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二章 普賢菩薩講佛法 順治吞藥為出家
順治遵照普賢菩薩的話,恭恭敬敬地席地而坐,坐在舍身崖的山頂上。
??普賢菩薩騎著六牙靈象,立在虛空說:“你從降世時起,就是個至情至性的人,這樣的性格好處是重感情,同情別人,推己及人,對眾生慈悲,這是成佛的慧根!但壞處是,善惡太分明,感情放不下,癡情反被癡情誤!你嘴裏說放下了董小宛,心裏卻還有一絲牽掛,唯有萬緣放下,才能成佛,我今天就點化你幾句。”
??順治恭恭敬敬地靜聽,連連點頭,傅達禮和了塵和尚也聽得入神。
??普賢菩薩說:“你的原身是第一位古佛、拘留孫佛的一滴慈悲眾生的眼淚,是純陽之物,機緣巧合,落入娑婆世界,被一隻修煉千年的雌蚌精吞在肚裏。雌蚌精熱得受不了,就用自己苦苦修煉的內丹去融化它,卻不想陰陽調和,誕生了你——靈珠子。雌蚌精也因此得益,她的純陰之體受了純陽之物的調和,功行圓滿,升天做了天女!後來雌蚌精天福享盡,墮落紅塵,投生為董小宛,因為若幹年前與你有這段淵源,所以你們一見如故,互相吸引,這就是你的前緣!”
??順治總算恍然大悟,笑道:“承蒙菩薩指點,男女之間,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弟子是真的放下了。”
??普賢菩薩點點頭,又說:“你之前師從玉林琇,他教你的‘七支坐法’卻是佛門正宗,我再給你說一遍。
??‘七支坐法’是毗盧遮那佛傳下來的法門,有七個要點:
??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不能者或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如意坐(左腳放右腿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兩大拇指相拄)。
??三、背脊直立如串銅錢(身體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
??四、肩平(不可斜塌拖壓)。
??五、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收壓左右兩大動脈)。
??六、舌抵上顎(使舌輕接於上齦唾腺中心點)。
??七、兩目半斂(即半開半閉狀,或開而易定則開,但不可全開,稍帶斂意,或閉而易定則閉,但不可昏睡)。
??參禪法門,不同禪定,亦不離禪定。夫參禪者,首當發心。且須知直趨無上菩提,應非小福德因緣可辦,由人天二乘而至大乘,五乘道所攝六度萬行,修積福德資糧諸善法,均須切實奉行。
??達摩初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發心真切,福德圓具,自然時節因緣易熟,擇法智慧分明,故曰:“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既具辦此心胸見識已,須覓真善知識,依止明眼過來人,急覓拄杖,直趨大道,不生退悔心,今生不了,期之來生,堅誌三生,無有不成者。古德有謂:“抱定一句話頭,堅挺不移,若不即得開悟,臨命終時,不墮惡道,天上人間,任意寄居。”
??青原惟信禪師上堂法語雲:“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故曰:“參要真參,悟要實悟。”若大死一番,忽然大活,初見悟境現前,心目定動,覓此身心,了不可得!
??古德所謂:‘如在燈影中行’,乃實事境象。到得此時,夜睡無夢,而可證得醒夢一如之境。三祖所謂:“心如不異,萬法一如。眼如不寐,諸夢自除。”方乃親見實信,純為實語,非表詮法相。
??若到得此已,能隨處茅茨石室,長養聖胎,隻待道果成熟,然後向世出世間,兩邊行履,一切治生產業,與諸實相不相違背。”說得的即是行得的,悟行合一,不落邊際,大義當為之事,雖鑊湯炭火在前,應無分別而行。久久鍛煉,於念而無念之間,自在運用矣。
??複有臨濟四料簡,曹洞五君臣,值得注意。
??臨濟四料簡,是臨濟宗的宗旨,講“三玄三要”、“四料簡”,這是教育法,也包括了見地、修證、行願。臨濟說:“我一語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具三要義。”例如“茶”一字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又有三要義,不是光講理論。
??“四料簡”,料是材料,簡是選擇。四料簡有賓主,有方法。但古人不講這個方法,而要靠自己去悟;如果講明了方法,呆板的一傳,大家就執著了。眾生本來的執著已解脫不了,再加上方法的執著,非下地獄不可。
??四料簡中,什麽是賓?什麽是主?比如一香板打下去,啪一聲,香板下麵什麽都沒有——念頭一板子空了,沒有了,如果能永遠保持這樣就不錯。用香板的方法,一語道破,那就是“吹湯見米”,知者一笑,這是騙人的玩意兒。但也不騙人,把我們的意識妄想,用一個外力截斷,使我們經驗到達平常沒有經驗過的清淨。如果以為這就是明心見性,那就大錯特錯了。但由這點影子也可以悟進去,這時要用般若,香板那一拍裏頭,透脫一悟,那叫禪。這就是臨濟的四料簡——有時“奪人不奪境”,功夫到了清淨的境界。有時“奪境不奪人”,功夫進步了一點,希望你再進一步,那個境界不是的,把它拿掉,你還是你,叫我們自己去參究。有時“人境兩俱奪”,把你搞得哪一頭都不是。但是,這個方法不能用,正如禪宗古德所說的,如果真提持禪宗,旁邊半個人都不跟了,法堂前草深三尺,沒有一個人來。
??我在峨眉山曾用人境俱奪,接引過一個出家人,一腳把他踢昏了,躺在那裏不動,醒來後,叩了三個頭,高興地跳起來走,從此居山頂,住茅篷去了。
??也有時候“人境俱不奪”。臨濟禪師並不隻講教育法,做功夫也在這裏頭。有時候功夫做得好,心裏什麽雜念也沒有,清清明明,空空洞洞,那個是“奪人不奪境”。你還是你,坐在那兒,不過心裏空空洞洞,這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奪人,人不動;不奪境,有一個境界。當然這境界還是會變,為什麽?因為它是賓,不是主,客人不會常住的,怎麽不變?這就是禪宗的秘密。但我們初步,必須讓賓作主,讓這個境界保留越久越好,隻是不易做到。
??“奪境不奪人”,這就難了。有人修行,本來清清明明的,這兩天卻靜不下去了。我說學禪為什麽不自己去參究呢?此時,奪境,境沒有了;不奪人,人依然在這兒。是賓?是主?是賓中主?還是主中賓?主中主?或是賓中賓?
