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孤臣> 第一零一五章 奉調進京遇故人 刺探軍情心情沉

第一零一五章 奉調進京遇故人 刺探軍情心情沉

  袁崇煥的表奏送到京城,京城裏已經亂成一鍋粥,根本無人過問此事!

  ??在位四十八年的明神宗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終年五十八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尊朱翊鈞諡號為“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十月初三日,安葬於定陵。


  ??群臣忙著辦喪事,擁立太子朱常洛繼位,誰有閑工夫去管袁崇煥所奏的雞毛蒜皮小事!


  ??袁崇煥從邸報上看到皇帝駕崩,心中喟歎,知道薑老漢這事再也無人過問,成了懸案!

  ??朱常洛繼位後,改元泰昌元年,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係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但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縱欲淫樂,身體日益贏弱。


  ??朱常洛白天忙於朝政,夜晚縱欲淫樂,隻做了一個月皇帝,就一病不起!

  ??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紅丸,自稱仙丹。明光宗朱常洛服下後,病情稍緩,暖潤舒暢,直呼:“忠臣!忠臣!”於是下午三時複進一丸,九月一日五更時暴斃,在位僅三十天,史稱“紅丸案”。


  ??事發後,朝臣議論紛紛,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禦史鄒元標、給事中惠世揚等彈劾鄭貴妃內侍太監崔文升、李可灼二人弑君。大學士方從哲從中調解,認為李可灼有功應賞銀五十兩。禦史王安舜認為“先帝之脈雄壯浮大,此三焦火動,麵唇紫赤,滿麵升火,食粥煩躁。此滿腹火結,宜清不宜助明矣。紅鉛乃婦人經水,陰中之陽,純火之精也,而以投於虛火燥熱之疹,幾何不速亡逝乎!”後來在天啟二年,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


  ??朝廷又給朱常洛發喪,廟號光宗,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商議,擁立光宗的長子朱由校登基,是為明熹宗。


  ??撫養朱由校長大的李康妃--李選侍與心腹宦官魏忠賢,想利用朱由校年少的機會,居乾清宮,把持政權。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禦史左光鬥等疏請李選侍不能與天啟帝同住一宮,迫使她遷居噦鸞宮,不久又移居仁壽殿。之後,天啟帝舉行即位儀式。這就是“移宮案”,與之前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鬧得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相互廝殺,烏煙瘴氣。


  ??朱由校登基後改元天啟,寵信太監魏忠賢,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不識字,以客氏緣故,升任司禮秉筆太監。天啟帝朱由校“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忠賢以是恣威福惟己意。”皇帝專心幹木匠活,不理朝政,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出現“內外大權,一歸忠賢”的局麵。


  ??後金努爾哈赤借明朝皇權更替,軍備廢弛之機,乘薩爾滸大捷之勢,攻破開原、奪占鐵嶺。爾後,發傾國之師,進軍沈陽、遼陽。九天之內,明朝先失陷沈陽,接著又失陷遼東政治與軍事中心——遼陽。努爾哈赤隨即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敗報傳京,舉朝震驚,京城九門,白天關閉。一些朝廷官員,密囑家眷,收拾細軟,準備車輛,回老家去,天下亂象已現!


  ??天啟二年正月,努爾哈赤進兵遼西,奪占明朝在遼西的鎮城--廣寧,朝野震動,皇帝下詔舉國選拔賢能,文官武將都要,準備對抗努爾哈赤。


  ??吏部尚書周嘉謨這時想起袁崇煥請他代上的奏折,又詢問吏部,袁崇煥任邵武知縣政績斐然,把地方治理得夜不閉戶,正是朝廷渴求的人才,就行文調袁崇煥進京朝覲,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


  ??袁崇煥接到文書,不敢怠慢,把縣裏的事務交割給楊縣丞,帶了簡單的行李,騎馬趕赴京城。天啟二年,袁崇煥千裏迢迢,到達北京。


  ??剛進北京城,就歎了一口氣,遼東吃緊,北京城內熙熙攘攘,若無其事!街麵上車水馬龍,還有文官坐著轎子出城遊玩,還有武將騎馬帶著家丁出城狩獵!城門盤查也不嚴,隻問進城人是從哪裏來的?隻要不是遼東口音,一概放行。


  ??袁崇煥心急火燎地趕到吏部,問了守門的衙役,吏部尚書周嘉謨不在衙門裏,外出辦事了。袁崇煥隻得走到對麵的一家酒樓裏,吃些飯食,消解旅途勞頓。


  ??袁崇煥簡單點了一碗陽春麵,不經意間一抬頭,看見斜對麵那張桌子上坐著一個黑大漢,十分麵熟,一時間卻想不起來是誰!

