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臨時夫妻
半年之後,楊世會轉到淮南中學去當教務主任。
淮南中學位於樂清的雁蕩山。
從溫州到樂清,要出甌江口,楊世會去的時候,坐的是海船,孟明珠也與之同行。
到了樂清之後,到淮南中學還有五十裏路。
他們雇了個人挑著行李,然後兩個人便走著去了。
路上,楊世會聽孟明珠講著她在蠶種場的事情。
蠶種場的同事,每月都是兩百斤米,卻被她安排得寬裕實惠。
有時她還請客,雖然不過是到小市鎮上吃頓餛飩罷了。
蠶種場裏每到過節的時候,一幫同事就集體湊錢吃上一頓,殺雞燉蹄膀,還打了老酒,好不熱鬧。
兩個人說話之間,已經走到了白溪鎮。
隻見路邊的彎汊裏麵,有很多的蠣黃,原來此地人引海水築壩來養蠣黃,就像在水田裏做慈姑一樣。
兩個人停下來看了一會兒,接著便又往前走去。
孟明珠的女兒園園已經大學畢業,明年就準備要結婚了。
雖然崔太太是嫡母,凡事都由崔太太來負責,但孟明珠畢竟是園園的親媽,少不得也要做一床絲棉被與幾件緞子旗袍做陪嫁。
這些年來,她一直盼著女兒出嫁這一天,她已經攢了一些錢,為女兒做好準備了。
兩個人說著說著,楊世會不免又得意起來,他情不自禁地對孟明珠誇口說:
“等園園出嫁了,我與你的婚姻也公開。將來時勢稍為安定之後,我們還要辦喜酒,我在外頭做事,無論何時都帶著你,夫妻兩個白頭到老。”
沒想到,孟明珠聽了他的話之後,反應卻非常的冷淡:
“你的世麵在外頭,自有石小姐與薛小姐,我寧可在杭州住,吃吃齋,念念佛,終老此生,你到時候來看看我,彼此敬重,我也就知足了。”
楊世會不高興地說:“我最不喜歡念佛的老太婆,你怎麽想得出來做這個!我們剛步入中年,三月桃花李花開過了,我們像六月的荷花,你一定要和我結婚,你依順我,答應一聲我聽聽。”
他一直以荷花自喻,甚至還用亡妻作為幌子,騙施向東為他畫過一幅荷花。
但其實,他這種齷齪的人,哪裏配得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好在,孟明珠並沒有被他給忽悠了,她並沒有答應楊世會的要求。
楊世會這樣的花言巧語,也許在小薛那樣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麵前,可能還有些市場。
可是他也不仔細地想一想,孟明珠是什麽樣的人?
這些年來,她從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小妾,到最後自力更生,在蠶種場做事,她經曆了這麽多的辛酸坎坷,看遍了世情冷暖,她早就對楊世會的性格看得一清二楚。
她和他在一起,也隻不過是兩個人暫時都需要對方罷了。
他需要有她在這裏做掩護,而她也順水推舟,自己在中年的時候,品嚐了一下做女人的滋味罷了。
兩個人是各取所需,誰也不欠誰的。
至於楊世會所吹噓的將來要娶她的那些話,她一個字也不信。
她知道以他的本性,他永遠不會願意為她去停留的。
雖然她從楊世會這裏也得到了她所需要的,但是她並不傻。
至少她不會向石季婉那樣對他癡情。
她有個崔家的女兒,又在崔家生活了這麽長時間,如果她脫離了原來的生活,楊世會再移情別戀的話,到時候她將一無所有了。
楊世會看到孟明珠一點也不配合他,他覺得很沒麵子,便賭氣地隻管一個人悶悶地走路,也不跟她說話。
而孟明珠什麽也並沒有什麽愧疚之感,依舊不緊不慢地走著她的路。
漸漸地,楊世會也覺得自己有些無理取鬧了。
他現在是什麽處境?居無定所,事業不穩定,還有通緝令在身,隻不過暫時有了一個可以賴以糊口的職業罷了,將來的日子他自己心裏也沒有一個定數,又怎麽能要求孟明珠答應跟他結婚呢?
而且,即使孟明珠現在答應他,他又能怎麽樣呢?他能保證將來自己一定能做到嗎?
反正他做這些事情,都是興致所至,便信口開河了。
好在孟明珠不是什麽單純的小女孩了,她壓根就不吃他這一套。
楊世會悶悶地走了一段路之後,看到孟明珠依舊不理睬他,隻好自己先開口,說起了別的話題。
孟明珠不以為意。
於是兩個人又恢複了之前的和諧,邊走邊說。
淮南中學的校長任正謙,是姚中良的親家。
任家在當地的大荊鎮很有名望。
任正謙現年五十八歲,身材高大,長得麵如冠玉。
淮南中學是私立中學,又在雁蕩山中,設備差,學生少,教員看上去也有些土氣。
但這正合了楊世會的心意,這些人見識少,就不會有人再懷疑猜測他的身份了。
任正謙不太依照教育廳的規定,凡事別出心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辦學,對楊世會這個教務主任非常的好。
他還想留孟明珠當女生指導員,孟明珠辭謝了。
楊世會去上課時,孟明珠便在宿舍裏,把她的一條大圍巾拆了,給楊世會打了一件毛線背心。
從“五四運動”到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候,女學生與少婦都時興披毛線織的大圍巾,楊世會曾經讓孟明珠保存作為紀念,但孟明珠不聽,執意把圍巾拆了,為他織了一件背心。
到了二月中旬,孟明珠又要回臨安蠶種場。
她對楊世會說:“此番我來看過,以後可以放心了。”
楊世會的月薪是四百斤穀子,當時價值二十萬元。
他預支了六百斤,賣了給她做路費,另外十萬元給她,讓她回去買阿膠補補身子。
孟明珠堅決不要,讓楊世會留著自己用,楊世會就把錢塞到了她的箱子裏。
到了杭州,孟明珠打開箱子後才看見這些錢,她寫信給楊世會說:
“你待我這樣真心,我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我馬上就到胡慶餘堂買了阿膠。
我從小等於生長在杭州,今天到胡慶餘堂去的街上,想著你是我的親丈夫,我竟是杭州的好女子。”
孟明珠走後,楊世會每天除了教書之外,便著手寫他的另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