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通了父母工作的念昔迅速投入到了新生活當中。
簡曆投出去不少,offer拿到也不少。剔剔撿撿,一番比較後,她並沒有選擇去影響力數一數二的公益組織,這讓吳爸吳媽甚至導師有些惋惜,好在經過之前工作方向爭論的一環,吳家爸媽已經能比較冷靜地接受他們與念昔的爭執。導師更是理解多一些,他當然希望念昔能去他推薦的機構,可遵從學生意願,尊重學生選擇也是他的原則。不過他對念昔為什麽選擇家鄉本地的小型公益組織也挺有興趣。
“anny, why are u choose an such small local ngo?”
“yes, but its full of passion. people who works in this small organization having high ideals. and i think the programs they proting are so valuable. they all have retionship with the children and students. you know it is just the part that i a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導師表示理解,因為念昔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中國留守兒童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研究。
念昔當年在挑選畢業論文選題時,念昔很是糾結了一番。還是當年向宇離開後,為了調整心情她隨同父親學生去山區助教的那段經曆留下了太深印象。
交友難得知音,工作中有誌同道合的同事也不易,念昔覺得自己的幸運體質一直存在。在“小小暖心”公益組織中她如魚得水,很快融入團隊中。機構中都是有熱血有情懷有理想的年輕人,收入雖然不高,工作其實真的辛苦。
不過她來得恰是時候,正好民政部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社工先發地區的“牽手計劃”援派機構,“小小暖心”很幸運地首批獲得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服務購買資質的社工機構之一。這無疑是她們最好的發展時機。
“念昔,過來一下,看看這個通知。”暖心的頭兒是個比念昔大十五歲的姐姐,姓薑,個性潑辣大方,大家都叫她薑姐。
“薑姐,什麽通知?”念昔從到暖心報道後就一直挺受薑姐看重。按她的話說,暖心的愛心足夠,但是缺乏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所以發展還是沒有達到她想要的程度。
“省紅十字會和省衛生廳決定開始進行人體器官捐贈的試點工作,他邀請了幾家公益組織作為合作夥伴。暖心挺幸運的,是其中之一。我覺得你有這個能力去做這個事情,要不要牽頭來做一做?試試項目主管的工作?”薑姐言語中對念昔很有信心。
“我來做項目主管?”念昔有些驚喜也有些意外。“這個活動有政府參與,規模還挺大的。你交給我放心?”
“有什麽不放心的。你的工作能力和專業背景都在這兒,沒有什麽理由讓我不相信你能勝任。”
“行!”念昔也不再扭捏推辭,總有第一次,既然領導信任,那就沒有什麽好顧慮的,“那我就不再推辭了,正好我對這個項目確實也很感興趣。”
念昔在聽到項目內容的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向宇。少時的經曆確實讓她比一般人對器官捐贈了解更多,體認更多。
在國外攻讀學位時她也了解查詢了很多的相關知識,對國內外器官捐贈的過往和現實有比較多的關注,這也是她一口答應接下項目的底氣。
“那你準備一下,明天去一趟省政府,兩個部門說是有個通氣會。你去著重聽一下他們的工作安排,項目推進時間表,權責分配,具體的承擔任務和其他幾個社會公益組織它們的角色和任務。”薑姐怎麽說也有點不放心,“念昔,薑姐就是有點囉嗦了,你見諒!”
念昔攀住薑姐的胳膊,一隻手趕緊擺了擺,“哪有的事?薑姐這麽信任我,把這麽有意義的項目交給我,我都不知道該怎麽感謝你對我的信任。”
“怎麽謝?好好幹就行,最好暖心能一炮在業界打出個知名度來。”薑姐說出了她對念昔的期望。
不說壓力山大,至少肩膀上瞬間擔子重了。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和資金的民間公益組織,小小暖心靠的是成員們的不計回報的成本付出。但從專業角度來說,這種ngo發展空間是有限的,生存危機卻很大。如果能有穩定的合作對象和資金的支持,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念昔從一開始就看到了這個問題,進來時也跟薑姐著重說過,她其實也早已經意識到了。隻不過苦於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眼下的確是個好時機。
人一忙起來就像陀螺轉動有慣性,念昔接手項目後不說忙得昏天黑地,至少也每天像條狗了,但成果也是顯著的。
她們領先項目內其他公益組織成員,更早和醫院,器官捐贈項目參與的讚助廠商搭上了線,並被其中三家影響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三甲醫院定為誌願者合作第一選擇對象。
隨著活動開展,念昔往醫院跑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項目需要的人力明顯感到不足了。不過好消息是隨著之前的宣傳推廣,已經有不少愛心熱心人士在向她們打聽資詢如何參與到誌願者活動中來。
念昔雖然前所未有的累,可也前所未有的滿足。現在的工資也隻是說能讓她自己養自己,但沒有太多額外的收入用來供養報答父母,這是念昔心中唯一的虧欠。當然她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什麽時候能有改善。
當吳家爸媽在聊天中知道女兒的心結後先是啞然,後又失笑了。“昔昔,爸媽養你不是為了讓你一定要回報我們,你有獨立在社會生存的能力,還有一份有情操的工作,我們已經很滿意了。更別說這份工作還能造福於他人和社會,從古舊說法,這還是一份積功德的事業,我們怎麽會對你有那些世俗的功利要求呢?”
吳媽媽接著說道,“你爸說得對。我們都有退休工資,生病了有醫保,家裏房子也有了,什麽後顧之憂都沒有,你就放心去拚自己的事業。媽媽也曾經是醫療係統的工作人員,特別能理解你現在這個項目的意義。有時候病人不是沒救,就是因為器官源不夠等不及,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世。病人痛苦,家屬痛苦,醫護人員也很無奈。你好好做,這項目很有意義。”
最大的支持不外乎父母親友,念昔聽到媽媽勸慰鼓勵的話,心中又平添了很多信心和底氣。
向爸向媽得知此事後,特意把她接到了軍區大院,兩口子感慨萬分。尤其是向媽,拉著她的手不停念叨,“有心了,有心了。念昔是個好孩子。”
向爸倒是更關注工作本身,“有沒有什麽困難?同事好接觸嗎?有需要跟向爸說,不要不好意思。我們現在能惦記的也就你一個孩子了。”語到最後也不由有些感傷。
念昔主動地湊在向家爸媽身前,回握著向媽的手說:“沒事,有我呢,以後你們和我爸媽做伴還怕無聊寂寞?有事一定會告訴你們,放心吧,跟自家爸媽我不客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