  ??這時那個黑大漢也看見了袁崇煥,麵露喜色,竟然走過來,也不管旁邊人多,“撲通”一聲跪在袁崇煥麵前,口稱“恩公在上,受小人一拜!”


  ??袁崇煥急忙離席扶他起來,細細一看,猛然想起,這人正是邵武縣的長工、曾做過強盜的烏有貴!烏有貴嫉惡如仇,連殺三個惡人,但是殺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自己毅然把他放了!


  ??袁崇煥欣喜地問:“烏有貴,你身負三條人命,怎麽敢來京城拋頭露麵?”


  ??烏有貴笑道:“大人,京城離邵武縣太遠了,這裏應該沒有人認識我。如今官軍在遼東連吃敗仗,國家正用人之際,我有一身好本領,打算從軍報國!”


  ??袁崇煥心裏大喜,沉思道:“如今朝中奸臣當道,魚龍混雜,就怕你誤入歧途,不如跟著我吧,我進京也想請命殺敵!”


  ??烏有貴一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口稱主人,在下願做一個隨從。


  ??袁崇煥滿麵笑容地扶起烏有貴,招手喚來小二,點了一桌子菜請他吃。


  ??二人杯觥交錯,正喝得高興,忽然鄰桌兩位喝酒的客人吵了起來!


  ??一位老人說:“吃吧喝吧樂吧,努爾哈赤很快就要打進關內,北京城都不知道能否保住,醉生夢死,唉……”同桌的青年男子立刻反駁道:“大爺您是畏敵如虎吧?後金才多少兵馬,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殺進不北京城?”老人說:“你是不知道朝政,文官幾乎無人不貪財,武將幾乎無人不怕死!朝廷每年花那麽多銀子,遼東卻屢戰屢敗,努爾哈赤快殺進山海關了!”青年男子不服,吼道:“老丈你為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大明兵多將廣,還對付不了一個努爾哈赤?”老人搖頭歎息道:“你真幼稚,哪個將軍不吃空餉?你真以為朝廷有那麽多兵?各營都不滿員,將軍顧著撈錢,士兵混口飯吃,誰肯真心賣命?你看我軍一敗再敗,你還指望那些無用的兵將保江山?”


  ??二人越說越激烈,誰也說服不了誰,開始罵了起來。


  ??這時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走過去,喝道:“你們都別吵了!軍隊裏是有腐敗,但是就不抗敵了嗎?難道坐以待斃不成?我大明疆土遼闊,兵多將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總有破敵的辦法!你這個年輕人,也算成年了,對一個老人破口大罵,成何體統?你有血氣之勇,為何不去前線殺敵?哼!”


  ??官員一番話,義正辭嚴,說得二人啞口無言!袁崇煥打量打量了這位官員,忽然站起來拱手問道:“大人莫非是吏部尚書周嘉謨?”那人點點頭,說:“我正要回衙門,聽到這裏吵鬧,就過來看看,閣下何人?”


  ??袁崇煥喜道:“下官正是奉命進京的邵武縣令袁崇煥,這位是我的隨從,烏有貴!”


  ??周嘉謨仔細打量二人一番,喜道:“來得正好,國家正用人之際,快隨我回衙門敘話。”


  ??袁崇煥和烏有貴隨著周嘉謨進了吏部,來到後堂奉茶敘話。周嘉謨簡單地問了邵武縣的情況,隨即拿遼東軍師谘詢袁崇煥。袁崇煥早有準備,侃侃而談:“尚書大人,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我軍雖眾,我朝新喪二帝,人心惶惶,努爾哈赤率精銳騎兵出擊,我軍馬匹不足。加上武將大多貪財怕死,士卒軍餉不足,且缺乏訓練,所以被努爾哈赤頻頻得手!”


