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自請出使
翌日早朝時,李長歌看著案頭那一疊疊的奏折,頗為無奈地抬手揉了揉眉心:“今天都有什麽要緊事?一一奏來。”
不同於往日的熱鬧,這一次回答她的,是群臣不約而同的沉默。
“怎麽?”她眉尖一挑,目光在每個人臉上都掃視了一遍。
最終,還是南宮昀出列告稟道:“燕國在邊境陳兵二十萬,邊關形勢十分危急,戰事一觸即發,邊關守將送回的軍報已經呈了上去,還請陛下過目。”
長歌這才發現堆疊的奏折中夾著一個竹筒,顯然是才由邊關送來的。
她抽出其中的紙卷,匆匆掃了一眼,便知南宮昀所說不錯,並沒有危言聳聽。燕國向來兵強馬壯,遠勝於唐國,這二十萬鐵騎壓在邊關,無怪那守將慌張傳信回來求援。
燕國發兵的原因眾所周知,自然是因為皇子姬少重無緣無故地在唐國出了事,送回去的隻剩下一個頭顱。隻是原因雖然顯而易見,但中間的過程,卻似乎缺少了什麽似的,難道燕國不應該先派遣使臣前來詢問事情始末嗎?
一封信函都不曾來過,就乍然陳兵,燕國皇帝這般的決斷,似乎下得也太過倉促了。
李長歌沉聲道:“此事諸位大人以為應當如何處置?”
見主上發問,眾臣雖然仍然是一副沉悶的樣子,但少不得還是有一句說一句,各自抒發了些意見出來。總結起來無非是兩點,其一是派遣使臣往燕國解釋此事,其二是發兵增援邊疆,還有提議兩件事同時進行,以做好萬全準備的。
“還有別的提議嗎?”她再次揚聲問道。
這一次,眾臣麵麵相覷,再也說不出新的花樣了,唯有訥訥道:“臣等願聞陛下高見。”
李長歌眼風橫掃:“剛才說,派使臣去向燕國解釋的有哪幾位大人?”在她目光的注視下,方才說了這個提議的人不得不猶豫著站了出來,然而她的下一句話,立刻便讓他們變了臉色。
“既然幾位都有誌一同,不若便由你們一同去燕國去向他們解釋,如何?”
那幾人互相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問道:“陛下有命,臣等自然是不敢推辭,隻是這措詞方麵……還請陛下明示。”
李長歌冷笑一聲:“怎麽,提出這個解決方法的時候,連要怎樣解釋都還沒有想清楚嗎?”
那幾位大臣不敢出聲,後背卻漸漸沁了冷汗。燕國皇子是已經死了,凶手究竟是誰也根本沒有著落,這……要如何解釋?就算是隨便找些替死鬼,燕國皇帝從前如此疼愛這個死於非命的兒子,這次也未必會買賬,從他讓大軍壓境這件事便可窺得一二了。
“……陛下,臣等之前所想實在太過膚淺……而今……”
“而今之事……燕國不打招呼就陳兵邊關,擺明了是不講道理……臣等以為,還是先行增援邊關方是上策。”
李長歌隻不過問了個問題,他們便紛紛倒戈到另一邊去了。
她不以為意地“哦”了一聲,目光更見銳利:“那麽,現在眾位大人的意見都是統一了的,要派兵增援邊關是嗎?”
眾人猶豫片刻,才參差不齊地應聲。
“好,那麽有誰能告訴我,要增兵多少?從哪裏調派?”
對於這個問題,軍方將領竊竊議論了一番後,便推舉了代表出來回稟道:“燕國既然陳兵二十萬,那麽增援的人數,自然也不能少於這個數目,否則殊無勝算,城郊東西兩營各有三萬駐軍,再加上邊關的五萬守軍,便有一半之數了,其餘的嘛……清河涿郡兩處均可調派兵馬,湊足二十萬之數想必也……不是太難。”
最後那四個字,顯然是違心之語,東西兩營的兵馬憑借虎符自然調動方便,但清河和涿郡的駐軍,一部分是安平侯麾下所率,姑且不論調派是否容易,僅是遣使前去宣旨,也要耗費許多日的工夫,更何況是讓大軍從駐地奔赴邊關了。
一來一回耗費至少要一個月,如今戰情迫在眉睫,恐怕等援軍趕到的時候,燕國鐵騎已經將邊關踏平了。
更重要的是,假如傾力以赴,那麽京城便是兵力空虛,隻剩下三千禦林軍和宮中守衛了。到那個時候,什麽變故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在李琰下落不明,安平侯手握傳位詔書的時候。
從前的同盟,隨時都有可能變成敵人,更何況如今有身家利益牽扯。
所以,無論是哪個方法,都不適用於眼下的情形。無論當初是誰設計了這個陰謀,他現在顯然收到了成效,唐國和燕國從相安無事一下子變得勢同水火,大戰一觸即發。
如今想來,那人的真正目的,大約是要讓天下大亂吧。
李長歌閉上眼睛,順著這條線索繼續想下去,燕國和唐國的關係變得如此緊張,最後得益的會是哪一方?顯而易見,周朝得益最多,那麽,在背後策劃這一切的人,就是來自於大周的勢力了?
果然是用得一手好計策,原本周朝是憑借質子在牽製燕國,經過了之前的那些事之後,姬少重平安回國,周朝等於失了這張王牌。再用這一招顯然沒有任何意義了,燕國已經不是當日忍辱負重的諸侯國,而是諸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這一招釜底抽薪,把燕國的敵人由大周變作了唐國,果然是又狠毒又有效。
想要阻止這場戰禍,隻能是把姬少重還給燕國,但是……想到還在自己寢殿密室中的那人,李長歌心中煩惱更重。
事情的真相撲朔迷離,在找出答案之前,任何貿然的行動恐怕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結果。
但是,她又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兩國開戰,到時候鷸蚌相爭,得利的隻會是大周。
就在她一籌莫展之時,南宮昀卻忽然揚聲道:“陛下,臣南宮昀願出使燕國,為陛下分憂。”
李長歌愕然抬眸,正對上他充滿自信的目光。
出於本能,長歌並不想把這樣重要的事情交給他,於是隻尋了個理由道:“南宮大人監造通天壩一事尚未有結果,如今又自請出使,那麽修建大壩事宜難道是要擱置嗎?”
南宮昀似乎早有準備,隻微微一笑道:“大壩遲修,至多不過再多抗一次水患,禍害兩岸百姓,但若今日之事不解決,恐怕我唐國子民都要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孰輕孰重,陛下心中自有定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