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我要做皇帝>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節 失望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節 失望

  望著朱買臣,劉徹忽然心裏一動,好奇的問道:“卿是何門高徒?”


  劉徹這個問題一出,場外,無數饒目光就聚集了過來。


  在這一刻之前,朱買臣的表現,不特別優秀,起碼也當得上不錯的評價。


  更何況,他還引起了子的興趣。


  僅僅是這一個條件,就足可為他加分。


  這樣一個人,盡管年紀有些大了,但,若他是我家的弟子,卻還是可以適當的調撥一些資源進行培養,有著子的關注和青睞,未來怎麽著,也是一地兩千石郡守的格局!


  儒法和黃老各派的巨頭都是如此想著。


  也由不得他們不去這樣思考。


  當今下格局,就是儒法黃老三足鼎立,共同秉政。


  墨家、雜家則在野虎視眈眈。


  任何一個學派,稍微不努力,就會被人拉下馬。


  想在這場戰國後最大的思想競爭和道統之戰中勝出,每一分力量都需要珍惜,每一個人才都需要把握。


  不然,就要被人挖牆腳!


  “回稟陛下……”朱買臣卻是長身一拜,挺直了胸膛,驕傲的道:“臣本學的是《春秋公羊》,然,到了安東之後,臣深以為,若興國安邦,莫不如以雜家之學調和……”


  他這話一出,整個會場都有些嗡嗡文議論聲。


  雜家?


  呂不韋搞的那個學派?

  不是早就已經銷聲匿跡,至少也是衰微至極了嗎?

  唯有消息靈通之人,麵帶慎重。


  雜家,已經在安東死灰複燃,並且蓬勃發展的事情,他們自然有所耳聞。


  尤其是儒家各派,都聽過,孔子後人移居朝鮮,受命教化朝鮮之民,結果被當地的平壤學苑打的節節敗退之事,以至於奉祀君的三世孫孔安國躲到了山裏,沉迷於煉丹修仙之事……


  好好的孔子後人,居然學起了老莊學派避世。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而這平壤學苑,正是雜家在安東的大本營。


  號稱有弟子三千,賢達七十六人。


  影響力遍布整個安東都護府,甚至,沿著海洋航路向著遼東、遼西和燕薊滲透。


  之所以現在還沒有被下廣為所知,實在是劉徹曾經給許九下了一個指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顯然,雜家也聽了進去,於是,一直以來不刻意的宣傳自己,給廣大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人們造成了一種假象。


  但,每一個去過安東,去過朝鮮的人,都必定不會忽視雜家的可怕潛力


  。


  現在,這個學派在安東全境,幾乎就是無可睥睨的霸主。


  無論儒法,都在它麵前一敗塗地。


  這雖然與安東的特殊環境有關,但卻也明了雜家的強大生命力。


  劉徹聽了朱買臣的回答,感覺更有意思了。


  “雜家……嘿嘿……”他在心裏笑了一聲。


  今生,整個世界都已經被他搞得麵目全非了。


  就如這朱買臣,在前世是儒家的大拿。


  特別是他陷害張湯,導致法家最後一位在中央的巨頭垮台,儒家從此占據了絕對優勢。

  而如今,此人卻入了雜家,還與張湯變成了好基友。


  這未來下局勢變化,真的是難以言了。


  不過,無論如何,不管這朱買臣的私德和為人究竟如何。


  此饒業務能力和手腕,是不差的。


  而且,倘若劉徹沒記錯的話,朱買臣還是閩越問題專家。


  想了想,劉徹就有了決定,對朱買臣道:“朕聽,朱愛卿是會稽人?”


  “啟奏陛下,臣祖籍吳縣,當年吳逆背主,臣為避戰亂,遷居會稽富春……”朱買臣拜道。


  “這樣啊……”劉徹頓了頓問道:“卿既是會稽人,那卿可知,會稽地方之弊政?”


  “啟奏陛下,臣以為,會稽之弊……”在心裏麵稍微想了想,朱買臣就果斷答道:“主要有三!其一曰:民智不開,技術落後,無中原器械之利!”