??有時用調息,有時看光,法寶多得很,祖師們在書中都教了,不懂可以看那本天書,其實也是佛經!要循序以進。
??修氣脈、修定,就是讓賓做主。四大不調,身體不好,氣脈是賓,讓身體搖搖。如果強作克製,對健康並不好;等身體調好了,賓就可以不用了,由主來做主。
??念頭也是如此,有時降伏不了,就念念佛,再沒有辦法,就唱歌吧!調心就是如此,此心難調伏的。有時功夫剛剛好一點。接下來情緒便壞得很,這時隻有讓賓做主了,主人家暫時搬位。
??有些人學佛做功夫,充滿了矛盾,氣脈來了,怕執著,所以想把它空掉;氣脈沒有了,又想打通任督二脈。光明發現了,怕著魔;沒有光明嘛,又想:怎麽一片無明呢?等到空的時候,又想:我恐怕又落頑空了吧:放心,你盡管頑空,我幾十年來還沒有看到過能頑空的人。頑空者,頑石不靈,什麽都不知道。
??就這樣,處處矛盾,沒有辦法。氣脈來,幹脆搞你的氣脈,賓做主,沒有錯。氣脈來時,每個部位都是痛苦的。痛就痛嘛!這是你的,是客人的,不是我的,這時我不做主,讓賓做主。你越看它,這個身體就像小孩一樣,“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三場”,越管它,它就痛得厲害。你不管它。它就乖了,真做得到,一下就成了。可是人就是不行,氣脈一來,總愛去引導它,都在色陰區宇裏頭轉,道理都講得很好,事情一來就統統迷糊了。
??再說說曹洞宗五位君臣。自性本空,既然本空,為什麽叫作有為空呢?性空緣起,因為空才能緣生萬有。如果空不能緣生萬有,就是“頑空”了,但有為萬法,緣生性空(強名叫它真如)。
??“緣生”,一切萬有起來的時候,就是因緣所生,如夢幻,佛經上說如夢如幻,並不是說絕對沒有,有啊!不過這個有是偶然的、暫時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過了這個“有”的階段就空了。緣生故如幻,我們一看到如夢如幻,就馬上把念頭放到空裏頭去了,如夢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認為是假有;菩薩認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緒來,是緣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本體自性本來無為,為而不為。雖然起一個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為第二個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也不滅。我們的念頭,永遠如海浪般,一個浪潮,再接一個浪潮,那是不實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當時不能說沒有,過後自然就沒有了。
??言妄顯諸真,現在我們講一切心理、情緒叫作妄想,為什麽稱之為妄想?這是一個對立的教育法,要我們認清非妄想那一麵的那個是真如。實際上,佛說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這個妄念情緒固然是假的,那個真如有個清淨、空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個,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來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覺了,那個大妄念坐在那裏,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猶非真非真,功夫達到了空,你覺得這是自性,這是道,但是它並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經翻譯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個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曹洞宗的禪,在五代以後,影響宋代的道家、理學,尤其是易經的學問。道家所謂坎離交等等,都是曹洞宗來的。
??“洞山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雲岩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窮的要,今付於汝。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銀盌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這是洞山禪師對他最得意的弟子曹山禪師講的,是很重要的傳法話。銀盤裝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鷺鷥也是白的,看來都是白,可是不一樣。學禪的要頂門上別具隻眼,看清楚啊!
