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潺潺活水來
自有潺潺活水來
??一
??在北京前門飯店裏有一個梨園劇場。上午9點開始,劇場的售票處就開始忙碌起來,到了下午3點,當日票就一售而空,再有購票者隻好買預售票了。在售票窗口上方張貼著節目預告:5月27日晚7點30分《盜仙草》、5月28日晚7點30分《十八羅漢鬥悟空》、5月29日晚7點30分《三岔口》……梨園劇場天天有戲,而且上座率又高,可夠火的!
??劇場經理王伯璞遞給記者一張他的名片,名片背後用中文英文印著:“梨園劇場天天有戲專演京劇每晚7:0準時開戲。”他領記者去劇場。通往劇場的過道是展示廳和展賣廳,觀眾未進場就可瀏覽中國京劇簡史、著名京劇藝術家劇照,還可選購具有京劇特色的戲裝、臉譜、樂器、字畫、音像製品……王經理說:“光展賣廳每日收入就上千元。”走進劇場,啊,充滿古典味和風格的大劇場真叫人感到舒適!觀眾席分為幾個區,前三個區全部是茶座,觀眾可邊品茶邊小吃邊賞戲,後幾區和樓上都是排座,劇場前方兩側是大型電子字幕和京劇臉譜,大舞台兩側醒目地刻著一副對聯:“曼舞輕歌謳盛世,銅琶鐵板震京華。”
??王經理指著貼牆放置的一排京劇人物屏風對記者說:“這排屏風原來隔在場子中間,怕千人的劇場坐不滿觀眾,可哪知觀眾越來越多,經常爆滿,後來我們隻好將屏風當裝飾畫了。”這裏原是前門飯店的一個禮堂,因常年不用,當了倉庫,1990年,飯店請來北京京劇院的專家們商量,能不能用這禮堂幹點事,結果一拍即合,一紙合同定下:前門飯店與北京京劇院合作五年,在這裏開辦一個專演京劇的梨園劇場。1990年10月,梨園劇場開鑼演戲了。
??在京劇需要“振興”的今天,梨園劇場旗幟鮮明地打開了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形成了劇場自己的特點:弘揚民族文化,提高京劇發展,堅持演出質量和服務質量同時抓。還創出了自己的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即旅遊飯店辦劇場;一年四季每晚演出,專演京劇;邊品嚐小吃,邊飲茶,邊觀戲,如觀眾有興趣,可以到後台看化妝、和演員上台合影留念。
??一些國家領導人訪華,到梨園劇場看京劇,成了一定要安排的項目。一些國外大公司的駐京機構,招待來客看京劇也成了固定節目。翻開三大厚本的貴賓簽名,裏麵有蒙古副總統、牙買加總理、玻利維亞外長、意大利總理夫人、美國的“麥考爾警官”斯蒂芬·克萊默……回頭客也很多,一位日本小姐在京住了7天,連續看了7天京戲。一些外國人隻在北京住一天,也得到梨園劇場看京戲。
??梨園劇場從開鑼至今已演出了近千場,觀眾達50萬人次,上座率始終保持80%以上,每天收入上萬元。
??二
??北京京劇院和前門飯店合作開墾的這塊“芳草地”,兩年多來已經成為北京京劇院許多演員展現才華的陣地,尤其是一些年輕演員有幸在這裏得到了鍛煉。像北京京劇院的中年演員楊少春、趙元俠、張四全等,每次演出都贏得觀眾的叫好,還有年輕演員丁桂玲、王晶、王怡等在這裏有了實踐的機會,演技日漸成熟起來。
??梨園劇場一年365天天天演戲,每晚7:30準時開鑼,風雨無阻。1992年,這個劇場卻演了374場戲,有時一天演兩場。這也促進了演員演出的藝術質量,演來格外帶勁兒,演出之後自己就督促自己練功了。劇院領導也抓得緊,還成立了一個“質量監督委員會”,專門抽查演員的演出質量,發現了問題及時解決。劇院領導認為,演出質量是軟件,軟件質量不過關,一切硬件都是舍本求末。劇院不斷深化改革,他們麵對觀眾多為國外旅遊者的特點,把演出劇目由原來100多出精簡到40多出,而且為適合“老外”的欣賞口味,就以猴戲和武戲為主,兼顧文戲。這樣,在近兩小時的演出中,“老外”們總能興致勃勃地從頭看到尾。
