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運籌
太行山的糧食問題,明教眾人內部並沒掩飾,鄭夢雲幾年來一直心中憂慮,隻要能想的辦法,多半都在心頭過了幾遍。甘棠這幾個月和他們在一起大多也能了解一二,一係列的想法在心頭形成,隻是總是缺了哪個最重要的一環,想了想,隨後拿起紙筆:“糧食、藥品、兵器、鎧甲-——”
他將字跡寫在紙上,然後站起來,轉向書房後頭擺放的書架上,翻找片刻,抽出了一份薄薄的卷宗走回來:“一個地方豪強,跟這樣的人談,這麽多糧食的娟供成功的機會不大。確實,搶了他,能暫時緩解一段時間的糧食問題。那這些糧食吃完了呢?在找一個大戶去搶,能搶的全都搶完了,以後怎麽辦?現在山上缺的不單單是糧食!糧食暫時能靠搶,藥品呢?兵器、鎧甲怎麽辦?”
在場其他三人都一臉茫然,‘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倒有方法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條路很難,你們怕是不願意走。
“哦,說來聽聽。”
“春秋之時,百家爭鳴,當時影響最大的並非儒家,按影響力排序,最大的十二家應該是:道、墨、法、儒、兵、陰陽、名、縱橫、農、雜、醫、小說。”
“俗話說,學習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每家都在諸侯之間遊說,以期得到各諸侯對自己學術的肯定,以自己的學術為立國之本。打壓其他學術,增加自己學術的影響力。要說哪家學術更好,我道以為,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十二家沒有好壞之分。秦國用法家商鞅變法而統一六國,法家不好嗎?漢初用道家而有‘文景之治’,道家不好嗎?但最後贏的,不是影響力最大的道家、墨家、法家三家,反而是孔丘的儒家。自漢武帝時董仲舒始,二千年來各朝各代全以儒家為立國之本。卻是為何?”
正在三人一臉迷茫的時候,隻聽書房外有人問到:“卻是為何?”說完之間王鳴之攙扶甘甫陪伴太子柴恒從門外走了進來。
房內四人急忙向來人行禮。
等眾人從新落座,甘棠一臉尷尬,自己用夢境的知識忽悠這三個大老粗還行,想忽悠當代這兩位大儒就有點班門弄斧了。
其實甘棠想多了,時代的缺陷不是你能看多少書就能彌補的。
甘甫對王鳴之笑了笑:“我這孫子聰明是聰明點,但在王丞相你這個狀元麵前談史論今,就隻能算小兒之言了。”說完哈哈大笑。
王鳴之笑道:“也不盡然,年前襄陽王在官家麵前所說之言,大有道理,隻是襄陽王說了道理,卻把解決方法藏了起來,這幾日,我常常思考,終是不得要領,弄得我夜不能寐,所以今日來此叼擾老大人清修。”
甘甫又是一陣哈哈大笑:“姑且聽之!姑且聽之!哈哈哈——”
甘棠知道用剛剛的說辭以不合適,在眾位長輩麵前,來回走動。考慮了一會,豁出去了,到了這個地步隻好放大招了!
問道:“敢問王丞相,何為國家?何為民族?”
“這!”王鳴之雖然滿腹經綸。但這個時代的人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好像很好回答,但又覺得自己的回答不是很準確。
甘棠自問自答道:“國家是由國土,人民、文化、政府四個要素組成。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政府、曆史的社會群體。民族是指文化,語言、曆史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一群人。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裏。”
“我們傳承了祖先的文明,也傳承了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女媧、
(本章未完,請翻頁)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在黃河流域生活,發展。而後居住在黃河中遊的黃帝、黃河上遊的炎帝、南方的蚩尤三位先祖逐漸形成早期的國家形態。後來黃帝通過戰爭合並了蚩尤部落,黃帝通過‘板泉論戰’合並了炎帝部落。從而形成了人類史上最早的國家。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征。我們有共同的血脈,自古我們漢人自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蚩尤應該是南方的苗壯先祖,通過血脈、文化的融合。實際上我們身上也有蚩尤的血脈,而苗壯也有炎黃的血脈,這就是狹義上又或者稱為中原人。而從廣義上說應該還包括文化的認同,這就是名族融合。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國家並不是漢人一個民族的國家,而是由漢、苗、壯等幾十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故我們不能光強調血脈,而應該以人文來判定!所以我們的國家或者說王朝曆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也可以說是王朝的更替。而不是滅族的形式!凡是采取滅族的形式一定是外來的異族,因為他們不在華夏人文和血脈的共同體內!”