??洞山囑曹山:你將來出去,要救世、救眾生,度一切在苦難中的人。
??“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
??用易經的方法講修持、做功夫,特別取用坎離二卦,以離卦為主,這是曹洞宗的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疊而為三。”易經講三爻之變,“變近成五”。易經的六爻卦中,以第三爻、第五爻最重要。“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功夫到了,宗也通,一切經教都通達了。“挾帶挾路,錯然則吉。”這也是用易經的理。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是配和易經的理論,詮釋修持用功。
??“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五位君臣是“正”(體、空、真、理淨)、“偏”(用、有、俗、事染)、“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三個概念,配以“君”、“臣”之位,用以分析佛教真如與其派生之世界萬有的關係,亦用作教授不同對象的五種方法.……
??這些都是功夫修持的步驟,以及見地,順治你要注意研究。
??曹山禪師臨滅度時,寫了一首偈子: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
??用功修定以後,參話頭也好,非等時間因緣到來才能開悟。因為空的道理曉得了,所以念頭一來就想把它空掉;有時空得很好,有時卻空不掉。這也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看住妄念這個法子,有時就是“就體消停得力遲”。
??“從緣薦得相應疾”是緣覺,獨覺乘。“就體消停得力遲”是聲聞乘,羅漢乘,偏空。如何是如來禪、祖師禪呢?“瞥起本來無處所”,就是上次提過的“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那也就是“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
??順治多世修為,是個內行,聽得津津有味,傅達禮和了塵和尚卻大多句子聽不懂,聽得目瞪口呆!
??此時紅日高升,天光大亮,雲海翻滾,峨眉金頂上傳來普光殿僧人誦早課的聲音,普賢菩薩笑道:“我該走了,順治,我說的話切切要記住,剛才所講,那本天書上也有,我提綱挈領說了一番,以你的悟性,很快便能登堂入室!前路多艱,成佛可期,莫失莫忘.……”說完金光一閃,普賢菩薩倏然不見了,順治三人連忙磕頭跪送。
??過了一會,了塵和尚說:“皇上,我的師父已經涅槃,弟子隻有依止你繼續學佛,不知可肯收我這個弟子?”
??順治笑道:“當然,佛教最講一個‘緣’字,沒有你去找我,我也遇不到普賢菩薩,也不會有這番奇遇。你去白雲禪寺收拾收拾,我們一起下山吧。”
??了塵和尚喜得再次跪下,給順治磕了三個頭,站起來說:“師父,出家人四大皆空,我也沒什麽東西可帶,咱們這就走吧?”
??順治欣然同意,帶上傅達禮與了塵和尚,下山來到雷音寺,取回馬匹,興衝衝地往京城趕。
??一路無話,順治剛進皇宮,孝莊太後就帶著蘇麻喇姑和皇後、幾位妃嬪高高興興地迎了出來!
??順治連忙跪下請安,孝莊太後雙手扶起順治,樂嗬嗬地說:“皇帝終於回來了,可喜可賀!此番峨眉之行,使你徹底斷了出家的念頭吧?”
??順治左右為難,傅達禮連忙上前跪下說:“稟太後,皇帝此行不虛,得知了與董貴妃娘娘的前因後果,完全放下了!這不,皇上把峨眉山的高僧了塵和尚,請來宮裏供奉,一邊治理朝政,一邊修習佛法。”
??孝莊太後打量打量了了塵和尚,喜道:“皇帝,此舉甚妥!母後並不反對你學佛法,我在娘家蒙古草原時,就多次聽過喇嘛說法。密宗的教義我也懂一點,講究現世成就,隻要你不荒廢朝政,在宮裏怎麽學佛,母後都不幹涉!”
??皇後與幾位妃嬪也興高采烈地圍著順治,問長問短,順治隻好不提遇到普賢菩薩點化的事,先回皇宮休息。
??朝臣得知皇帝回來了,無不高興,王公貴戚、內閣大臣們一起來看望皇帝,還帶來不少奏章,請皇帝批示。
??順治隻好耐著性子,虛與委蛇,打發走了群臣,太後又派蘇麻喇姑來請,說在慈寧宮擺下了家宴,要為皇帝接風!
??順治隻好前往,應酬一番,飯後拜別孝莊太後,回到乾清宮。回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大內總管吳良輔去召見傅達禮。
??傅達禮匆匆進宮,跪拜皇帝,順治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免禮,坐下。”傅達禮小心翼翼地問:“皇上連夜召臣進宮,有何急事?”
??順治歎息道:“太後賜宴,皇後和妃嬪們都參加了,大家對我戀戀不舍,我該找個什麽理由出家?”
??傅達禮說:“皇上平素仁慈寬厚,大家眷戀皇上也是應該的。之前在峨眉金頂舍身崖時,普賢菩薩不是給你一顆金光閃閃的藥丸?何不拿出來服下,必有靈驗!”
??順治喜得一拍腦袋,說:“我都忙忘了!”說著從懷裏小心翼翼地掏出那顆藥丸,仍然閃著金光!順治隨手拿起茶盅,把藥丸服下,卻絲毫沒有反應。
??順治詫異地望著傅達禮,傅達禮忙說:“陛下,也許菩薩會在夢裏托夢給你,告訴你方法,不如先睡一覺?”
??順治點點頭,說:“你跪安吧,朕勞碌了一天,也去睡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