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未來可期之超血緣治愈> 第八十一章 奢侈的消費

第八十一章 奢侈的消費

  本章防盜版,中午12:30更新,請大家動動手指,給主角比心,投投推薦票支持作者。


  ——————————————————————


  太空旅行並非是指太陽係各行星之間的旅行,而是到太陽係以外的行星(即非太陽的其他恒星的行星)上旅行。為什麽要進行太空旅行呢?這是討論太空旅行時必須涉及的一個問題。理由之一或許是:我們所在的行星——地球的資源終將耗盡。


  另一個理由是:既然太陽係以外也有行星,或許還有生命存在,那麽我們有什麽理由不去看看呢?人類自古以來一直充滿好奇心,科幻作品長久不衰就是一個明證。


  為了前往其他的恒星-行星係統,我們必須克服種種大障礙:科學的、社會的和經濟的。nasa和美國國防部研發機構迄今已向科幻色彩濃烈的“百年星艦”項目撥款50萬美元,該項目的終極目的是在100年內實現太空旅行。盡管這個目標看來過於樂觀,但也反映了科學家對太空旅行充滿渴望。2011年10月,美國舉行了“‘百年星艦’研討會”,到會者包括著名天文學家和科幻作家。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辨識太空旅行所麵臨的難題和可能的解決辦法。


  太空旅行的確令人望而生畏。如果把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假定為20米,那麽地球與太陽之外的最近一顆恒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之間的距離,就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實際距離——38.44萬千米。


  經過幾千年時間,人類從每小時4千米的“溜達”速度提高到了在“阿波羅號”登月飛船上的速度——每小時40000千米。但是,要想在幾十年之內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話,“阿波羅號”飛船的速度得再提高10000倍,也就是接近光速。事實上,為了實現太空旅行,我們不隻需要飛得更快,而且需要更迅速地實現飛得更快。盡管麵臨這一切看似不可戰勝的難關,但科學家相信去太陽係以外的行星旅行有朝一日一定能夠實現。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太空旅行的五大步驟。步驟一建造星際飛船


  對於太空旅行來說,今天的火箭所能達到的速度簡直就是蝸牛速度。星際飛船需要強大的新的推進方式。熱核火箭


  飛船必須有燃料才有推進力,飛船速度的增加取決於燃料的呈級數增加。如果要達到排氣噴管氣體速度的3倍,所需燃料就是火箭其餘部分重量(所謂“幹重”)的20倍。說實話,氫和氧的化學燃燒實在是太慢了。使用裂變反應芯的熱核火箭能讓大型載人飛船在太陽係內旅行,前提是飛船能采集、利用其他地方例如氣態巨行星的資源(氫是氣態巨行星大氣層的主要組分之一)。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就開始研發熱核火箭。事實上,要想盡快實現太陽係各行星之間的載人旅行,熱核火箭是最佳運載工具。然而,要想實現太空旅行,則需要驅動太陽的那種核反應——聚變。1978年,英國一項名為“代達羅斯”(代達羅斯是古代建築師和雕刻家,曾為克裏特國王建造迷宮)的星艦概念項目提議,利用“惰性聚變”驅動火箭。

  也就是:用激光從各個方向壓縮氫同位素小丸,直到壓縮成很小的體積;壓力增大到足以產生氫核熔合反應,釋放能量,熱質從排氣噴管以超高速噴出。利用熱核火箭能把我們送往附近的恒星,但飛行時間仍需幾百年,更何況首先得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而這一點至今也未能做到。更長遠地看,我們可能要發展出物質-反物質火箭。當反物質與常態物質反應時,它們會互相湮滅,產生的能量是聚變反應的300倍。但問題是,我們迄今未能研發出製造大量反物質的技術。


  曲速引擎在美國著名科幻片《星際迷航》中,曲速引擎帶領人類在星係內超光速穿梭。超光速旅行真有可能嗎?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如果擁有負質量,超光速就並非不可能。有了負質量,就能扭曲時-空形狀,從而允許在極其遙遠的位置之間的運輸。


  擁有負質量的東西(包括物體和空間)的行為極為怪異,可以使引力場不複存在或者不會對物體或空間造成影響。雖然我們都沒見過擁有負質量的東西,但量子力學允許這樣的東西存在。理論物理學界對負質量是否可用於太空旅行一直存有爭議,原因是扭曲時空所需要的能量大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遠遠超過從一顆恒星上所能得到的能量。


  如果能夠捕捉到足夠的能量,就能扭曲一塊時-空區域,創造“曲速泡”或稱“時空泡”。這個“泡泡”的大小隻容得下一艘星際飛船。“泡泡”前方的時-空將被壓縮,背後的時-空將膨脹,由此推進飛船前進。可是,能量從哪裏來?能量又怎樣產生?


