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魏征犯顏直諫
唐朝宰相魏征,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十七年,對於成就唐初“貞觀之治”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曆史上直言善諫,節儉愛民的一代賢相。 李世民也不是生來就會當皇上,一開始,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很好地治理國家。李世民發現魏征很有才能,於是,便任命他擔任了諫議大夫。可是,魏征這個人脾氣很強,看到做得不對的事就會不顧性命地仗義執言,絕不像其他大臣那樣看風使舵,照皇上的眼色行事。李世民手下有個宰相叫封德彝,這個人昏庸無能卻好出餿主意。當時剛剛建立的國家兵源不足,急需大批的青壯年男人去當兵。但許多青壯年男人都死在戰爭中,很難馬上去召集這麽多人。於是封德彝便向皇上建議說:“陛下,如果把征兵的年齡降低幾歲,不就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嗎?”李世民聽了這個建議,心裏也知道這樣會削弱農村的勞動力,但眼下缺少兵源怎麽解決呢?不如就按封德彝的建議辦吧! 魏征聽說了這件事,表麵上看封德彝是為國家著想,可實際上會大大損害國家的實力,這是一種鼠目寸光的愚蠢做法。魏征認為,李世民的擴大征兵法令,不僅會引起民眾的反感,失去民心,而且會損壞國家的長遠利益,因此便毫不妥協地據理力爭,這樣一連頂了幾次。 封德彝一看沒辦法,就把魏征抵製擴大征兵的事告到李世民那裏,李世民心裏很不高興,把魏征找去當麵訓斥。魏征並沒有因為皇上發火而退縮,而是平靜又自信地對李世民說:“陛下,我聽說涸澤而魚,當時可以得到很多魚的,可是以後魚就在也沒有了,為了打獵把一塊樹林燒了。也會得到很多的野獸,但是燒過的樹林一片焦土。那還會在有野獸供您狩獵那?如果我們現在把身強力壯的人都征兵了,那麽以後就不在會有良好的兵員了。”魏征又進一步對李世民勸諫說:“用兵關鍵在於得法,兵不在多而在精。您不久前曾宣布過,要以誠信治理天下,使官吏和百姓都不欺詐,都能言而有信。現在可好,皇上以前詔告天下18歲的青年征兵,現在改了,這不是失信與民嗎?陛下不守信用,叫老百姓怎麽能相信朝廷那?您剛即位不久,就有好幾件事失信於民了,這還怎麽取信於天下呢?” 李世民陰沉著臉追問道:“你有什麽理由說我失信於民?”魏征不急不慢地說:“您剛即位的時候曾下過詔書,明文規定凡是過去拖欠國家的賦稅一律免除,可是下層官吏仍然催要過去的拖欠。您還下令說,已經服役、交納租稅的,從明年起開始免除,可是現在還要擴大征兵範圍。這些事怎麽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 魏征與李世民爭辯,李世民怒氣衝衝地斥責魏征,而魏征還毫不退讓,。好在李世民是個明白人,最後他終於同意停止擴大征兵。 魏征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啊。 簡評: 忠言逆耳,惹得天子犯怒,直諫的過程和結果常常是不美妙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直諫一兩次都可以史書稱頌了,魏征一生諫言二百餘條,正是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蕩淨廉才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