  作為吳人,而且,出生於最底層,朱買臣的整個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吳國渡過的。


  他非常清楚,舊吳之地的弊端。


  吳越平原,地勢開闊,水網密布,與北方不同,這裏的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


  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水田。


  民眾的耕作方式,乃是所謂的‘火耕水耨’。


  火耕者,放火燒草,將稻田裏的雜草燒毀,以此肥田;水耨者,在播種了水稻後,等田中雜草長起來,立刻放水倒灌進田裏,淹死那些雜草,使得田裏的水稻沒有競爭對手。


  這種粗放的耕作模式,與中原地區數百年前的刀耕火種有些類似。


  總之,就是看吃飯。


  是以,吳越之地,盡管號稱是‘果蕆蠃蛤,食物常足。故偌窳蝓生,而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


  但,實際情況卻是常常發生饑荒。


  與北方不同,北方的饑荒是因為旱災,而吳越的饑荒,卻是因為水災


  。


  因為當地水網密集,湖泊大澤無數。


  所以,每次一發洪災,立刻就是千裏汪洋。


  受災者,常常以十萬、數十萬為單位。


  餓殍者延綿百裏!

  更可怕的是,疫病橫行,人民沒有健康保障!

  而偏偏,在北方發展起來的各種農業技術和器械,在吳越地區,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這就導致了,盡管朝廷這幾年大量派遣官員前去,但,地方經濟卻遲遲不能發展。


  “其二曰:巫蠱神婆,淫祀橫行!”朱買臣到這裏時,幾乎是咬牙切齒。


  他人生大部分的不幸,都是起於巫蠱神婆。


  他的父親,他的兄弟,都是因為聽信了巫蠱神婆的謊話,貽誤病情而亡。


  對於巫蠱神婆,他可謂是恨之入骨。


  “其三曰:豪族兼並,民無立錐之地!”朱買臣再拜道。


  吳越地區,在從前,吳王劉濞在的時候,兼並之事就已經泛濫成災了。


  隻是當初,吳王經常組織無地百姓開墾荒地,如此才能勉強維係局麵。


  但,吳王一死,沒有了組織者,當地的兼並情況就變得非常惡劣了。


  更麻煩的是,由於沒有了吳王劉濞的財力支持,當地的水利係統漸漸崩壞,而且,由於水災連年不絕,那些新開墾的土地被大自然不斷奪回。

  失地農民越來越多。


  僅僅在安東地區,來自吳越的移民就已經占了主流。


  劉徹聽著朱買臣的話,也是點點頭。


  吳越地區,劉徹這些年空降了上千的官員過去,甚至還派了顏異去坐鎮。


  隻是可惜,除了在打擊淫祀一事和控製血吸蟲上有所成就外,其他方麵,可謂是搞得非常糟糕。


  特別是在會稽郡和豫章郡,由於顏異的儒家思維,導致簾地豪族不斷坐大,侵蝕和搶奪底層人民的生活空間。


  顏異麵對這個情況,雖然急的滿頭大汗,但卻束手無策。


  隻能是不斷要求劉徹從中央撥款,或者組織無地百姓遷徙去安東。


  僅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過三萬無地百姓,遷徙去了安東。


  雖然,吳越的地主豪強們在客觀上起到了幫助劉徹開發安東的作用。


  但,到底,吳越地區和江南地區,也是中國之土,也是需要大量人口的。


  他們再這麽玩下去,一旦會稽和豫章人口下降到一定數字,那山裏麵的越人部落就要出來搶地盤了


  。


  況且,身為統治者,劉徹已經無法容忍當地的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了。


  本來,劉徹都打算,是不是要派王溫舒或者尹齊過去,砍一波人頭。


  如今,既然朱買臣跳出來,的還有鼻子有眼,劉徹就決定再聽聽專家的意見。


  “以卿之見,要除此三弊,當如何為之?”劉徹問道。


  而劉徹這一問,立刻就引得全場都轟動了起來,朱買臣更是激動不已。


  自古君王問政,都不是事!

  孝公問政商君,秦國變法;楚悼王問吳子楚之弊,楚國兵法……


  即使最後君王不用,這樣的問對,也足以影響國家政策。


  就像當年賈誼與太宗,晁錯和先帝之間的問對。


  “啟奏陛下,臣雖愚鈍,但蒙陛下厚愛,不敢不肝腦塗地,願以陋見,謹奏君前!”朱買臣深深的一拜,然後道:“欲啟民智,莫不如以教化,教化莫不如宣明法令,臣願請陛下,遣禦史團,巡視吳越各郡,深入閭裏,宣達朝廷法令,陛下赦令,使人皆知漢家威儀!”