  ??周嘉謨大喜,問袁崇煥該怎麽辦?袁崇煥說:“太祖皇帝為了戌守邊疆,曾在北方長城沿線從鴨綠江到嘉峪關設置了九個軍事要塞,這裏是防備關外遊牧民族的前線,守卒大多是精銳,統稱‘九兵’。當今的要務,一是探聽後金軍的虛實,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還要調集‘九兵’增援遼東,振作守軍的士氣,才能破敵。下官不才,雖是文職,但無心於升官發財,隻念社稷安危。我到北京城,看見京城繁華的景象,卻想起邊關將士喋血,真是食不甘味,夜不安寢!我要到塞外,了解邊情,回來再做計較。”


  ??周嘉謨喜道:“現任遼東經略袁應泰是我的好友,我委你為考功司主事,以考察前線軍官功績為名,前往遼東一行,探聽虛實。我再給遼東經略袁應泰修書一封,托他給你方便,這樣你就可以自由出入遼東前線,刺探敵情和我軍軍情,你看如何?”


  ??袁崇煥大喜,站起來施禮說:“多謝尚書大人成全!下官也不要帶多少人去,有這個隨從烏有貴跟我同去就行了。”


  ??周嘉謨大喜,隨即修書一封給遼東經略袁應泰,讓下屬給袁崇煥一張官憑,賜盤纏五十兩,好馬兩批,問袁崇煥何事動身?


  ??袁崇煥笑道:“下官剛剛進京,行李都隨身帶著,這就出發便是。”周嘉謨嘉許地說:“為國操勞,莫辭辛苦,本官親自送你們出城!”說完周嘉謨也上馬,護送袁崇煥和烏有貴出了北京城,一路沿著官道向北。


  ??周嘉謨到了郊外便止住馬匹,拱手道聲珍重,回城去了。


  ??烏有貴說:“大人,要想從北京到達遼東,隻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穿越喜峰口,經淩源、大淩河、朝陽,到達遼河流域。這條道路就叫做‘盧龍道’;另一條是穿越古北口,即從北京出發,經過順義、密雲,到達古北口,然後渡過灤河,到達平泉,再經巴林左旗,最後到達鬆嫩平原,這條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


  ??以上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著河穀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其道路之難行,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還有第三條道,沿著遼西山地和渤海之間,有一片非常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就是傳說中的‘遼西走廊’。毫無疑問,沿著這條路走,其便捷性遠遠超過了上述兩條道路,這條道路就被稱作‘傍海道’。


  ??而山海關,就扼守在這條‘傍海道’上。因為山海關建關之初,被稱為‘榆關’,所以這條路又被稱作‘榆關道’。”


  ??袁崇煥笑道:“前兩條道都是叢山峻嶺,都要翻越長城,我料努爾哈赤進兵不會從這兩條道走!大軍出征,糧草輜重甲仗無數,除非萬不得已,大軍都不會走山路。當年諸葛武侯用兵,就是困於蜀道崎嶇,糧草轉運不便,才壯誌未酬!我們自然是走‘榆關道’,順便看看沿途何處可以屯兵,何處可以存糧,萬一後金軍殺進關來,也好提前準備。”


  ??烏有貴點點頭,催馬奔向“榆關道”。袁崇煥騎在馬上邊走邊看,一邊指指點點,何處可以埋伏兵馬,何處可以囤積糧草,何處可以布陣,胸有成竹,烏有貴佩服不已。


  ??袁崇煥看看路旁崇山峻嶺,景色壯觀,歎息道:“大好河山,幾十萬黎民,弄不好就要受到後金軍的鐵蹄蹂躪,我此刻的心情,好比嶽武穆兵近黃龍府,心裏百味雜陳!”


  ??烏有貴拍拍胸脯說:“老爺放心,有我在,必然保得老爺周全。”袁崇煥歎息道:“兩軍對陣,千軍萬馬,不是靠一己之勇可以改變戰局的,這跟單打獨鬥不一樣!須用謀略!”


  ??一路快馬加鞭,十幾天後,到達遼河以西的重鎮——廣寧。想不到此時袁應泰已經戰死,遼陽失守,朝廷啟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


  ??袁崇煥立刻求見遼東經略熊廷弼,呈上書信。熊廷弼看完,歎息道:“袁主事,你來得不是時候,戰局又惡化了!”


