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溯源楛矢石弩> 第80章 玉豬龍(十二)

第80章 玉豬龍(十二)

  “我們的先祖在發現玉石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又追隨著向北遷徙的猛獁象群來到了這裏。先祖們並不是這裏最早的居民,比他們更早來到這裏的是一些來自西方大湖邊的人。那些人比我們的先祖耐寒,在天氣還很冷很冷時就生活在了這裏,他們過著漁獵生活,我們的先祖就是和他們學會了在結冰的河裏捕魚,在山林中圍獵,當然他們也和我們的先祖學會了種植粟和食用粟米。


  ??我們的先祖在南方的大草原生活時,女人們就喜歡把海邊的小貝殼穿成串戴在脖子上,把野牛的肋骨截斷打磨後用皮繩串起來戴在手腕上。夏天,她們去山穀中采食野果時,也會在河水中撿拾美石鑽眼後戴在脖子上做裝飾。總之,因為生活穩定,女人們變得越來越愛美,男人們也喜歡愛美的女孩。”達春說著話偷眼瞄向火堆旁坐著的薩裏甘。他看到自己的女人正撫弄著胸前戴著的凝脂般圓潤的白玉環,一臉滿足地笑著就知道她聽懂了自己的語意,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看來女人生來就願意吃醋!這樣想著他自顧自地笑起來。


  ??當年因為被穀沃賀的額默迷惑得五迷三道的,一直沒有找老婆,若不是現在的薩裏甘借學習研磨美玉為由始終伴隨在他左右,也許到現在他還陷在永遠得不到的欲望中無法解脫呢!對於穀沃賀的額默他是既敬又愛;對於自己的薩裏甘他是既怕又愛。穀沃賀的額默就像天上的星神,他能看到卻觸碰不到,而薩裏甘則更像隻母老虎,遇到危險時隨時可以為他和孩子們衝鋒陷陣。如此看薩裏甘對於他更重要些,所以他樂於為她擔怕老婆之名。


  ??關鑫聽著達春的敘述,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古渤海草原的西麵應該就是北太行山,北麵就是燕山……戴螺殼項鏈,牛肋骨手鐲……莫非達春的先祖和東胡林人有淵源?


  ??東胡林人生活在距現代大約1萬年前。遺址位於門頭溝區軍餉鄉東胡林村西側,遺址地處更新世馬蘭黃土台地間。


  ??東胡林人遺址發掘的遺跡有石器製作場1處,灰坑3個,灰堆8處。灰堆遺跡堆積狀況大致相似,中心區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燼,包含物中數量較多的是有燒烤痕跡的礫石塊、有打製疤痕的石核和動物骨骼(可辨識的主要是鹿骨)等。


  ??該遺跡自上至下都發現有石塊,上部的石塊堆積較亂,底部的石塊則大致堆如環狀,排列比較整齊。


  ??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級黃土台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發現有墓壙。正中一具為16歲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顱骨、椎骨、股骨、髕骨、脛骨和恥骨,還有若幹指(趾)骨。兩側各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僅殘存一些體骨和頭骨碎片,其中比較完整的有左側股骨、腔骨和骸骨。


  ??在少女骨骼頸部周圍發現由50餘枚小螺殼製成的項鏈,最大者長18毫米,寬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長11.5毫米,寬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圍發現由7枚骨管製成的骨鐲,骨管是由牛肋截斷磨製而成。骨管形狀稍偏,最長的約39毫米,寬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長29毫米,寬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還發現蚌類的殼製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為扁平長棒,上端均有穿孔。


  ??在人骨附近發現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


  ??1995年春,在遺址斷麵發現人骨1具,並采集有螺殼項鏈和石製品等,但未發現有墓壙。


  ??2003年在T8第8層下發現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壙清楚。墓向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厘米,墓坑長220厘米,寬42-48厘米,深52-76厘米。墓內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長約1.6米。隨葬磨製而成棍狀玉石製品(初步鑒定為方解石類)1件,該隨葬品位於人骨鼻與口間。


  ??2005年,考古隊對東胡林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共開了3個5mX5m的探方(考古發掘的單位),在第二個探方邊發現了骸骨的肢骨部分。經過7天小翼翼清理墓葬邊的泥土,也就是考古學上常說的進行“擴方”,考古隊發現了墓壙,新發掘出的古人類遺骸頭朝東,雙手抱在胸前,雙腿卷屈在胸前,遍體完整,長約1.2m,初步推測為成年人。這是國內華北地區及鄰近地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屈肢葬。


