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規劃
“讓他們等著。”趙煦對鳳兒說了一句。
??這兩家到來也在他的預料之中。
??雖然他不喜歡竇蕭兩家,但生意還是要照做。
??而且竇家和蕭家都守著一道關隘。
??他不希望這兩道關隘被西涼攻破。
??否則大頌亂起來,影響他做生意。
??畢竟他還要從大頌吸取原始資本,在燕州實現工業革命。
??“賢侄不必陪著我,盡管去忙,上次匆匆而來,匆匆而走,這次我就在燕城遊玩兩日。”醇王眼睛轉了轉。
??他是個識趣的人,自己想說的也和趙煦說了。
??沒必須繼續留在這裏,耽擱趙煦正事。
??“那好,晚上我再擺宴招待皇叔。”趙煦點點頭,送醇王到王府門口。
??首發網址
??“參見醇王殿下。”醇王一出門,兩個青年便向他行禮。
??醇王神色詫異,“竇匡,蕭遷,這次竇家,蕭家讓你們兩個來,可真是誠意不小,你們忙,本王去轉悠轉悠。”
??說罷,轉身離去。
??竇匡和蕭遷尷尬地笑了笑。
??這時二人趕緊又向趙煦行禮,“參見燕王殿下,許久不見,殿下越發豐神俊朗了。”
??“原來是竇家和蕭家的公子,請進。”趙煦道。
??他的腦海裏,八大勢族家的重要子弟基本上都有印象。
??竇匡和蕭遷他自然認得。
??同二人到了會客堂,一番寒暄,趙煦便直入主題。
??“二位這次前來也是為了火炮吧?”趙煦道。
??“殿下真是神機妙算,正是如此。”竇匡的笑容近乎諂媚。
??盡管被自己父親打了一巴掌,但他還是被派遣來燕州負責火炮的采購。
??原本,他早就該來,隻是因為馬家的事被耽擱了。
??這次竇家和蕭家同時麵臨防禦關隘的問題。
??於是便一起來燕州求購火炮。
??雖然有了火炮也不一定能守住關隘。
??但總比沒有要好得多。
??蕭遷這時也道:“如今劍關和武關隨時可能遭受異族攻打,還望殿下體恤。”
??趙煦心中暗笑。
??竇家和蕭家現在對他如此低姿態,怕也是心虛,怕他一口回絕。
??不過他不會回絕,隻會在價格上坑他們一把。
??於是道:“沒什麽體恤不體恤的,同為大頌,這點事舉手之勞而已,不過你們應該也知道這火炮的價格吧?”
??竇匡來之前就向韓家,謝家打聽了,這火炮八千兩一門。
??點了點頭,他道:“據說是八千兩一門。”
??“沒錯是這個價,而且要自己運回去。”趙煦道。
??盡管知道這個價虛高太多,但他們沒有任何辦法,畢竟其他幾家已經給了定金了。
??竇匡和蕭遷同時道:“殿下,我們每家各要三百門。”
??趙煦點了點頭,除了梁家,其他幾家要的火炮數量都差不多。
??畢竟梁家是要把一部分火炮搬上船的。
??“既然如此,也是老規矩,先交定金。”談到這裏,生意算是談成了。
??趙煦又陪兩人尬聊了一會兒。
??最後注意到竇匡臉上有淤青,於是道:“竇公子,你的臉?”
??“哦。”竇匡一驚,忙捂起來,“不小心撞的。”
??不過說話的時候,他眼中卻閃過一陣恨意。
??定下了火炮的事,趙煦也不留他們,隻客套一下讓他們在燕城遊玩兩日。
??不過兩人推辭了,說是要去趟燕關。
??北狄商賈不再前往燕關,北狄騎兵再次越過燕山。
??這個消息他們自然得到了。
??所以兩人奉了家裏的命令,去燕關看看形勢,如果情況不對就讓自家商賈撤出燕關。
??兩人離去,趙煦去了書房。
??想了想,他合計了一下勢族和朝廷向他購買火炮的數量,大概三千餘門。
??這麽多火炮價值兩千多萬兩,而成本隻有一百五十萬兩左右,他是大賺特賺。
??而這還不包括朝廷購買的其他東西。
??總體上,這一波軍火貿易會給他帶來二千四百萬兩銀子的利潤。
??而這還隻是當前的數目,王家和範家還沒來,但總歸會來。
??如果他製造的火槍再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到時候還能再賺一筆。
??“這些銀子足夠燕州的大基建了。”趙煦沉吟著說道。
??基建就是工農業發展的配套設施。
??等於是他灑銀子給百姓,讓百姓參與各種設施的建造。
??如此百姓得益於基建,腰包鼓了。
??他得益於道路,橋梁,水利,礦山設施的完備,為工業發展打下基礎。
??這個大基建其實他一直在想,但苦惱於沒有銀子。
??現在有了軍火貿易巨大的利潤,他完全能撐起自己的野心了。
??夏收過後,就是播種,之後百姓們就會閑下來,到時候就是大基建的開端。
??想到這,他在腦中籌劃了下需要建設的設施。
??這時鳳兒報劉福過來了。
??拍了拍腦袋,他想起今日是要和劉福巡視夏收的。
??這是他主動提出來的。
??如同行軍打仗和士兵共甘苦一樣,在農耕上他覺得有必要親自巡視。
??一來是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二來主要是做給官員們看的。
??讓他們不要端著官老爺的姿態,而是要親民,省的不識五穀。
??出了王府,劉福已經在外麵等著。
??上了馬,他同劉福向城外而去,隨行的是負責農業的官員以及學堂的學員。
??這次他們來的是浮石村。
??因為距離燕城最近,這裏儼然成了當代類似模範村的地方。
??抵達後,趙煦發現百姓正在地裏割麥子。
??燕州這個地方東種麥子,夏種稻子,一年兩熟。
??此刻,田間的麥子金黃一片,十分喜人。
??唯一讓趙煦不滿意的是麥子有點稀疏,顆粒也不是很飽滿。
??而這就是為什麽一畝地隻能收個二百來斤的原因。
??不過他知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這個時代是沒有高產種子的。
??唯有依靠肥料和一些合理種田法子來提高產量。
??“殿下您看,百姓們的幹勁可足了,沒一個偷懶的,這景象,下官可從來沒見過。”劉福笑著說道。
??“那是自然,田是自己的,糧食是自己的,能不積極嗎?”趙煦道。
??劉福微笑點頭,“收了這一季,百姓家就有餘糧了,多的還能拿出來賣,下一季的稻子還能賣一季,這年就容易過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