呐喊!周瑜就此死去。他用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的是“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其實質就是從內部控製者到外部控製者的一種轉換。而這種轉換往往是經由挫折、失敗才能完成的。
鐵鏈為什麽能束縛住馬戲團的大象呢?束縛住大象的不是鐵鏈,而是“習得性無助”。
以大象的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但大象從來不會去做這樣的嚐試。因為在它的意識裏,鐵鏈是不可掙脫的。當它還是小象的時候,它曾經多次嚐試要掙脫鐵鏈,但它當時的力量還不足於成功。多次失敗後,小象放棄了。因為“習得性無助”已經在它的意識中生根。當它成長為力量驚人的大象後,他還是受製於這一認知。
人也是如此。人終究難免一死,不管多少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最終還是得接受這一事實。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了你。這應該是人類最大的“習得性無助”。
如果周瑜能夠早一點領悟這個道理,也許他不會被氣死。接受諸葛亮比自己強這個事實,除了傷及麵子外,又會有什麽壞處呢?
周瑜隻是稍弱於諸葛亮,但周瑜所在的東吳,家底遠勝過諸葛亮。隻要周瑜善加經營,諸葛亮也不能奈周瑜何(這也正是諸葛亮一定要氣死周瑜的原因所在)。
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訊,放聲長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這自然是順了他的心意,但卻未免讓我們對他的尊敬削減了幾分。
此時的諸葛亮,也正是一個內部控製者。他實在是上天眷顧的寵兒,他的好運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另一個叫做司馬懿的人開始嶄露頭角。
上天其實也是公平的。你受他的眷顧越多,你接受“習得性無助”就越難。而人總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的,“習得性無助”是人生的必然。當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一無所獲後,他終於在五丈原懂得了這個道理。但這也已經是他生命的盡頭了。
……
心理感悟:我們其實是在用一生的時間來學會接受“無助”這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