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孤臣> 第三五三章 魏延貪功險中伏 司馬被燒上方穀

第三五三章 魏延貪功險中伏 司馬被燒上方穀

  司馬懿通過俘虜,了解到諸葛亮不在軍中,心中大喜,思量一番,擂鼓聚將。


  ??司馬懿說:“諸葛亮如今不在祁山,去領兵種田去了。夏侯霸、夏侯威聽令,命你二人明日辰時出發,領兵兩萬,去攻取祁山大寨。”


  ??二將遵命,出帳去準備。


  ??司馬懿又說:“行軍司馬夏侯惠與夏侯和聽令!命你二將,統兵五萬,明日鎮守我軍大營,不得出戰,死守即可。”


  ??二將齊聲應諾,司馬懿站起來說:“其餘諸將、眾軍,明日隨我去攻上方穀,一舉擊破蜀軍!”


  ??司馬師忍不住問:“父帥,蜀軍大營在祁山,我們為何去攻上方穀?”


  ??司馬懿笑道:“諸葛亮神出鬼沒,這次他是下決心長期與我們對壘,就怕軍糧不夠,親自出去督促種田了!我料諸葛亮外鬆內緊,看上去兵馬是調派到各處種田,祁山大營必有重兵防守!我派將去攻祁山大營是虛,牽製蜀軍兵力;我大軍去攻上方穀,才是蜀軍的要害!”


  ??司馬昭接道:“父帥高明!蜀軍最大的弱點就是勞師遠征,糧草接濟困難;如今諸葛亮在上方穀囤糧,就是為了長久打算。我軍去攻上方穀,是攻其必救!而上方穀地勢不闊,縱有蜀兵,人也不會多,正可一舉破之!若燒了諸葛亮的軍糧,他有再大的本事,士兵天天要吃飯,糧食不夠,隻好退兵,我軍可不戰而勝!蜀軍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等諸葛亮調兵來援上方穀,我們早已點著了軍糧!”


  ??司馬懿聽完連連點頭,說:“還是昭兒看得透,孺子可教也!明日司馬師、司馬昭二將為先鋒,各領五千兵馬,去攻上方穀,我自領大軍隨後接應!張虎、樂琳各領五千兵馬,專門把守兩座浮橋,不可讓蜀軍燒毀!”


  ??眾將齊聲應諾,各自去準備。


  ??第二天辰時,先鋒夏侯霸、夏侯威先行出發,去攻蜀軍祁山大寨;張虎、樂琳各領五千兵馬去把守浮橋;司馬師和司馬昭共同領兵一萬,開往上方穀。司馬懿親自率領五萬大軍為後援,幾路兵馬陸續出發。


  ??夏侯霸、夏侯威先到了祁山大寨,魏延早已接到探報,領兵埋伏在大營中。


  ??夏侯霸與夏侯威商量說:“二弟,諸葛亮不會毫無準備,愚兄願領一萬兵馬,前去衝營,你卻領兵一萬在後接應,這樣穩妥些。”


  ??夏侯威欣然同意,夏侯霸領兵先行。


  ??魏延一看魏軍逼近,下令放箭!夏侯霸急忙命令盾牌兵向前擋箭!

  ??無奈魏軍是仰攻,蜀軍居高臨下占了地利,箭如雨下,魏軍攻不上去。


  ??後麵跟進的夏侯威一看,心生一計,悄悄領著一萬部下繞到蜀營後麵,突然發起衝鋒!


  ??魏延沒有防備魏軍會兩麵夾攻,連忙分出五千兵馬,派副將去後營防衛。


  ??夏侯霸、夏侯威各有一萬兵馬,魏延部下一萬兵馬分作兩處,漸漸不敵,被魏軍攻進營寨。


  ??魏延當機立斷,領著手下七八千兵馬,從側營突圍下山,從祁山奔往渭水,想奪司馬懿渭水北岸大營。


  ??到了渭水邊上一看,通往北岸的兩座浮橋都有敵人大軍把守,通不過去。


  ??魏延急令全軍向上遊進發,尋找樹林,伐樹做木筏,渡過渭水。


  ??魏延親自撐木筏渡河,全軍上岸,卻見遠處魏營裏靜悄悄地,連個巡哨的探馬都看不到!


  ??魏延大喜,以為是司馬懿大軍外出,營中空虛,揮師衝鋒!

  ??忽然魏營中一聲炮響,五萬兵馬一起衝出,來包圍蜀軍。


  ??魏延久經沙場,一看敵勢浩大,急忙率領部下撤退,趁魏軍沒有全部出來合圍,倉促逃走。


  ??夏侯惠與夏侯謹守司馬都督的將令,也不追趕魏延,收兵回營。


  ??魏延退往渭水之濱,這才佩服諸葛亮有先見之明,魏營早有防備!