  至於教育那種事情……哪怕在素來以貧民和底層民眾代言人自稱的雜家,也是深深的覺得,那是士大夫,至少也是中地主家庭的權力,泥腿子什麽的,不需要識字,隻需要知道國家威嚴就可以了。


  劉徹聽著,卻是有些錯愕:“吳人竟不知漢法?”


  “不知……”朱買臣深深的拜道:“自古吳越,宗族法大於國法……”


  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自楚以來,吳越就是地方勢力最為強大的地方。


  哪怕是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也無法降服這些草頭王。


  楚國在戰國後期兼並這一地區,但根本就沒有過實際控製——況且,楚國當時自己自身都難保。


  秦並下,雖然用刀子,殺了一批人。


  但效果嘛……


  看看後來秦末大亂,崛起簇的那些草頭王你就知道,其實也就那樣。

  漢興以來,當地數次城頭變幻大王旗。


  雖然經過吳王劉濞的鐵腕打擊,地方宗族力量有所蟄伏,但吳王一死,立刻死灰複燃,卷土重來。


  這些年,吳越地區之所以沒有出亂子。


  一是因為漢室國家力量強大,三越臣服,特別是東海國的內附,帶來的紅利,緩解簾地的社會矛盾,二則有著安東這塊海綿,不斷吸納無地百姓,不然,這地方就是一個火藥桶。


  而如今,在會稽郡和豫章郡,因為顏異之故,當地的儒家範圍很強。


  這有好處——當地的文化範圍很濃厚,楚詩派和衰敗中的魯儒都進入該地,開辦學苑,吸收地主貴族的子侄


  。


  但壞處就是,儒家範圍太強,於是,宗族力量膨脹。


  畢竟,顏異是君子。


  而君子,肯定不喜歡殺人。


  如今,劉徹更是驟然聽了吳越地區,居然連漢法都不曾普及,頓時眉頭緊皺。


  法家的大臣和貴族們,也都是麵麵相覷,不敢相信,黃老派也是頗為不滿。


  唯有儒家惴惴不安。


  沒辦法,當今下的普世價值之一,就是——宣明教化。


  國家對於官員的要求裏,最重要的,也是:宣讀律令。


  而且這個傳統不獨是秦漢才有的。


  在戰國時期,變法的各國,變法開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宣明法令!

  就連失敗的吳起變法的第一條就是——製定法律必須公之於眾,並且要使得官民全部明白知曉。


  而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關鍵。


  畢竟,若你製定的法律別人都不知道,這叫什麽變法?

  關起門自娛自樂嗎?

  如今,在關中,每一條新的法律和修改,都必須在村亭公示,且由官吏宣讀三日,極盡一切可能,讓百姓知道——國家頒布/修改了法律,千萬注意。


  是以人們很難想象,一個法律不被百姓知道的地方,官府能有什麽威權?

  這也是儒家尷尬的地方。


  儒家重君子,君子的意思就是——既然是君子那就是好人,既然是好人,那肯定道德max,既然道德max,那就不需要監督和催促。


  “唉……”劉徹深深歎了口氣:“朕今日始知,竟有王道所不及之處……”


  “卿繼續……”劉徹揮手道。


  在心裏麵,劉徹已經決定派遣調查團,前去會稽和吳越調查了。


  若果真如此,那顏異就可以回來了。


  看到劉徹的這個神情,儒家各派的巨頭,在心裏麵頓時深恨了朱買臣。


  因為,倘若,一旦子因此對顏異失望,那麽,儒家就要遭受重創!

  “除此之外,臣愚以為,少府還當遣良工巧匠,至於江南吳越之地,因其地,就其勢,製其器……”朱買臣絲毫不知,他此刻已經群嘲了整個儒家,他自信滿滿,而且越越有信心。


  因為他生於吳地,長於吳地,而且來自最底層。


  當地的地方情況,他了然於胸。要離刺荊軻這幾身體很不舒服~一直吊針,今都還有些頭疼~我勒個擦,每年春節,我都是在醫院渡過~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