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溯源楛矢石弩> 第64章 第六十四 紅狐(十三)

第64章 第六十四 紅狐(十三)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梁洲就是《華陽國誌》這部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著作所記錄的地方。梁洲因在華山之陽、漢水之南而得名為華陽。


  ??《華陽國誌》記載了公元四世紀中葉以前,現代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三省一市以及甘肅、陝西、湖北部分地區的曆史、地理。此書體製完備,內容豐富,考證翔實,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數民族史以及蜀漢、成漢史的重要史料。


  ??《華陽國誌》記載:‘石紐,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於石紐之刳兒坪’。


  ??崇伯既鯀,有崇部落的首領。他用在岸邊築河堤的障水法治理洪水九年,有效地緩解了水患。這和現代人築河堤阻擋洪水泛濫是相同的,隻是當時建造河堤的技術有限,加之地質和氣候異常才因河堤潰壩而治水失敗,被堯流放至羽山。


  ??關於鯀,《山海經.海內經》另有記載: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依照《山海經》的記載鯀應該是和堯在治水上意見不同才被祝融殺死在羽山的。而鯀死的時候禹應該很小,隻能隨母親生活在古羌地,並在那長大成人,所以後世有些史料才說他是西夷人。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堯是帝嚳(黃帝曾孫)與慶都之子,姬姓,名放勳,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由此看鯀和堯都應該是黃帝的後裔。”高禮師停下來,再次看向關鑫,等待他的認可。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從此記載看少昊國在大壑。大壑是深得不知底的溝壑,我猜測大壑就是藍洞。


  ??在某些靜謐的近海洋麵上,會突然出現一汪深藍色的圓形水域,從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從莫名的深處望過來,深邃、神秘、詭異,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藍洞。藍洞大多集中分布於島嶼、半島及其附近海域。


  ??如此猜想少昊國應該在東海邊,也許是半島,也許是島嶼。少昊國有個藍洞被叫做大壑。現代考古證明少昊國應該在現代的山東日照。


  ??正史記載少昊為黃帝長子喧囂。如此看《山海經》中的少昊國應該是涿鹿戰後由喧囂所建之東夷古國。


  ??喧囂死後顓頊繼位成為少昊國首領,而後帝嚳又繼承了顓頊的帝位。


  ??我們都知道炎帝時共工氏是水神,後被黃帝打敗,其部族被驅逐到了西南,和當地的原住民融合成了古羌。而後,顓頊又打敗了重新崛起的共工氏,之後共工氏的水政之職被黃帝裔的鯀取代。鯀治水失敗後又由他的兒子禹取而代之。禹從小生活在古羌地,一定從共工氏的後裔那裏學到了很多治水的方法。他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改堵為疏,治水成功而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共主,最後建立華夏第一個朝代——夏朝。”


  ??關鑫看向大夥兒,聽得聚精會神的五個人都紛紛點頭認可他的推斷。肖強似乎想到了什麽,看向關鑫說到:“《山海經》中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帝俊是東方部族的遠古始祖,其後代子孫在東、南、西、北各方都建有古國,共十國,為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和殷商。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我們山東日照有個堯王城遺址,東西長約630米,南北長約825米,公布麵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麵積比兩城鎮遺址麵積還要大,是亞洲龍山文化遺址中最大的都城。遺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圍地麵四至五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稱為堯王城。


  ??堯王城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嶽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從堯王城的規模看它應該是龍山文化時經濟和政治的中心,也就是國都。由此看自少昊到堯,部落聯盟的中心都在東夷。


  ??我們都知道黃帝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其父為有熊部落首領。據說有熊部落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市北關軒轅丘。


  ??為什不敢肯定呢?因為對於黃帝的故鄉,在學術界存在多種說法,包括河南新鄭、山東壽丘、甘肅天水、陝西黃陵等。


  ??黃帝生長於河南,而他的後裔卻在山東半島的原東夷九黎部落建立部落聯盟中心。原因何在?我認為和古氣候有關。也許在涿鹿之戰前氣候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北方幹冷,南方多雨。因為氣候的改變影響了古人的生活,他們都開始往適宜生活的地域遷徙,而山東半島正好是適宜生活的地域,所以各部落開始為爭奪土地而發生戰爭。黃帝戰勝蚩尤,得東夷,成為部落聯盟的共主,得以在山東半島繼續發展壯大,所以帝俊的後裔才會有十國之多。因為生活有保障,這些後裔才會發明各種生活,生產工具,改進農耕技術,發明琴瑟,創造歌舞。”


  ??關鑫看肖強停下來等待他的認可就點了點頭說:“我同意你的觀點。”


  ??然後他又接著說到:“浙江大學前校長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一九七二年他在《考古學報》第一期上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根據曆史和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在這以後,年平均溫度有2一3℃的擺動,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時代。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這種氣候變遷是全世界性的。氣侯變冷時先從太平洋西岸開始,由日本、中國東部逐漸向西移到西歐。溫度回升時則自西向東行。


  ??根據竺可楨的氣候研究結果對應中國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次氣候變冷都會造成北方族群向南遷徙,引發戰爭甚至政權更替。這證實了肖強關於涿鹿之戰源於氣候變化的分析。另外《山海經》對旱神女魃的記述也證實了古氣候的變化。”關鑫因興奮忘了背傷,欲舉右手卻疼得扭曲了五官,冒出冷汗。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