  ??這時諸葛亮接到幾路探馬稟報,魏軍大軍出動,一路去攻祁山大營,一路奔上方穀而來。


  ??諸葛亮大喜,沉吟一會,派王平、吳懿各領三千兵馬,往浮橋出發,沿路阻擊魏軍;諸葛亮吩咐二將,隻許敗不許勝,將魏軍緩緩放過來。


  ??司馬師與司馬昭,共領兵一萬往上方穀而來,突然遠遠地看見蜀將王平領三千兵來戰,急忙下令全軍衝鋒,想包圍王平部。


  ??王平向來謹慎,一見魏軍兵多,下令隊伍停下,弓箭兵向前放箭!


  ??魏軍猝不及防,前部士兵有不少人中箭,司馬師急忙調遣弓箭兵上前對射。


  ??兩軍越衝越近,混戰在一處。


  ??王平正與司馬師激戰,忽然遠遠看見司馬昭帶兵來增援,王平急忙連刺幾槍,逼退司馬師,領兵就回。


  ??司馬師大喜,揮兵衝殺;沒追出多遠,吳懿領三千兵馬趕來支援。


  ??王平部得到吳懿部的接應,二將且占且退,一路往上方穀撤退。


  ??司馬懿聞報,心中大喜,縱馬趕上司馬師、司馬昭說:“蜀軍若是毫無防備,我反而不能進兵,諸葛亮必有埋伏!現在看來,諸葛亮沒想到我大軍直撲上方穀,倉促間派兵來阻擊,被我大軍殺敗!事不宜遲,我們三路大軍一起進兵,不給諸葛亮喘息之機,防止他調兵增援!”


  ??二將欣然同意,於是魏軍浩浩蕩蕩地撲向上方穀。


  ??諸葛亮坐鎮在上方穀旁邊的山穀裏,密切關注著敵情;聞報司馬懿逼近,急令魯三去葫蘆穀裏傳令給薑維,按錦囊妙計辦事!


  ??薑維此時早已埋伏在上方穀後麵的山穀裏,此山穀隻有一條石縫與上方穀底部相連,石縫前麵,便是形似葫蘆的上方穀,馬岱帶五百兵守住穀口。


  ??薑維接到魯三傳令,急忙派出一千名士兵爬上上方穀山腰,帶上火箭,準備滾木,隱蔽埋伏。又選了五百名身手敏捷的士兵,通過石縫來到上方穀口,增援馬岱,卻令其他八千五百名士兵,準備火箭。


  ??馬岱已經接到探報,心中卻毫不慌張,司馬懿來再多的兵,也不是諸葛丞相的對手,丞相肯定早有安排。


  ??一會兒,薑維領兵五百從上方穀後麵趕來,一到穀口,就令手下五百士兵趕緊去搬運石塊,準備堵塞穀口。


  ??司馬懿和二子司馬師、司馬昭一起率大軍趕來,見馬岱和薑維把守穀口,身邊隻有五百士兵,哈哈大笑!

  ??司馬師問:“父帥因何發笑?”


  ??司馬懿道:“我道諸葛亮多麽神機妙算,卻也有失策的時候!薑維和馬岱區區五百士兵,怎能擋住我幾萬大軍?看來諸葛亮外出督促士兵種田了,被我殺了個措手不及!傳我命令,弓箭兵向前放箭,大軍一起衝鋒!”


  ??魏軍弓箭兵上前放箭,箭如雨下,薑維和馬岱擋住穀口,各舞兵器撥箭,絲毫不退。


  ??司馬懿一邊命令士兵衝鋒,一邊笑道:“我料諸葛亮黔驢技窮了!上方穀裏若有伏兵,薑維和馬岱就不會擋住穀口死戰,而是放我們進去!不過我早已打聽明白,上方穀裏地方不大,縱有伏兵,也難敵我幾萬大軍!”


  ??這時魏軍漸漸逼近穀口,馬岱部下士兵不住有人中箭。


  ??薑維朝馬岱使個眼色,二將突然縱馬衝上前去,三尖槍和大刀猛刺猛砍,殺死逼近的幾十名魏兵。


  ??魏兵一嚇,逡巡不前,薑維趁機和馬岱撥馬就回,逃進穀口,令士兵投擲石塊,封堵穀口。


  ??魏軍一聲呐喊,大軍前衝,見穀口被石塊堵住大半,急忙稟報司馬懿。


  ??司馬懿笑道:“蜀軍無計可施矣!他以為堵住穀口我軍就進不去?大軍速速上前,搬開石塊,進兵上方穀!”


  ??魏軍人多,不到半個時辰,將穀口的山石全部搬光,前軍幾千人衝進上方穀。


  ??司馬懿父子三人騎馬進穀,一看穀後還套著一穀,形似葫蘆,裏麵全是糧營,糧袋堆放得到處都是!


