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泰山封禪,昊天之界
荀子獨坐於竹舍之中,望月而思。
“荀夫子。”易中行進屋。
“坐。”
兩人對坐,一個名為“子蒼”的新弟子正在烹茶。他不久前才拜入小聖賢莊,沒想到一來就碰上焚書坑儒之事。
荀子回憶往昔道:“我平生隻收過兩個弟子。一為韓非,一為李斯。韓非之思引繩墨,切世情,明是非,但也慘礉少恩。其天地之法,源於老子之道德,卻深遠矣。而李斯陰忍,好功利,借勢攀援。韓非是一塊石頭,入水時,能掀起無邊風浪,雖轉瞬即逝,卻叫人難以忘懷。而李斯卻如一葉扁舟,逐浪而行……”
“諸侯有國,大夫有家。”易中行總結道,“韓非與李斯地位不同,追求不同,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必然不同。”
韓非乃韓國九公子,公族中的佼佼者,所以韓非有韓國。而李斯不過一小小士人,他沒有“國”,也沒有“家”。為了往上爬,當然會不擇手段。
韓國大將軍姬無夜,哪怕權傾朝野,最後卻依然要強娶紅蓮公主,為何?
難道真是看上了紅蓮公主的姿色?以姬無夜的權力和地位,什麽樣的美人得不到?
之所以一定要娶紅蓮公主,還不是為了她那“公族”的身份!
戰國先秦,畢竟是一個將相有種的時代。就如蓋聶、衛莊,若他們隻是普通的無姓無氏的無知黔首,可會得到鬼穀子的青睞?
號稱“地澤萬物,神農不死,將相王侯,寧有種乎”的農家能擁有十萬弟子,已經證明一切。
“李斯拜入小聖賢莊動機不純,我早已知之,韓非入秦,客死異鄉後,我就再不認李斯這個弟子。”荀子露出苦澀的笑容,“到今日,他終於將我的半生心血都毀掉了。”
小聖賢莊的毀滅,不僅是一座學府的破滅,更是儒家旗幟和精神的墜落。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小聖賢莊被燒毀後,始皇東巡的隊伍裏多出了七十餘名儒家博士,正為始皇帝封禪梁父山、泰山編製禮儀。
“你可知小聖賢莊為何會有一個‘小’字?”荀子忽然問道。
“不知。”
“因為在多年前,齊魯之地上還有另一座聲名遠播,群賢畢至的學府……”
易中行心頭一震:“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田午時,“齊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尊寵之”。在齊宣王時期達到極盛,“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
荀子曾三出三進於稷下,曆時數十載,並曾三為祭酒主持學宮。稷下學宮最終毀於末代齊王田建時期,差不多同時期才有了儒家聖地小聖賢莊。
“小聖賢莊的藏書樓本是源於稷下學宮,如今卻毀於一旦,接下來幾年我隻想靜靜地著書,希望能將藏書樓中的千年精粹一一複現。”如此說著的荀子仿佛更加蒼老了,“李斯所為,不過是蒼龍七宿,他多次入藏書樓尋找,卻從不開口問吾。”
藏書樓中藏書雖多,卻皆是荀子所留。還有人會比荀子更加清楚這些書簡裏的內容嗎?
李斯所為荀子的親傳弟子,寧願偷偷摸摸地在藏書樓裏翻找,卻不去當麵向荀子詢問,卻讓荀子作何想法。
“蒼龍七宿真的是一種力量?它又是如何祝鄭莊公崛起稱霸的呢?且戰國七雄居然與蒼龍七宿皆有關係,還留下了奇怪的銅盒,實在讓人捉摸不透。”易中行好奇道。
荀子沉聲,他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上點了七個點,“這是鹹陽,這是邯鄲,這是大梁,這是新鄭,這是薊城……”荀子又在點之間畫線,將其串聯起來。
“蒼龍七宿!”
大地對應星辰,古已有之,但一般都是二十八星宿對應十二州之地。“熒惑守心”中的“心”即為“心宿”,代指東郡。秦時明月世界卻並非如此,乃是蒼龍七宿對應地上七國。
“蒼龍七宿的力量難以形容,若一定要強行描述,或可稱之為‘運’。”荀子終於道,“七國正是因為得到了這種‘運’,才能從春秋百國中脫穎而出。七個銅盒隱藏了蒼龍七宿的奧秘,隻有七國王族的傳人才能開啟。”
“國運?”這種猜測,易中行也曾有過,“蒼龍七宿……龍脈?”