  ??此次出土遺物更豐富,不僅有打製石器、細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推測為顏料的赤鐵礦,還浮選出了植物種子、果實,這對於了解和研究“東胡林人”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況等有重要價值。


  ??遺址出土的一尊平底盂形陶器是迄今為止從東胡林遺址中發現的第一件可以複原的陶器,陶器上端印有繩紋,底部則有被推測為是炭化了的食物的遺存。


  ??“你不是說你們先祖所用的玉石是從我們的先祖居住過的薩彥嶺采集來的嗎?”達春的薩裏甘從火堆邊站起來,走到達春近前笑著說。


  ??“是啊!五千年前,你們的先祖從西方的大湖邊遷徙到了我們這裏,而且帶來了他們的玉石和製造的玉石工具。我們的先祖把那些玉石用沙繩切割技術進行切割鑽孔,磨製成光滑圓潤的玉環戴在脖子上,之後又製成玉玦戴在雙耳上。還製成管、珠、扁珠、璧飾、锛形墜飾和玉斧等玉器。


  ??後來,玉成為我們部族的標誌,製玉的手藝被族人傳播到了東方和西方。西方是以豬龍為圖騰的部族,他們利用我們的製玉手藝把部族的圖騰豬龍由石製變成玉製。”


  ??五千多年前……應該就是距現代九千多年前。西方的大湖應該是貝加爾湖,可是根據考古證實那時期貝加爾湖邊並沒有長期居住的人群。那麽首先把薩彥嶺的玉石文化傳播到東方的人群是來自哪裏呢?


  ??距現代八千年前貝加爾湖一帶沒有發現任何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墓葬,但通過考古工作發現:此時當地人類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捕魚和捕獵海豹;人群規模小而分散,機動性高;社會分化情況非常有限。


  ??雖然這段時間沒有出土人骨材料,但根據對白令地區9800年前古代樣本Kolyma的研究,推測貝加爾湖地區乃至整個西伯利亞都有一種稱作古西伯利亞人的種係(Ancient Paleosiberians,簡稱AP)。該成分的來源?根據模擬,由ANE(古北亞人)和EEA(早期東亞人,以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為代表)以1:3的比例混合而成,體現出了兩支大人群的融合情況。


  ??貝加爾湖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代樣本出土於貝加爾湖西南部,代號為MA1,俗稱“馬耳他男孩”,為古北亞人(ANE),生活在2.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MA1的祖先來自北冰洋邊上的一支古代人群——Yana_RHS,測年為3.16萬年前,命名為古代北部西伯利亞人(Ancient North Siberians,簡稱ANS),可以視為ANE的直接來源。當然ANE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其他成分匯入,例如低比例的高加索采集狩獵者(CHG)和東歐采集狩獵者(EHG)相關的成分,體現出歐亞西部人群持續的遷徙。


  ??距現代八千年前,貝加爾湖地區進去新石器時代。


  ??基托伊期(8000~6800年)得名於安加拉河右岸支流基托伊河河口的墓地。基托伊人以捕魚為首要生計﹐墓中隨葬品主要是漁具﹐有大小不同的成套魚鉤(以製的鋌和骨﹑木﹑獸爪製的鉤複合而成)﹑柄部帶有穿孔側突的骨魚標頭﹑魚形骨器等。狩獵與捕魚同為經濟的基礎﹐但弓﹑矛等均製作得較小。采集經濟繼續發展﹐墓中出土有大量的角鋤﹑骨鍬等挖掘工具。石器的壓剝技法仍有很高水平﹐但常常利用淺褐色泥岩石板僅在邊緣略作加工製成刀或尖狀器。使用薩彥嶺出產的玉料製作玉锛﹑玉斧,並在矛頭上嵌玉刃。掌握了切割大塊玉料的技術。出現砂岩製的箭杆整直器。陶器與謝羅沃期不同之處是有的口緣作波浪形﹐外壁每有由篦齒印紋構成的直線幾何形裝飾圖案。墓葬最顯著的特點是死者身上撒赭石粉﹐個別墓葬隨葬品特別豐富多樣﹐與幾乎沒有隨葬品的墓形成明顯的對比。這種厚葬墓有的是男女雙人葬﹐有時伴以小兒﹐這些現象標誌著母係氏族開始瓦解。


  ??古西伯利亞人的遺傳基因證實他們是田園洞人(早期東亞人)和古北亞人的後代。基托伊人墓葬有和山頂洞人相似的習俗撒赭石粉,萬年前的東胡林人墓葬中也發現了赤鐵礦。這些考古發現都說明了早在萬年前,北京地區的古人就遷徙到了東北亞地區,成為古西伯利亞人(AP)的主要來源。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