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帝
暑月十五,皇帝孟世典與欽天監共同定下的黃道吉日。皇帝順利將皇位禪給了太子,並為他舉行了登基大典。
自從宋誌之亂後,皇帝深感兒子的孝心,更慚愧未能防微杜漸,以至於釀成大禍,一直存了禪位的心思。
是因為太子百般推辭,才拖到了現在。
這次,孟世典沒有給兒子留拒絕的機會,直接定好日子,就召集大臣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沒有帝王不留戀權力,但是曆經生死,誤會,孟世典已經完全信任兒子堪擔大任。更重要的是,他累了,每日麵對如山的奏折,動輒被大臣指出不是,還要應對多如牛毛的國家決策。反正他做出的決策,也常常被證明是錯誤的,既如此,讓賢反而是件功德。
如今他大難不死,滿心隻想著含飴弄孫,享一享天倫之樂,至於這個大攤子,就留給兒子去收拾吧。
孟池羽初登帝位,年僅二十五歲,因而成為了大雍曆史上最年輕的帝王。
正因年輕,相比於太上皇的優柔寡斷,新帝則顯得決斷如流,勵精圖治,加上宰相汪森、太傅鍾簋和太尉劉世林等人的輔佐,加上征北大軍節節勝利,將韃靼人趕出了大雍北部數城,天下漸有盛世之態。
景陽宮。
範氏起先不適應婢女的身份,後來漸漸地也就接受了這個事實。她伺候人還有一樣好處,就是不管伺候得怎麽樣,被伺候的人都不敢有怨言。
畢竟以前非打即罵,現在範氏能給個好臉色看,孟世端都知足了,何況範氏已經一改悍婦姿態,認真做起了婢女。
孟世端愛好書法,平日無事時就自己在書房裏揮毫,有時過於投入,以至於不願按時吃飯,別的宮人都不敢勸,隻有範氏敢一把奪走他的筆杆,催著他趕快吃飯。
“我這副字兒還差最後一筆啦!你就讓我寫完吧!”孟世端哀求道。
範氏將那支筆杆裝回了筆架,口氣堅決道:“你那一筆要寫多久?回頭再寫!”
孟世端拿她沒辦法,隻得暫且將手上的副字擱下,去飯廳用午膳。還沒動身,永清就來報,皇上來了。
自從小爺登上帝位後,成日焦頭爛額地忙於政務,好容易這日休沐,得了空閑,媳婦又不在身邊,就帶著兩個孩子來景陽宮瞧瞧三叔。
孟世端聽聞孟池羽來了,連忙與眾人到門口相迎。遠遠看見帝王的禦輦,跪下道:“臣孟世端恭迎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以前小爺對三叔執叔侄之禮,現在卻該是孟世端先行君臣之禮了。
孟池羽一身常服,從輦上走下來,雙手扶起孟世端,道:“三叔折煞我了,以後這禮就免了吧。”
進了殿,孟世端才調侃:“皇上貴人事忙,怎麽著,還記得三叔?”
叔侄二人對麵坐在炕上,小爺揚起一抹笑:“瞧您這話說的。我天天都想來看三叔,前些日子抽不開空,今兒這不就來了嗎?”
說罷將孟池星和孟和昶叫到跟前,命兩個小家夥給孟世端見禮。
“侄兒叩見三叔。”
“給三爺爺請安。”
孟世端正要喊他們免禮,旁邊的小爺卻先開口道:“王爺對小輩兒最慷慨,你們給他請安,他肯定有賞。”
怎麽當皇上了,還不忘敲人竹杠!孟世端看了小爺一眼,既無奈又寵溺,叫永清拿來兩塊蜀地產的上好的蜀白玉玉佩,贈給小侄子和小侄孫。
“喂,三叔,你有這樣的好東西,怎麽不想著我?”小爺見那蜀白玉玉佩美玉無瑕,質地溫潤,純淨明亮,不滿地嚷嚷。
“皇上富有四海,還和小孩子爭塊玉佩,豈不讓人笑話?”
叔侄二人還似以往那般說笑。這也正是孟池羽喜歡來孟世端這的原因。不管什麽時候和三叔說話,氣氛都會很輕鬆,背後是濃濃的親情。
“王爺,該用午膳了。”
突然響起了個女人的聲音,是範氏。小爺這才注意到,範氏穿戴著普通宮人的衣飾,一直默默在侍立在邊上。
孟世端看見小爺高興壞了,哪裏還有心思吃飯:“多難得皇上來瞧我,叫人把飯菜撤下去吧。”
結果範氏隻說了兩個字作為回應:“不行。”
看來,範氏哪怕是淪為婢女,還是能把王爺治得死死的。
而且看孟世端的反應,絲毫不以為怪,所以範氏這樣的態度應該是家常便飯。
孟池羽有點驚訝,沒想到這個點了他還沒吃飯,連忙道:“那三叔先去用膳,我等您就是。”
從來也沒這樣的事,王爺去吃飯,把皇帝晾在一邊等著。孟世端正猶豫,孟池羽已經催他,開玩笑道:“三叔再不去可就是抗旨了。”
孟世端無奈,隻有轉道兒去飯廳用膳。他抬頭一看範氏,喊她一塊兒來吃。
這一上午,他在書房練書法,範氏端茶倒水,磨墨洗硯,也沒歇著。
不過範氏似乎沒有上桌的打算,搖頭道:“奴才胃口不好,不想吃。”
這是神馬雙標?他胃口不好,非得被逼著吃飯,她胃口不好,不想吃就不吃?孟世端擱下筷子,賭氣道:“你不吃我也不吃。”範氏無奈,隻有就坐。
兩人胃口都不好,所以麵對著一桌子菜,也隻是隨便對付了一頓。
小爺無聊地在殿裏擺起了棋盤,叫孟池星來下棋。
明明兩個小孩在這,他卻隻叫孟池星對弈。孟和昶感受到了來自親爹的鄙視,不滿地敲桌子,耍脾氣。
其實,不是小爺瞧不起兒砸,而是孟和昶的棋技和太上皇那“臭棋簍子”是一脈相承的,和小爺、蜀王,甚至小星星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就你那棋藝,連顧襄都下不過。”孟池羽斜眄了孟和昶一眼,“不信你和池星下一局,我保證你下不過三十步。”
孟和昶可能對自己的實力還沒有什麽清醒的認知,對他爹這個論斷表示不信。
“你非要玩是吧?”孟池羽把座位讓了出來,叫兒子過來,“不信你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