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太學生下鄉日誌(2)
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力。
但作為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生產力”對於現實裏的很多人來說,都是無法直接看到的,頂多在用到一種新工具的時候,會恍然發覺“這玩意兒真好用”,而不會深刻理解到其作用。
能夠承載“生產力”的,是工業和農業。
人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吃飯和使用工具,所以工農,是發展的基礎。
至於以太學為代表的,授人詩書禮義等等知識的教育行業,卻要在更上麵一點,屬於發展的第二序列。
所以就算有臣子腹誹不已,覺得皇帝過於關注工匠農夫,朱見濟也沒搭理對方,仍舊我行我素,向著工科院和農科院傾斜了大量的資源。
現在不著急打仗了,不安心發展生產咋辦?
而在大明朝前所未有的君主集權之下,朱見濟的個人傾向是可以影響很多事情的。
不管是不是企圖討好領導走捷徑,這幾年裏加入工農兩院的人的確不少,也弄出來了一些成果和人才。
不過雖然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兩院的師生們也難免混的灰頭土臉。
因為他們的實踐課太多了。
如果說太學是以文化科目為主,偶爾動手實驗調劑一下,那兩院就是完全相反。
即便朱見濟用後發優勢,把後世的初中基礎科學內容搬運到了大明朝,可那也隻有理論。
什麽材料、驗證,都需要兩院師生自己動手去解決,做實驗的條件還需要他們去努力創造。
一些像顯微鏡和銅鐵氧化物的玩意兒還能折騰出來,但再想往元素周期表上摸索就難了。
畢竟老朱家還沒繁衍到後麵的世代。
理論學的再好,沒有實際的東西,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所以到現在為止,兩院師生還處在“半工半讀”狀態,一邊辛苦吸收朱見濟給他們編撰出來的教材,一邊摳著頭皮在身邊尋找和教材內容相對應的東西。
而在他們眼裏,幾乎“無所不能”的皇帝陛下,進了實驗室裏,也就是個用嘴去吹酒精燈的水平。
每次朱見濟去兩院查閱近期的科研成果,也就是靠著帝王威嚴和後世的眼界在裝逼罷了。
遇到好奇寶寶提問題,向著皇帝祈禱答案,朱見濟也隻能一揮手,讓其自己努力,或者挪用後世的理論敷衍而過。
他馬上,就要被壓榨的一滴都沒有了。
再者工農嘛,本就是要紮根基層的。
在兩院正式掛牌開學前,朱見濟就指派過他們頻繁下地方指導工作,教人種地,建工廠。
農會能夠順利推廣下去,少不了這些人的功勞。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兩院從上到下,基本人人滄桑,嚴重者猶如後世的土木老哥,飽受日月之精華,仿佛下一秒就能提桶跑路。
在這個小農會迎來劉韞等知青前,工農兩院的人才走不久。
他們來前,這裏還隻是一個普通的難民聚集地,破破爛爛的茅草房裏窩著一群茫然無措的人,等著朝廷施舍一碗拌了菜葉的粥填肚子。
他們來後,人有事情做了,房子和田地也修起來了。
可惜由於事情過多,兩院的人無法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隻能在幫人搭建好框架後,找幾個機靈踏實的教他們接下來該如何做,便又趕去下一個地方了。
有如此珠玉在前,也難怪農會裏的人對下鄉的太學生們態度平常,一點都不膽怯自卑。
“兩院的先生是在教我們做事,現在是我們在教你們做事嘍……”老農跟念佛似的訴說完了工農兩院對自己的恩德,然後對著身邊連五穀都難以分清的太學生打趣說道。
劉韞等下鄉知青不好意思的紅了臉,沒敢反駁。
他們這批學子還是比較踏實的。
麵對著老農捧一踩一的行為,雖說有點小怨氣,但也得承認,自己做實事的水平是比不上兩院的。
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接下來的日子好好學就行了!
“你們等會進去收拾雞舍,不要怕髒臭……”
在完成了耕田任務後,老農又帶著人來到了會上的一棟小房子麵前。
這是農會的“養雞場”。
由於是倉促間建立起來的,裏麵養的也多是些雞仔,所以還有點矮小。
不過這已經是附近最好的建築之一了。
農會成員住的都還沒雞好呢!
劉韞和同伴們捏著鼻子,認真點頭。
可惜事前再如何硬氣,等踏入那個充滿了古怪氣味的水泥房時,他們還是忍不住幹嘔了起來。
家禽的排泄物堆積在一起,那氣味可夠讓人回味的。
劉韞還以為自己靠著農家子的底子,完全能對著雞群麵不改色,沒成想還是高估了自己。
雞仔的叫聲在耳邊回蕩不絕,讓人隱隱感到恐懼。
“這些都是安排給你們的任務,要是完不成,今天的飯得扣一半!”老農又在旁邊提醒道。
可做了這事,吃飯的胃口也沒了啊!
劉韞暗自想到。
隻是人來都來了,隻能強撐下去了。
他憋著氣,嘴巴緊閉,拿著鏟子開始給雞舍做清理。
……
在孔公誠的帶隊下,知青們在這個小地方待了近兩個月。
在此期間,已經很久沒有接觸過田園生活的太學生們被迫學會了搬磚、喂雞和種地等等技能,手上已經長出了繭子。
像張匂這種富貴人家的孩子忍不住,蒙在被子裏偷偷的哭了很多次,跟被人糟蹋了似的,差點因為缺氧而在被窩裏暈過去。
劉韞也被生活磨礪的沒多餘精力去安慰好友了,頂多在夜深人靜之時,回憶一下在自己的勞動參與下,農會發生的改變。
種下去的種子發起了苗。
雞群也長大了,擴建的雞舍還是知青們一磚一瓦弄起來的。
農會裏的小孩跟他們熟悉了起來,還纏著知青們學認字和基礎算數。
眼下,大明底層的教師資源還是稀缺的,知識青年們臨時客串一下教書先生也是正常。
農會裏的老人也知道讀書識字的好,計算個人貢獻點更是離不開這玩意兒,所以也非常支持小孩子跟知青學習。
為此,他們主動和知青們做了交易,幫後者做了些任務,隻求讓人安心教導小孩。
除此之外,太學生們還跟兩院的人碰了次麵——
工科院的人是來檢查當地水利修建情況的,畢竟上麵發了通知,等他們畢業之後,很有可能就被分配到新設的水利局和交通局等地方工作,在此之前必須把經驗刷起來。
要是以後工程出現了差錯,那就問題大了。
而農科院的則是在春耕結束後,負責在各地巡回查看稻麥青苗的成長情況,以免出現大規模的傳染病和蟲害,防患於未然。
當時三夥人就在耕田旁新挖出來的水渠邊上集了合。
比起兩院學子,以往更要風度翩翩的太學生們都黑瘦了不少。
他們穿著打了補丁的麻衣,對著看上去,仍舊準備隨時提桶跑路的工農兩院學子,露齒憨厚一笑。
笑容傳染開後,三方人馬都憨了起來。
“好哇,好哇!”
帶著遮陽鬥笠的孔公誠躲在旁邊喝水,見狀微微一笑。
花了這麽久,這群小子身上的浮躁之氣總算去掉了。
不枉他年紀這麽大,還要承受被皇帝派出來跟年輕人一塊幹活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