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羽扇綸巾
南齊皇帝被二皇子徐清平毒害,已然故去。皇後為免遭羞辱,自盡於寢宮。
南齊臣民為之驚怒,天下為之震驚。文臣紛紛進宮聲討,武將更是帶兵圍住徐清平寢宮。大有要將其生擒之意,但徐清平竟勾結外敵,引晉國、南唐大軍入境。
手握兵權的南齊將軍隻能立即馳援邊境,徐清平借此機會,大肆抓捕反抗臣民。以老太師為首的忠臣,盡被其卸下官職,關入大牢。其後,更是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許多臣民。
韓湘平攜川雪費盡千辛萬苦,逃出南齊,欲將南齊變故告知徐清源,阻止其回南齊。途中遭遇追殺,幸得人救助,終逃死劫。
“殿下,你萬不可於此時回國……”韓湘平拉住臉色慘白的徐清源,“此事敗露之前,他便故意傳出‘陛下病重,晉軍逼境’的消息,欲引殿下回國。幸而殿下遭遇變故,未得回去,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徐清源置若罔聞,一把甩開他,踉蹌著往外跑去。守在門外的秋水一掌拍於其後頸,將其擊暈過去。
韓湘平衝出來,看著秋水懷裏的徐清源,滿麵憂慮。
“讓他好好休息吧!”秋水柔聲道,“此等事情,任誰都難以接受……”
“多謝姑娘。”
韓湘平從其懷中接過徐清源,將其小心抱上床。
秋水凝目望了徐清源幾眼,轉身去了內院。
“南齊有何最新消息?”夢靈看向她。
秋水歎口氣,道:“這南齊二皇子竟將南齊北境二十城與東境十六城劃給了晉國、南唐兩國……”
夢靈雖早有預料,卻也未曾想過竟是如此:
“二國願出兵助其奪位,自然是他許了好處。不過這徐清平倒真是慷慨,竟拋出三十六城,當真以為這祖宗基業是那般容易打下的?”
“南齊經此一劫,百年積蓄皆成空,不說逐鹿天下,能否保存都兩說。隻是苦了徐清源……”秋水麵露憂色。
夢靈亦是感歎:“人算不如天算……”
她沉下頭,微微失神。
當初後周遭遇三國圍攻,幸得韓雲生出山,大敗三國,後周危機得解。姬辰於城頭拜韓雲生為國師,從此後周年輕國師之名傳揚天下,後周不再畏懼任何敵國。
而她亦不再需要東躲西藏,更不會不能以真容示人。天下便逐漸知曉,後周除去年輕皇帝與年輕國師雙驕之外,還有一女子,豔絕當世,禍國殃民……
她出了皇宮,住進了國師府。
韓雲生與姬辰誌趣相投,二人從不以君臣相稱,亦從不計較得失。兩人相約:韓雲生將於接下來兩年內收回後周祖輩所丟的所有領地,第三年開始逐鹿天下。而姬辰則需於三年內使後周擁有與天下一戰之力。
自此,韓雲生每日皆得去校場練兵,回府後則是諸多繁忙公文。不過其每次回府,總會先去紀靈的住處。
他喚她“小靈兒”,她不答。他便拿出幾件小玩意,逗她道:
“瞧,我特意為你買的。”
她不屑一顧:“長順街的地攤貨……”
長順街是國師府前往校場一條必經長街,雖繁榮,所售卻僅是百姓所需,自然無何珍貴之物。
韓雲生不由一笑:“當真不要?”
紀靈冷哼一聲。韓雲生將東西放於桌上,隨後轉身趕回去處理公務。
紀靈待他走後,才歡喜著跑過去,拿起桌上的玩意玩弄了一陣,才小心收進一隻精致的箱子裏。
白日裏他怕她覺得無趣,便讓那些貴族子女來國師府,陪同她。
後周連皇帝也對國師恭敬有加,國師地位毋庸置疑,而她便也就僅有皇後能與之相提並論。這些貴族子女與她相處,自然是小心翼翼。這又如何能令她覺得有趣?