  ??司馬懿大喜,說:“蜀軍軍糧大半在此,趁諸葛亮大軍沒來,趕緊把糧食運回我營,充作軍用。


  ??於是魏兵一起動手,搬運糧食,司馬懿父子三人騎著馬,四下察看。


  ??忽然穀外殺聲大震,魏軍探馬急急來報,諸葛亮忽然帶兵從旁邊山穀裏衝出,大約有兩萬精兵,諸葛連弩急射,殺散了穀外魏兵,堵住了上方穀出口。


  ??司馬懿大驚,長歎道:“千小心萬提防,還是中了諸葛亮的詭計!”


  ??於是司馬懿領兒子,來到上方穀出口察看,隻見出口被蜀軍用滾木堆得嚴嚴實實,出不去了!

  ??司馬懿急忙下令穀內士兵,去搬開滾木。


  ??忽然“嗖嗖嗖”連響,穀外蜀兵不停地往穀裏射火箭,連堵著穀口的滾木都燒著了,成了一堵火牆!

  ??司馬懿急忙領兵往上方穀中間撤退,準備去糧營裏休息一會,再思脫身之計。


  ??忽然一陣梆子響,上方穀兩旁山腰上,站出來一千名蜀兵,個個手持弓箭,往各座糧營射火箭!

  ??一會兒功夫,上方穀內兩座葫蘆形山穀全都起火!


  ??魏兵狼奔豕突,各自逃命,火卻越燒越大,濃煙滾滾!


  ??司馬懿感到奇怪,糧食就是著火,不過是冒煙,怎麽會有如此熊熊大火?


  ??司馬懿急忙下馬,快步衝進一座還沒燒著的糧營一看,隻有最上麵堆了一層糧袋,下麵全是幹柴!


  ??再細細一看,地麵上鋪了一層幹草;司馬懿用腳撥開幹草一瞧,底下挖了深溝,填滿了硝黃、幹柴等引火之物!


  ??司馬懿長歎一聲,又中了諸葛亮的火攻之計,凶多吉少了!

  ??這時火勢越發大了,煙火交加,地上的、溝裏的幹柴幹草全部點燃,火舌亂竄,魏兵無處躲藏,不少人身上著火,就地亂滾,哭爹喊娘!


  ??司馬師急急趕到司馬懿身邊,問:“父親,怎麽辦?”


  ??司馬懿道:“休要慌張,你們看,上方穀周圍山坡上,多有柴草搭成的窩棚,那是糧棚,沒有著火,趕緊催兵爬山進糧棚暫避一時。”


  ??司馬師大喜,急忙去傳令,魏軍人人要活命,跌跌撞撞地爬山,大部分沒被火燒到的士兵,進了糧棚避火。


  ??司馬懿看了高興,說:“天無絕人之路,諸葛亮再怎麽埋伏,卻沒有算到我爬山;山上全是石頭,就算那些糧棚都燒起來,也燒不著山石,我們還有活路!”


  ??話音剛落,忽然上方穀後麵一聲炮響,石縫裏鑽出許多蜀兵,個個火箭已經扣弦,對著山坡上的糧棚就射!


  ??司馬懿大驚,急忙問向導官:“難道上方穀後麵還有小路?”


  ??向導官說:“我稟報過大都督,上方穀之後,有條石縫,與後麵的大山相連,道路狹窄,一次隻能通過一人一騎!”


  ??司馬懿一聽,仰天長歎:“諸葛亮狗賊,算無遺策,我軍休矣!”


  ??果然,剛剛鑽出石縫的薑維部下蜀兵,火箭齊發,專射山坡上的糧棚,很快引起大火!


  ??就聽“轟!”、“砰砰”、“砰”連聲巨響,糧棚著火後,引燃了下麵埋伏的地雷,接連爆炸,炸得魏兵血肉橫飛,連山石都炸開一片,“嘩啦啦”地往下掉石塊。


  ??魏軍嚇得魂飛魄散,已經登上山坡的士兵全部被炸死,正在登山的士兵急忙往下逃。


  ??這時山上響聲又起,埋伏在周圍山上的蜀兵,往下推滾木,接著又放火箭;魏兵被滾木砸死不少,剩下的又無處落腳,到處都是火海!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身上全都著火,急忙互相撲滅,戰馬鬃毛也著火,疼得“噅噅”亂叫。


  ??司馬懿放聲大哭,哭道:“想不到我司馬一家,忠君報國,今日死於此地!”


  ??司馬師和司馬昭一看父親這樣,心知無救,一邊撲打著身上火苗,一邊痛哭失聲!

  ??司馬懿父子三人無計可施,正在等死,忽然上方穀裏黑了下來,大風猛吹,火勢更猛!

