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河兩支筆——訪畫家李小可
西部山河兩支筆
??——訪畫家李小可
??初次相見,誰也不相信這位敦實強壯、年近五十的人竟是位畫家。他太平常了,而接觸一段,從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敏捷豪爽的談吐中,讓人感到他確是位治學嚴謹的畫家,他那張黑裏透紅的臉龐,仿佛告訴人們他剛剛從祖國遙遠的西部遠途歸來,大西北惡劣氣候賜給他臉上的道道裂痕好似喚出了西部山河博大、蒼茫的胸懷。
??作為專業畫家,近幾年李小可曾四次赴青藏高原、兩次赴甘南,跋涉在黃河源頭、長江源頭、西藏阿裏這些鮮有人跡之處。他愛細長的畫筆,也愛方形的相機,無論走到哪裏,他常常隨身帶著這兩支“筆”。畫筆給相機帶來了繽紛的色彩,相機又給畫筆帶來了形象的描繪。李小可寫生之餘,拿起相機,拍攝了上萬張膠片,他用手中的這兩支筆,表現祖國西部這片神奇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
??“為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近年來,我多次到祖國的西北,曆經青海的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柴達木盆地,西藏的阿裏、珠峰,甘南的瑪曲、碌曲……那裏大自然的蒼茫、純淨、博大,人的真切與樸厚,這些衝擊著我拿起相機,靠直覺把觸動自己的瞬間記錄下來,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些攝影能幫助自己回憶用於繪畫的視覺形象,並望其中一部分能夠作為攝影作品具有獨立的價值。在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下,選出偏重於風景與肖像的片子,舉辦這次影展,以獻給廣大觀眾。同時,也獻給已故的父親,及為父親和兒子們操勞一生的母親。”
??這是李小可發自內心的話,也是他多年來的夙願。他恭恭敬敬地把這段話寫在了《李小可西部之行攝影展》的前言中。
??李小可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專攻國畫山水。他自幼受其父——中國美術界一代宗師李可染的濡染,恪守父親“五要”的叮囑:“要正道路,高品德,強毅力,知謙虛,識方法。”
??去年,李小可又一次踏上通往長江源頭的青藏公路。和前幾次一樣,經費來源於自己的稿費和平日的積蓄。他從位於柴達木盆地南麓的青海格爾木向南,沿著奔騰咆哮的格爾木河邊的公路,穿行在奇峰聳立的昆侖山區。經納赤台、小南川,過昆侖山口。又穿過一片遼闊的草原,向著青海、西藏交界處終年積雪的唐古拉山攀登。這一帶群山連綿,白雪皚皚,就是在七月份平均氣溫也在零度以下。車開不進了,李小可就在當地借了頭犛牛,風餐露宿、高山缺氧,使他呼吸困難,頭疼目眩,有時連犛牛都不肯走了,他就暫時下來,趴在地上,拚命吸吮地氣,稍緩再繼續前進。餓了,他咬口隨身帶的饅頭,用旅行壺中的水沏杯榨菜湯;困了,他支起簡易帳篷,鑽進去眯會兒眼……
??李小可深信:“至美出於絕險,至真出於天成。”他把這些作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考驗。李小可不但到達了長江源頭,而且還發現了在這生命禁區竟有藏胞居住!那源頭一家人,好奇地望著他,眼裏充滿真純和善意。他找到了他要找的東西,極度興奮一掃極度的疲倦,他用相機拍下了一張張長江源人物,他用畫筆繪出了一幅幅長江源風景。
??1991年9月,李小可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察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晚上隊員們貼近帳篷入睡了,他卻帶著相機去獵取鏡頭。八點多鍾時,夕陽正好掛在珠峰的頂峰,活像一隻巨大的天眼,他拍下了這個鏡頭,這幅題為“天眼”的作品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1993年4月5日發表於《天津日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