後來她便不讓他們來,他笑問:
“可是他們欺負你了?無妨,我去為你討回公道。”
她搖頭。
他問她:
“那明日我帶你去校場?”
她略一思量,點了點頭。
第二日,他便帶著她去了校場。
千軍萬馬在他指揮下,於她眼底下呼嘯而過,他手持令旗,羽扇綸巾,看向她。笑道:
“為你奪得這天下,如何?”
她撇撇嘴:“不是為姬辰?”
她對後周皇帝也是如韓雲生一般,直呼其名。
他笑:“為他於我有何好處?”
“那為我又有何好處?”
“這天下安穩了,你便不用四處躲藏,我便不必擔心尋不到你。再者,到時候你想去哪,我便能帶你去哪。”
她雙頰酡紅,隨後嘟囔道:“我為何非得跟你一起?”
韓雲生抬手欲撫上她頭頂,但終是放下。
回到書房時,韓雲生給她尋來幾部兵書。
她不解:“難道你要我用這個解悶?”
他一笑:“兵法學一些總無壞處,至少以後遇上如我這般的壞人,還能想想辦法。”
說到此,紀靈便有幾分氣憤。她道:
“當日騙我去皇宮,你就不怕我真被姬辰納為妃子?”
“入宮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姬辰心裏眼裏隻有姬涵嫣,你入了宮,他還會護你周全。不然我怎可能行此策?我怎可能容自身財物入他人之囊?”
“你……”紀靈惱怒道:“誰是你財物?”
韓雲生看著她,滿麵笑容。她氣憤不已,又無可奈何,便不再理會他,拿起一部兵書細細讀著。
……
韓雲生練了一年兵,第二年秋,他便率軍收複被晉國劃入版圖多年含雲夢在內的七十二城。這七十二城將近是晉國一半的疆土,晉國怎可能允許後周拿回去?兩國大戰一觸即發。
晉國調兵十五萬,趕赴北境,且晉國皇帝依舊在盡可能地於各地征兵馳援。而反觀後周,僅有輕騎三萬,步兵四萬。
此戰天下皆為之側目,上次三國圍城之戰,韓雲生便聲名鵲起。此次,各國皆想瞧瞧這年輕國師究竟有何能耐。
韓雲生帥旗並無主帥姓氏,僅是一國師玉印圖案。各國探子也無法探得這國師相關消息,天下人便隻能以“國師”相稱。
兩國戰局定後,各國回頭細究之時,眾人才發現,後周與晉國的初戰便是關鍵之戰。後周五千人馬,對陣晉國一萬人。
此戰僅是兩國先鋒隊伍中一支的小範圍爭鋒,這場毫無懸念的戰鬥,到最後卻是晉國一萬人先露頹勢。晉軍欲撤時,後周卻又有三千人馬堵住其後路,晉軍陷入困境。而晉國所設伏擊兵馬,見後周伏軍已出,而晉軍一萬人情況危急,便急忙前去救援,並企圖一舉拿下後周這八千人馬。
可誰知後周竟還有後手,晉軍兩萬人馬被後周一萬五千人圍困。晉軍主帥驚怒,但好在後周主力距此地尚遠,而晉軍主力不過半日便可救援。而情報得知,後周一萬五千人正猛攻晉軍人馬。想必是已經著急了。
晉軍主帥立即令主力全速馳援。
但此後才發現,後周竟是六萬輕騎埋伏於途中。此後後周軍便如同未卜先知,對晉軍一切動向,以及應變之法皆是了如指掌。且那位年輕國師用兵鬼神莫測,完全無法料到會從何處突然冒出一隊幾千,甚至上萬人數的兵馬。
晉軍十二萬主力一戰之下全軍覆沒。
國師之名,自此令天下望而生畏。
後周此後一舉奪回七十二城,晉國元氣大傷,國力與國土一般,退回上百年前。
後周遷都平陽,成為中原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