  科學家過去估計,創造一個“曲速泡”所需的能量,相當於一個星係的質量(愛因斯坦向我們證明了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而質量和能量都能塑造時-空)。現在,科學家相信,也許木星的質量就足夠了。但即便這樣,我們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請注意:哪怕最大的氫彈,也隻能把幾千克的物質轉變為能量。在“曲速泡”的規模上扭曲時-空並非21世紀的科學技術所能做到的,甚至就連進行這方麵的實際試驗都很遙遠——這個理念至今仍停留於理論。至少從目前來看,像《星際迷航》中那樣的由雙鋰晶體驅動的曲速引擎仍然停留在電影道具階段。射速能量帆

  早在1610年,在注意到彗星尾巴被吹離太陽方向之後,德國科學家開普勒就提出了用帆推動飛船的設想。今天,真的有了由太陽帆驅動的飛行器,例如由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飛行器。不過,使用這樣的飛行器,哪怕就是到達距離地球最近的非太陽恒星,也要花幾千年時間。有可能真正實現星際飛行的是一種21世紀的飛船,即射速能量帆,簡稱帆飛船。這一理念就是利用電磁波傳輸能量穿越太空的能力,在超遠距離產生力量。射束的來源——投射器再加一部天線,把強力激光或微波投射到一麵超大帆上。帆發射激光束或微波束,獲得動量“推動”飛船。這樣的飛船出現在好萊塢科幻大片《星球大戰》的第二集中。投射器的樣子頗像人造衛星的接收天線碟,隻不過要大很多很多倍。

  帆飛船最昂貴的部分是投射器。它將利用開采自月球或小行星的材料在太空中建造,定位在靠近太陽的地方,以強烈的太陽能為動力源。射束能量的最大優勢就是把沉重的投射器丟在後麵,而光帆攜帶著乘員和荷載被驅離到很遠的地方。接著,投射器可重新用於未來的任務。就像19世紀的鐵路,一旦鋪就鐵軌,列車本身的費用就小多了。帆飛船的物理學原理已被證明,但如何建造超巨型的投射器和太空帆是大問題。投射器的寬度可能達數千米,太空帆的長度可能達幾百千米。經濟學研究表明它們效率太低而費用極大,但科學家仍在探尋射速能量帆是否有朝一日可能適用。步驟二深空導航

  選擇路線並不難,難在尋找參考位置和克服星際風險。目標恒星已經選定,但浩瀚太空,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飛船在什麽位置呢?為了確定星際飛船的位置,可以利用三角測量法來測定飛船與已知的幾顆恒星之間的角度,或者定位多顆脈衝星。脈衝星是旋轉的中子星,它們以短到幾千分之一秒的時間間隔發出規則的強烈微波脈衝。星際飛船的速度可通過計量脈衝頻率來確定。隨著飛船移動,飛船速度將需要運用多普勒頻移來進行調整。還有,星球之間的空間並不空曠,星際塵埃也是個大問題。雖然單粒塵埃的直徑可能隻有幾百萬分之一米,但一艘穿行距離為10光年的星際飛船的每平方毫米麵積得忍受1000次撞擊。在前往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旅途中,飛船將緩慢卻又持續地遭遇星際塵埃的撞擊(或稱侵蝕),船體將被撞破。避免這種侵蝕的一種途徑,是在飛船前方幾米處設置一麵金屬箔板。來襲的塵埃微粒穿越箔板,穿出時已經離子化(作為帶電電子或離子),然後擊中一麵靜電屏蔽盾——某種“力場”,或許是一個充電網格。這麵“盾牌”將保護它後麵的所有飛船部件。隻需幾千伏特就能讓電子轉向,而要讓離子轉向則需要100萬伏特。


  對真空的深空而言,產生這樣一麵靜電屏蔽盾並不是問題。因此,剩下的風險就是較大的微粒。這樣的微粒雖然很罕見,但我們不知道它們究竟有多罕見,是否會構成威脅。不過,來自飛船的離子化激光脈衝在雷達導向之下應該能阻止它們。深空旅行自己導航科學家最近宣布,到達生命盡頭的恒星或許有助於飛船進行深空旅行時的導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