“我們或血脈相同或人文相同,我們可以統稱為‘中華民族’。血脈是狹義的,如果走向極端就不是民族,而是民粹。而人文才是廣義的。我們應該少講血脈,而多講人文。這才是‘中華民族’精髓。”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其人民聰明、勤勞、勇敢,進步。”
“自三皇五帝始,我們的祖先就不斷與自然相抗衡,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種植穀物,神農氏嚐百草醫治疾病到大禹治水。我們華夏從原始公社製走向階級社會製,我們可稱為第一次革命,這是中華民族的巨大進步,經過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這個中心,簡單概括人文的精髓也就是‘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華民族有廣闊的胸懷,海納百川。不斷引領人類曆史的進步。”
“秦始皇統一六國,改分封製為郡縣製,我們可稱為第二次革命。有秦至漢,直到後來的晉、隋、唐,到現在的大夏是郡縣製不斷的完善的過程,由秦的家天下,到現在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但這隻是一小步。可以說這個製度已經走到了極致。表麵上人民生活從來沒有這樣的富足,但暗地裏我們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南北矛盾,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大世家,大豪族占有整個社會七成的資源,儒家的九品宗正製,嚴重阻礙了平民百姓向上發展的階梯,王侯的後代還是王侯,哪怕他是一頭豬。娼妓優伶的後代再有能力,也隻能做大茶壺。平民百姓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誰還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奉獻。一旦有異族入侵,靠像兩百年前狄武襄那樣的英雄?在儒家的愚民思想下,這千千萬萬的平頭百姓又有幾個有這樣的覺悟?就是沒有外族入侵,隻要有一點點火星,怕是造反的就成為燎原之勢。”
“中華民族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這樣隨遇而安,像慢性病一樣等著病原侵入我們的骨髓,還是拿出勇氣打碎這舊有的製度,來一次第三次革命!”
說道這裏,甘棠停下飲茶,給他們思考的時間。一時間,不要說明教三人,就是柴恒和甘甫、王鳴之聽到這裏都目瞪口呆。腦子裏像響起一聲聲炸雷。
柴恒是大部分無法接受,甘甫是一半一半,而王鳴之是同意大部分,明教三人是振奮。
一盞茶後甘甫看到柴恒臉色不對,對甘棠道:“如果子孫得不到祖先父輩創造的地位與財富,那大部分人也不可能舍身為國吧?這又怎麽說?”
(本章未完,請翻頁)
甘棠又豈能聽不出祖父的話外之音。
“俗話說水滿則溢,不滿則虧。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秦開始到我大夏,王朝的更替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但其中總是含有繼承者的一部分責任,祖先英明神武,不代表子孫個個都是明白人,一個平凡的子孫道能維係王朝的統治,但亡國之君大多在正常人的水準之下。秦二世的糊塗,漢獻帝的軟弱,隋煬帝的暴烈-——。為什麽讓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的生死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夏太祖看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這一點改變,維係了大夏六百年的傳承。六百年前的太祖能看到這一點,但六百年後,滿朝諸公卻看不到這一點,這更說明太祖皇帝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太祖皇帝帶領我們的祖先驅除異族,把華夏從一百多年的中原亂局中拯救出來,其功勳直比始皇帝。我們為什麽要叫其子孫失去一切!這是對祖先的不負責任。在現階段,那又有什麽辦法,既能讓中華民族不因一個人的昏庸和無能讓全天下人負債,又能對祖先為全天下的付出,不至於沒有回報呢?這就要一個全新的製度,這也是現階段曆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可有具體方法?”鄭夢雲急切道。
“擁有多大的權利,就會產生多大的腐敗。我們需要防止一種對權利過度的集中到某個個體的方法。那就是‘製衡’,對‘權利的製衡’我這裏所說的製衡不是世上所謂的帝王之術,而是一個全新的製度,不但皇權需要製衡,相權也要製衡,世上所有權利都要製衡。快一步是聖人,快兩步就是瘋子。我心中的方法不是萬世之法,世上也不可能有萬世之法。但我們的曆史走到這一步,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我的方法,我認為就兩個字‘適用’適用一個時代的製度就是最好的製度。”
“我們能不能製定一部法律,這部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的權利都在這部法律裏得到體現,包括皇權、相權直到普通百姓等等。把最高權利分為四部分,這四部分互相製衡,沒有哪一個權利淩駕在其他權力之上。這四部分分為皇權、行政權、司法權、立法權。立法權的具體體現是立法院,立法院由民眾選出代表組成,代表普通百姓的意誌。司法權的具體體現是憲法法院,憲法法院可由九人組成,其成員可由五方組成,立法院選出三人代表民眾,所有有爵位的功勳世家選出兩人代表勳貴,帝王推薦兩人代表皇室,現役軍人選出一人代表軍方,少數民族選出一人非漢人群體。行政權由行政院來具體體現,最高行政長官由皇帝任命,下麵各部門長官由最高行政長官任命,最高行政長官和各部門長官必須通過立法院簡單多數投票,票數達不到簡單多數的官員就不能通過任命,也就失去了做官的權利,通不過的必須帝王和行政長官從新任命他人,連續三次任命的人通不過投票,帝王或行政長官就失去了任命的機會,立法院就可直接選舉產生,候選人必須由立法院兩成立法院成員的推薦。行政院製定的重大決定和施政方法必須通過立法院的通過,帝王和行政院一切方針政策不能違背法律,如違背法律,憲法法院可以投票否決。立法院和憲法法院任期可以四到六年,到期從新選舉和任命。”
我隻是說了一個大概,選舉人和被選舉人怎麽界定,選舉是按照地域劃分還是按照人口,憲法法院的人員構成我說的各方比例是否合理!具體怎麽分配?行政院各職能部門的設定等等這一係列問題都要全體民眾或社會精英來商議探討。具體細節需要集思廣益,不是那一個人能完善的。我們可以把這個製度稱之為‘君主立憲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