  ??司馬懿抬頭一看,忽然哈哈大笑,說:“師兒,昭兒,得救矣!”


  ??司馬師和司馬昭正抱頭痛哭,一聽連忙抬頭一看,隻見天上烏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大火被淋得“滋滋”亂響,火勢漸漸小了!


  ??司馬師和司馬昭放聲大笑,司馬懿沉著臉說:“趕緊聚攏殘兵,各自上馬,準備突圍!”


  ??雨越下越大,上方穀裏全部濕透,火終於滅了!

  ??堵住穀口的滾木,也燒光了,顯出道路,司馬懿急忙率殘兵衝殺出去。


  ??穀外的蜀兵誰也沒想到突然下雨,雨淋得眼睛都睜不開,紛紛避雨。


  ??這時候司馬懿趁亂逃出,拚命廝殺,殺出一條血路,逃回浮橋。


  ??把守浮橋的張虎、樂琳二將急忙帶兵接應,一路護送司馬懿父子三人,和千餘名殘兵,逃回渭河北岸大營!


  ??諸葛亮正在軍中高興,多年的宿敵司馬懿被困上方穀,眼看要活活燒死!


  ??突然天上陡然黑了,風大雨大,下起了傾盆大雨;諸葛亮一急,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旁邊的將軍急忙救起,連呼丞相醒來,丞相醒來!

  ??半晌,諸葛亮悠悠醒來,放聲大哭,說:“司馬懿逃生矣!”


  ??諸葛亮哀哀痛哭,眾將勸解不住。


  ??果然過了一會,薑維和馬岱渾身濕透,前來稟報:“丞相,突降大雨,司馬懿父子逃過渭水,上方穀內被困的敵兵,和之前被我大軍殺散的敵兵,約三萬人逃回營去。”


  ??諸葛亮一急,舊病複發,劇烈咳嗽不已。


  ??薑維急忙去倒了杯水,捧給諸葛亮。


  ??諸葛亮接過來剛喝了一口,胸中氣血翻湧,喉嚨一甜,“哇”地一聲,吐出一大口鮮血!


  ??眾將大驚,不知所措。


  ??諸葛亮反倒平靜了許多,歎道:“我千算萬算,費盡心機,引司馬懿入上方穀,誰知道老天忽然降雨!看來司馬懿命不該絕,再想讓他中計,難矣!”


  ??諸葛亮沉吟片刻,傳令各路軍馬退兵,來上方穀外集合。


  ??薑維問:“丞相,我祁山大營被魏軍奪去,魏延將軍現在也沒有消息,怎能退兵?”


  ??諸葛亮歎道:“司馬懿被我險些燒死,魂飛魄散,他必定會召回各路兵馬,隔著渭水與我對峙。魏軍一退兵,祁山大營自然放棄,我軍糧道暢通無阻。至於魏延,他久經沙場,必能將部下帶回。”


  ??果然沒過多久,魏延引軍來投;探馬又報,司馬懿召回攻占祁山大營的夏侯霸、夏侯威,全部退過渭水;司馬懿又調回把守兩座浮橋的張虎、樂琳二將,燒毀浮橋,不再出營!

  ??過了一個時辰,蜀軍各路軍馬會齊,雨也停了。


  ??諸葛亮下令帶走所有糧草、輜重,沿著渭水南岸向東,往長安方向進軍!


  ??走了幾個時辰路程,來到五丈原,這是一座高原,俯瞰渭水,原上平整,適合駐軍。


  ??諸葛亮喜道:“這五丈原適合屯兵,南通漢中,北臨渭水,我們就在此紮營,等司馬懿來戰!”


  ??薑維問:“丞相何不直往東行,去攻長安?”


  ??諸葛亮搖搖頭說:“長安重地,魏國必有重兵把守。我軍駐紮五丈原,待打敗司馬懿軍馬,再取長安;萬一不利,還可以往南,取道褒斜道,退往漢中。進可攻,退可撤,此用武之地也!”


  ??於是二十萬大軍在五丈原紮營,還有十餘萬大軍在劍閣駐守。


  ??司馬懿聞報,蜀軍兵發五丈原,心中大喜,對部下說:“諸葛亮若出兵武功山,鄰近荊襄之地,再聯合孫權進兵北上,威脅洛陽,則我大魏危矣!他去渭南五丈原,此地東、西、北三麵均是懸崖陡坡,隻有向南通漢中的路好走些;而且我大魏軍馬,沿著渭水都有兵將把守,運糧也方便,諸葛亮與我隔著渭水對峙,是自尋死路矣!”


  ??司馬懿大喜之下,傳令大軍拔營而起,去渭水北岸五丈原地界重新紮營,與諸葛亮隔著渭水對峙。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