  ??袁崇煥連忙請教,熊廷弼說:“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親率諸貝勒大臣,統領八旗大軍,將板木、雲梯、楯牌、戰車,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向沈陽進發。我軍聞警,舉燧傳報。沈陽守將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得警報後,連夜率領一萬兵丁守城。沈陽城堅濠深,外圍木柵,埋伏火炮,布置嚴密。十二日,八旗軍兵臨沈陽城下。我朝武舉出身的總兵尤世功,趁其立足未穩,帶領家丁衝出,殺死四人,略獲小勝。


  ??努爾哈赤隨即命令戰車衝鋒,馬步繼之,將沈陽城圍困。十三日清晨,努爾哈赤再派騎兵挑戰。總兵官賀世賢勇而無謀,日日飲酒,貪功冒險,率家丁千餘出城迎戰。努爾哈赤以羸卒詐敗,引誘我軍。賀世賢乘銳輕進,離城野戰。後金軍精騎四合,世賢且戰且退,從東門退到西門,身中數十矢,墜馬而死!


  ??八旗兵乘機蜂擁過濠,急攻東門。此時,城中潰亂,暗藏奸細,從中內應,八旗軍進占沈陽城。沈陽城兵民被殺死者,達七萬之多!努爾哈赤攻陷沈陽後第五天,乘勢長驅,集中兵力,一鼓作氣,進攻遼陽。


  ??遼陽是繁華之地,曾有“遼陽春似洛陽春,紫陌飛花不見塵”之譽。遼陽城高池深,四隅角樓,防衛森嚴。袁應泰得到沈陽失陷敗報後,急檄撤回各路兵馬,集中守衛遼陽。十九日,後金軍包圍遼陽。袁應泰督領五位總兵侯世祿、李秉誠、梁仲善、薑弼、朱萬良,率軍出城五裏處結陣,與後金軍對壘。


  ??不想後金軍突然火器齊放,大軍衝殺;我軍大亂,開始潰敗。後金軍乘勝追擊六十裏,至鞍山勝利返回。同時,遼陽西關出援的明軍,也被後金軍擊敗。當夜,袁應泰率敗兵在城外紮營,努爾哈赤也軍中過夜。


  ??二十日,八旗軍分兩麵攻城:右翼四旗兵攻打東門,左翼四旗兵攻打小西門。我軍發火箭抗擊,後金兵受挫。不想努爾哈赤命右翼分兵堵塞城東入水口,左翼分兵挖開小西門閘口以泄濠水。後金兵呼喊鼓噪而進,我軍騎兵先行動搖。


  ??後金軍發動強攻,我軍步兵受挫敗退,總兵梁仲善、朱萬良戰死,步騎兵大潰,望城而奔,被殺及溺死者無數!

  ??袁應泰退入城內,與巡按禦史張銓分兵固守城池。努爾哈赤派猛將莽古爾泰貝勒、阿敏貝勒率兵冒著炮火奪取小西門橋。敵軍猛將揚古利奮勇衝鋒,奪橋渡河,近城強攻。城上萬箭齊發,後金兵奮死前進。


  ??激戰到傍晚,努爾哈赤派左翼軍豎雲梯,列楯車,登城而上,同城垛上的守軍展開肉搏戰。我軍提燈夜戰,直至天亮,想不到監司高出、道員牛維曜、胡嘉棟及督餉郎中傅國等乘亂縋城而逃,人心渙散!”


  ??熊廷弼娓娓道來,袁崇煥沉吟道:“看來敵軍作戰驍勇,將士用命,指揮得當,是我軍屢遭敗績的原由。但我軍的火器厲害,給敵軍的殺傷力不小,為何不多用?”


  ??熊廷弼歎息道:“何嚐不想多用?怎奈數量太少,裝藥又慢,激戰起來,來不及使用。”


  ??袁崇煥點點頭,熊廷弼又說:“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督率左右翼軍發起總攻。袁應泰親自豎起盾牌出戰,奮死抵禦。傍晚時分,小西門火藥起火,守城軍士潰亂。城外後金軍奪門,城內奸細內應,後金軍入城,城裏民家多開門張燈,婦女也盛飾迎門。袁應泰見城陷,佩劍印,自縊而死。遼東巡按禦史張銓被俘,李永芳勸降,不服;努爾哈赤誘以高爵,也不從,被縊死。努爾哈赤攻占遼陽,下令漢民剃發,以示歸順。


  ??遼陽失陷,遼河以東的三河、東勝、長靜等大小七十餘城官民,都剃發投降!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大興土木,興建新城,就是東京城。努爾哈赤厲兵秣馬,正準備進攻廣寧,袁主事還是即刻回京,請吏部尚書大人表奏朝廷,火速調派兵馬來援,遲則生變!”


  ??熊廷弼說完就端茶送客,袁崇煥想不到明軍敗得這麽慘,立刻告辭,帶著烏有貴趕回北京,一路心情無比沉重!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