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溯源楛矢石弩> 第107章 循史覓宗(四)

第107章 循史覓宗(四)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乃是兵中王者,被稱為百兵之君。


  ??中國之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曆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曆史,深植人心,斯可曆傳不衰。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


  ??《管子·地數篇》說:


  ??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


  ??由上述記載可知蚩尤部族首先開始冶煉銅並鑄劍。


  ??《廣黃帝本行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


  ??依據以上所述可知黃帝部族也已經可以冶煉銅以鑄劍。


  ??說完劍我們再說一說君子。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為行為規範。


  ??由劍的曆史看《大荒東經》中的君子國應該和黃帝部族或者蚩尤部族有關係。


  ??另外,君子在先秦的釋義是君王之子,代表血統地位之崇高,由此可知君子國應該是君王的後裔。那麽這裏的君王指的是誰呢?


  ??《大荒東經》記述了六個使四鳥:虎豹熊羆之國,分別為蒍國、中容國、司幽國、白民國、黑齒國、玄股國,其中中容國、司幽國、白民國和黑齒國都是帝俊的後裔。


  ??帝俊是東夷部族的始祖太昊,而炎黃部族的始祖伏羲也被稱為太昊,又是為什麽呢?


  ??距現代萬年前,伏羲氏從現代的甘肅天水向東遷徙來到黃河的中下遊——東夷之地,與帝俊的後裔融合成為九黎部族。


  ??伏羲氏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係,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下傳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薑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部落被炎帝薑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並。蚩尤遂成為九黎國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後裔及炎帝薑黎後代。


  ??蚩尤的九黎部族包含了伏羲氏後裔,如此推斷《大荒東經》中記述的君子國應該是伏羲氏的直係後裔,因為蚩尤和黃帝都出自伏羲氏,所以他們都會尊崇伏羲氏的後裔,因此才會有《大荒東經》中記述的君子國,而且君子國人可以享有衣冠佩劍的高級別待遇。


  ??《大荒東經》記述君子國境內有東口之山。從字麵分析東口之山應該在渤海灣附近,正對渤海海峽。


  ??從現代的地圖上看,渤海海峽東連黃海,西接渤海,是渤海的唯一出口,所以被稱為渤海咽喉。由於渤海西側在現代是中國首都北京和工業重鎮天津地區,因此又被稱為京津門戶,是中國北方海防戰略重地。所以我猜測《大荒東經》記述的君子國應該在現代的北京天津一帶。


  ??從考古遺址看京津冀地區自古就是人類的發祥地和聚居地。從七十多萬前的北京猿人到三四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田園洞人,再到一萬多年前的東胡林人,古人群的遺跡一直留存於此。隨著第四季冰期結束,氣候變暖,與東胡林人一脈相傳的古人群開始以原始聚居地(北京)為圓點向四周遷徙,向北創造了興隆窪文化,向南創造了磁山文化。


  ??畢業於北大考古係,現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的段宏振主要從事先秦考古與曆史研究。他主持了北福地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北福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高村鄉神石莊村村南台地上,占地麵積3萬平方米,地處於太行山、衡山、燕山三山交界處與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屬於太行山東麓地區,史前時代屬黃河下遊地區。


  ??北福地遺址新石器時代第一期遺存(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占地麵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5-1米左右,發掘麵積1200平方米,主要特征以直腹盆與支腳為典型陶器均為夾砂夾雲母陶,不見泥質陶,文化麵貌與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遺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與燕山南北地區的興隆窪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相對年代應大體相當,屬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遺存。


  ??北福地遺址新石器時代第二期遺存(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700年),主要特征以釜、缽與支腳為典型陶器,除夾砂夾雲母陶外,還有不少的泥質灰陶和紅陶器,文化麵貌與鎮江營一期晚段,南楊莊一期等基本屬同一類遺存,相對年代亦大體相當,略早於後崗一期文化,屬前仰韶時代遺存。


  ??北福地遺址新石器時代第三期遺存(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000年),未見完整的文化層堆積,主要文化特征以雙耳壺、斂口缽等為典型陶器,文化麵貌與雪山一期和鎮江營三期遺存相似。


  ??段宏振通過對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盂的追尋,對磁山文化的宏觀來源進行了探索,提出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盂與磁山文化最接近,其次是興隆窪文化的筒形罐,興隆窪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和磁山文化,在宏觀上都應屬於北方筒形罐文化係統,磁山文化的宏觀來源很可能在太行山東麓的北部一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認為,從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變遷,在區係類型理論的框架下,可以增加一個用古族遷徙的新視角來解釋此種變遷。


  ??負責東胡林人考古發掘的趙朝洪和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濤將磁山文化與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東胡林、轉年和南莊頭等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此三種文化的發現,有可能為探尋磁山文化的來源提供有益的幫助。”


  ??“聽你這麽說,一萬多年前的東胡林人不僅向北遷徙形成了興隆窪文化,還沿著古黃河向南遷徙形成了北福地文化和磁山文化等前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現代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一般認為是漢族的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仰韶文化是華夏族先民所創造。考古認為華夏一詞中華的概念應該出自仰韶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遊。


  ??紅山文化是興隆窪文化的延續,和仰韶文化年代相當。如果仰韶文化源於磁山文化,那麽紅山人和仰韶人就是同源的兩個不同分支了?”


  ??郎寧生打斷關鑫的話,追問道。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