??梨園劇場給北京京劇院開出了財路,但他們取財於梨園,也用於梨園,因為他們明白觀眾不僅需要看好戲,而且需要欣賞京劇優美的外部造型。所以劇院把在梨園劇場收入的分成,除了一部分獎勵演員外,多用於硬件的投資。他們投資7萬元配置了一個電子顯示字幕,唱詞的英文、漢字同時對照,今年 1月,就連念白也加入字幕說明了。他們還準備投資重新裝飾舞台布景,等等。
??北京京劇院和梨園劇場每場的票款三七分成,劇院拿三,劇場拿七並負責納稅。第一年北京京劇院分了36萬元,第二年分了55萬元,今年1—4月份更看好,勢頭遠遠高於去年同期。這對於不景氣的京劇團確是一個不小的收入了。這條路,不僅是京劇的財路,還是一條生存的活路,這無疑給京劇的肌體注入了活力。
??參加梨園劇場演出的演員,每人每天有10元的夜餐補助,到年底還有一些分成,這點錢雖不多,但這是對演員勞動的一種肯定。去年年底,劇院用在梨園劇場掙來的錢,為參加當年演出50場以上的演員發了獎,對貢獻大的名演員還發了上千元的重獎,這在北京京劇院是前所未有的。劇院終於有了自己的錢,可以辦點自己的事了,雖然靠這點收入還不能完全養活自己,但劇院嬰兒畢竟從“等、靠、要”的被動局麵走了出來。
??三
??一個成功的事實總會給人點啟示,梨園劇場發起人最初就有個美好的設想,讓到北京的外國人有個“係列”,即吃“烤鴨,遊長城,看京戲”。讓京戲成為宣揚中國的窗口,果然,夢想成真,隨著近千場的京劇一天不落地演下來,社會影響遠遠超出了發起者的估計。
??起初,梨園劇場擺開八仙桌子,讓觀眾邊吃著點心、品著茶來邊看京戲,為此還引起一些人的異議,認為這樣做對京劇和演員不夠敬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這種異議也不攻自滅了。劇場領導班子認為,文化藝術界也要改要舊觀念,過去較多地強調藝術陶冶情操和思想教育的功能,而相對忽視了娛樂功能的特殊性和為其他行業服務的功能。把觀眾請到八仙桌前無形中改變了“演”和“看”的位置。
??劇場也是市場。梨園劇場服務一條龍深受觀眾的歡迎。他們開展了微笑服務、站立服務、引座服務、外語引座,每位服務員的水平都夠上大飯店的水平,一改過去劇場服務員的形象。對八仙桌前觀眾的茶點不斷更換。他們還根據季節不斷更換新水果,如草莓、荔枝、櫻桃等新鮮水果一經上市,劇場裏準能見到。他們還贈送觀眾京劇畫冊,如果觀眾有興趣,還可身著戲裝、勾畫臉譜、攝影留念,梨園劇場開展了一係列服務,把京戲和服務一齊抓,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現在的年輕人對中國曆史、文學和京劇唱腔知之甚少,所以他們看不懂文戲。梨園劇場武戲、猴戲常演不衰,說明他們尋找到了觀眾喜愛的口味,而劇場演文戲時,就通過戲單、字幕、解釋等手段讓觀眾看懂京劇,聽懂戲文,培養觀眾領略京劇藝術的妙趣,劇場的這一係列措施深受文戲觀眾的歡迎,因此也擴大了文戲觀眾隊伍。
??梨園劇場成為京戲演員的用武之地。然而,隻一個梨園劇場是何等少啊!我國京劇團體為數甚多,京戲演員隊伍龐大,那麽他們的用武之地在何處呢?梨園劇場的成功經驗應該給人以一些啟示,應該成為值得借鑒的他山之石。
??(1993年6月11日發表於《天津日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