荀子沒有這種概念,看多了玄幻的易中行對此卻並不陌生。藏書樓中不過隱藏了一些蒼龍七宿的線索,其究竟為何,自然不是那麽容易被人探知的。是與不是,總有知曉的一日。
“兼並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裏,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荀子最後道,“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我累了,你去吧。”
這段話荀子以前就說過,又被韓非轉述,上書於始皇帝。這是大秦帝國最大的破綻,卻也是反秦分子最好的機會。
易中行深拜後,離開了竹舍。
儒家在齊魯之地民望極高,是以當東巡隊伍來到梁父山準備封禪時,易中行等人竟然能抵近觀看。由此可見大秦帝國雖然法製酷烈,但對山東六國的控製力其實並不深入。
蓋王者受命,易姓改製,應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平也。所謂“禪”,就是梁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德。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這十二位封禪泰山的古代君王中,最晚的一位周成王姬誦,也已經是七百多年前的人物了。時過境遷,又經春秋戰國連年動亂,封禪之禮早已遺失。即便是最善禮樂的儒家也無法複現,那被召集來的七十餘名儒家博士更是終日爭吵不斷。
結果就是厭煩了的始皇帝直接踢開這些“不學無術”的家夥,按照自己的心意對梁父山進行祭祀,將秦國祭祀社神和齊人祭祀“地主”的禮儀結合了起來,來了個東西合璧。
遠方進貢來的奇獸、飛禽以及白山雞等物縱還山林,江南進貢來的兕牛犀象等巨獸……這些珍禽異獸紛紛被宰殺祭祀,場麵一度血腥。
禪梁父後就是封泰山,在泰山上築五色祭壇,以報天之功。秦兵士卒開辟車道,建築祭壇時,易中行已與慕容詩重新匯合,商量封神台之事。
泰山封神台是周成王姬誦仿照之罘山封神台的樣式所建,年代過於久遠,如今所剩不過一點殘跡。
“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脩飭……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必使六合同貫,九州同風。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
始皇帝勒石刻碑,丞相李斯親自撰字,刻,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泰山之功。
而在泰山另一側的偏遠地帶,易中行、江月人、慕容詩已找到周成王封神台所在。雖被歲月掩蓋,被風化剝蝕,依稀可見久遠年代時那巨大的八卦石大陣麵貌。
“開始吧。”三人對視點頭。
江月人拿出青龍之圭、玄武之璜,慕容詩取出蒼螭之璧、朱雀之璋,易中行則有黃麟之琮。尚有白獸之琥不知所蹤。在蒼之濤的世界,隻要集齊三件夏後祭器,便能打開昊天界。雖然換了世界,但有江月人保證,五件夏後祭器齊聚,足以打開昊天界門戶。
此時天色已近昏黃,隻見五件夏後祭器分作五彩大盛。地上的八卦石大陣殘跡與夏後祭器輝光呼應,在四周燃起炫目的神秘幽藍法陣,光焰中,有青龍圖紋緩緩旋轉。時空變換,八卦石大陣一一複現,仿佛要重現周成王時的盛景。
易中行三人沒行到動靜會這樣大,尤其是那青龍光影,浮於雲氣之上,恐怕整個泰山正在封禪的秦人都看到了!
“該死,我們動作要快,如果被秦兵包圍,麻煩就大了!”江月人皺眉道。
“也許沒有想象中那麽壞……此刻五色祭壇處應是正在進行封禪大典,這圖景正可作為封禪祥瑞。”易中行往好處想到。
這卻是不是易中行他們一刻都不能等,非要與封禪大典同時進行,在始皇帝眼皮子底下搞事。而是昊天界的開啟有著嚴格的時間限製,在蒼之濤世界更是一千年隻能開啟一次,一次隻能開啟一個時辰。
三人置身八卦石大陣中,眼前場景轉換,全都籠罩在一道通天貫地的藍色光柱中。當三人再次睜開眼睛時,看到是一片漂浮在雲端的天空之城!
古樸嶙峋,盤旋而上,怪石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