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經略> 第42章 聖意

第42章 聖意

  京都洛陽。


  由太子遇刺所引發的危機已經告一段落,但京都的緊張氛圍卻並沒有被緩解,隻是將關注的點又轉移了方向。


  寧王被貶為任城王消息傳出來,一時可謂讓整個朝野,都大為吃驚。


  雖然朝廷並沒有拿出將寧王降為任城王的理由,但是橫海軍變得消息,還是傳散開了,普通百姓或許還不知道其中究竟。但是稍有門路之人,便是能夠知曉橫海軍變的內情。


  而一旦知曉橫海軍變的內情,寧王楊淮被貶的原因,自然也就呼之欲出。


  不過,皇帝的旨意中沒有說明原因,朝廷的公告文書中,也沒有將橫海軍變的責任和寧王楊淮有任何牽連。


  而這自然也就是一個信號,一個皇帝發出的信號。


  那就是皇帝用將寧王楊淮降為任城王這一明擺著的懲罰措施,來隔斷了寧王楊淮和橫海軍變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橫海節度的軍變之中,不論寧王楊淮有著怎麽的牽連,怎樣的責任,皇帝既然已經將其降為任城王了,那自然也就不該繼續追究下去。


  這實際上不僅是皇帝對楊淮的一種保護,同事也是皇帝對政事堂的一種妥協手段。


  政事堂輔佐皇帝執掌天下,橫海軍變這等大事,在強力鎮壓平定的同時,勢必也要徹底調查下去,追究其中責任。


  而皇帝的做法,便是給了政事堂一個交代。


  雖說皇帝沒有和政事堂中任何一個宰相走過任何關於這件事的交流,但是皇帝便是這麽做了,而政事堂也接受了這樣的一個結果,接下來,果然就沒有在深入追查下去,更沒有將寧王牽扯其中。


  這便是君臣之間的默契了。


  能夠得知內情,並看破內情的,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是蠢人,哪怕明知橫海軍變和寧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卻也不敢多說什麽,便是寧王被貶一事,也是不敢太過議論,生怕禍從口出,惹來麻煩。


  寧王的事情不能議論,但人們情緒總是需要疏通出來的,而這時候,太子率軍出征的消息,便是足夠引爆所有人的關注了。


  尋常百姓們隻會關注,太子出征會領多少軍隊,又要多少時間能夠平定亂軍。


  但朝中之人卻又要不免多想。


  這也是正常,太子乃是國本,事情牽涉太子,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也會變得大起來。


  就好比太子出征這事情,明麵上人們不好多說,但心中就不免會有所揣測。


  太子自從被冊立之後,除了東宮衛率,從來就不接觸任何的軍權。便是總數也不到萬人的東宮衛率軍,也隻是名義上由歸太子所有,但是實際上的控製權,卻還依舊在樞密院的手中。


  這倒也並不能說皇帝就不信任太子,隻是曆朝曆代也大多如此,讓太子遠離軍權,實際上也算是對太子的一種保護。


  不過,眼下皇帝這一份旨意下來,卻等於是讓太子直接控製了軍權,而且,這還不僅僅是掌控幾個衛軍而已,大軍平亂,勢必要建立戰功,這也同時會將太子的名聲和威望也傳入軍隊之中去。


  皇帝究竟為什麽要這麽做?莫非皇帝真的已經徹底認準了太子,故而提前樹立太子在軍中的威信,建立勢力,好為日後的傳位做打算?

  這等揣摩皇帝心思的事情,向來最是犯忌諱,若是讓皇帝知曉,那基本上就是個死。故而,便是親近之人,一般也不敢討論。


  但暗中的揣摩猜測,卻是沒有人能夠知道,也沒有人能夠知曉。


  趙信也是這些人中一員,他也在猜測這皇帝如此做的用意。


  皇帝究竟是如何想的,看似是沒有什麽關係,但趙信自己卻知道,這其實十分重要,特別是對於如他這般就在太子周圍的人而言,就更是如此。


  先把事情往簡單了來看,一件事情發生,結果無非好壞二種,要說不好不壞,其實也還算是好的。


  所以,皇帝的用意同樣也是無非這兩種。


  趙信便是由此而進行分析。


  先說壞的,若是皇帝真的用意不良,那讓太子領軍,實際就是陷阱,目的就是要試探太子,看太子掌軍之後,會不會有謀逆之舉。


  但這個推論很快就被趙信給推翻了。


  且先不說太子的性情、為人這些太過主觀、不夠理性的判斷,單從現實而言,先前的推論也不能夠成立。


  此番太子雖然領軍,但出征的不論是衛軍,甚至是東宮衛率,直接領兵的還是原本大將。


  這些人原本就是沒有傾向的,或者說是隻忠於皇帝的將領。


  太子真要想將這些軍隊掌控在自己手中,除非將這些將領全都收服或者撤換,而這兩點顯然是都不可能。


  這些將領之前對太子保持中立,便是能夠認清局麵,一時之間,自然不可能就突然改變了傾向,被太子拉攏。


  一個都未必能被拉攏過來,就別說所有的將領了。


  當然,太子雖然可以以勢逼人,強行逼迫或者直接奪權,但先且不說軍中還有忠於皇帝的監軍,不可能讓太子肆意妄為。


  就算是太子真的奪權了,而且成功了,後續又該如何?


  先今的太子楊洪,可以說不論是人望還是才品,都是極高,不過唯一欠缺的,正是軍中威望。


  原本的太子便是一直沒有軍隊支持,太子為了避嫌,自己也不曾經營。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子即便真的奪了這數萬大軍的軍權,手下也沒有可靠的將領能用。


  而且,在退一步來看,即便太子掌控了軍隊,也找到了可用將領,那接下來呢?


  難道是要兵發洛陽?


  洛陽城內還有十多萬禁軍,其餘邊鎮鎮軍、地方郡兵更是不計其數。


  太子手中那幾萬人馬,要是就在洛陽城內或許還真能成事,可放在外邊,那就是取死。


  所以說,這要是皇帝的陷阱,太子除非真是白癡,或者幹脆自己就不想活了,否則斷然不會跳進去。


  而這若不是個陷阱,結果不是壞的,那就要往好了想。


  趙信在分析了一下,覺得還真有可能。


  此番京城之內各種事情,歸根結底,太子終究是受害者?

  除非皇帝已經徹底泯滅了親情,或者對太子已經忌憚到恨不得除之後快的地步,否則終究是會認識到這點。


  受害者自然應該補償。


  而寧王舊部們的作亂,或許同樣也讓皇帝意識到,太子雖然不應該掌握軍隊,但一個在軍隊中毫無根基的太子,也是危險的。


  萬一皇帝突然故去,來不及布置,太子手中毫無軍權,對軍隊也毫無影響的話,那大亂,或許真就在某個野心家的一念之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