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房多錢多
既然對職工做出了許諾,那接下來的崗位考核和調整,就將會是個大動作了。
這成了水清下一階段要親手來抓的主要任務。
如果再考慮到天氣轉涼,音樂茶座很快就會結束營業的話。
那麼,到時候恐怕得把音樂茶座的人安置到餐廳去工作,才算是一舉兩得。
所以洪衍武認為實在沒有必要再招聘培訓新的職工了。
多弄幾十號人來,實在是不划算的一件事。
餐廳開業,其實沒必要著急,不如往後推遲一下。
至於明年,到時候再說唄。
這樣一來,洪衍武的腦子就又有了空閑。
於是他的思路一下轉移到「是不是該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古建隊」上了。
這事兒要說起來呢,其實他早就在琢磨了,並不是突然冒出這個想法的。
因為自打修了老宅之後,他對單先生帶領的這些能工巧匠的本事就徹底服氣了。
他是搞房地產的,不是沒接觸過古建行。
實話實話,他上輩子,認識的那些真靠古建發家的那些人。
幾乎心思全放在偷工減料,弄虛作假上了,而真正的本事卻沒多少。
跟這幫老匠人一比,不是差的一點半點,是雲泥之別。
這讓他不能不產生一種隱憂。
那就是到了九十年代之後。
等單先生老了,這幫老匠人們干不動了,他的祖宅還有人能照原樣給修好嗎?
他可不是杞人憂天啊。
別忘了,即便是有單先生在,有這些老工匠們在。
洪家老宅里那個石頭小洋樓,不也因為建材缺少和工藝難關沒修成嗎?
後來呢,因為單先生要出書,這件事就更是遙遙無期的耽誤下去了。
當然,單先生也沒撂挑子。
老先生專門答應他,會讓他那故宮建築隊上班的女兒單香筠繼續負責這件事。
但是呢,偏偏實際情況卻又不允許。
因為單香筠也得上班兒啊。
故宮的事兒其實挺多的,這殿那殿的老得修,經常加班。
這一遇著事兒忙起來,人家自然也就顧不上他這頭兒了。
而且洪家的老宅修完,並不是房子往那兒一擺就沒事了。
想想就知道,風吹日晒的,有所破損難免。
因此像每年立夏之後,都要對房屋進行歲修。
抹頂子,刷清灰水,鋪磚補瓦,還要對牆縫補漏。
而洪家的房又確實不一般,大宅門啊。
不提那個「金絲楠」的樓閣,也都是重檐歇山頂、單檐歇山頂的樣式。
一般人實在弄不來,還必須得專業人士出馬,這又給單香筠添了不少麻煩。
這麼算一算,她哪兒還會有什麼工夫去忙和石頭小樓的事兒啊。
實際上,雖然她自己一直記掛在心裡。
可幾年下來,也就規劃好了七成的方案。
真要到具體施工的時候,還不知得等多久呢。
想想吧,這樣的狀況下,洪衍武的憂慮能不加重嗎?
所以說,其實很早之前,他就想過要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古建隊了。
因為這樣,既能滿足他自己的需要,還能外頭去承攬工程。又有多麼好呢?
特別是這一行可是欣欣向榮啊。
除了四合院方面的私房業務可以做,像公園擴建和文物保護等項目都可以接啊。
發展前景大得很。
只是當時要成立古建隊的話,卻又面臨種種難題,有些不太現實。
別忘了,改革開放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
首先政策上就是一關,遠沒有到允許私人開辦公司的程度。
洪衍武曾經特意為此事問了宋國甫。
但得到的答覆是,「個體戶就是個體戶,不具備法人資格。」
不能開公司,你還怎麼僱人啊?
沒有一個法律承認的正式經營載體,你又怎麼簽訂合同,承攬工程啊?
而且洪衍武要碰這一行,他最終目的可不是摟錢。
他真的需要,技術遠勝於盈利。
所以他就少不了像單先生,或是他女兒這樣的真正行家幫忙掌舵才行。
可這年頭的人,都是什麼樣的思想意識啊?
賺點外快就已經算是離經叛道,出圈兒的不得了。
別說單先生父女了,就是老工匠們。
真讓人家扔了專職工作,去下海撲騰,也沒幾個人願意邁出這一步的。
最關鍵的是,人家單家又是什麼樣的家庭啊?
重精神文明,遠甚於物質財富。
對於古建行,人家是有著崇高理想和事業追求的。
那是為了全體的華夏子孫在保護老祖宗的文化遺產。
面對這樣的人,洪衍武覺著自己俗氣至極,頗有自慚形穢之感。
他相信哪怕不惜重金相請,可人家也是絕不會為了私利而動心的。
所以這事兒呢,左想右想的,他也沒好意思張口,就一直耽擱下來了。
他惦記的是,等幾年,國家允許私人公司存在了。
他跟單先生父女也近乎點了,再提這事,成功率可能還高點。
可現在呢,偏偏情況又有所不同了,真有點逼得洪衍武不能不把這個念頭提前實施了。
敢情他手裡的房子和錢,是越來越多了,簡直都成了一種負擔了。
先說房子。
別忘了,洪衍武當初通過政策弄回來的,可不光洪家老宅,還有他母親娘家的宅邸呢。
而完顏家的「半畝園」,那是京城裡數一數二的知名院落啊。
據王蘊琳所言,那是清初造園家李漁設計的精品傑作。
園內壘石成山,引水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曠。
結構曲折、陳設古雅,富麗而不失書卷氣,雅緻至極。
而且完顏家好戲,又有錢。
幾代人下來,家裡不惜花費重金,還修了個不亞於王府樣式的戲台。
那藻井、彩畫更是堪稱巧奪天工,漂亮極了。
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不知多少梨園名角兒,都在上面唱過堂會。
像這樣的宅邸,那不用多說,必須得交由真正的行家裡手來修整呀。
否則別說重現昔日勝景了,恐怕就得糟踐了。
特別是近些年,自打部隊三產工廠從「半畝園」一撤出,那裡就再沒住過人了。
如今是野草叢生,蛇鼠橫行,鳥雀架窩。
有的房甚至已經開始漏雨了。
要是不儘快翻修維護一下,恐怕就變成危房,成了聊齋一樣的景緻了。
而除此之外呢,可還有洪衍武後來陸陸續續添置的房產呢。
由於這小子從單先生那兒,大致懂得了宅邸樣式等級的區別和特點。
他購房又重地段,專好京城核心區位置的房產,以獨門獨院為最愛。
所以他買房是一門兒靈。
那眼睛賊得很,只是碰上有來歷的院落就絕不會錯過。
不說別的,他「光明衚衕」那個拿來辦「人和車廠」的兩進院子。
就是因為他看中了「金柱門」,知道不是一般人住的,才肯花大價錢買下來的。
後來他曾特意查證了一下。
果不其然,那居然是榮祿叔父奎俊的一處別院,最終送與榮祿供其養外室用。
而他在「金魚衚衕」又買下的一套小偏院兒呢。
看著雖然不起眼,只是個三合院。
可他的父親卻能很篤定做出判斷,說過去整個金魚衚衕都是那桐的,這房毫無疑問是曾經屬於「那家花園」的一部分。
此外,他還買下了一套前海西街的院子。
別看只是「如意門」,裡面還住滿了雜七雜八的人,成了大雜院。
可單先生聽說裡面帶花園子,不少地方還有石雕和字跡,曾特意去過一趟。
看過了又回去查了資料,最後居然告訴他說,這裡曾是乾隆十一子永瑆,正福晉富察氏的陪嫁。
而且後來易手,這裡還曾住過未曾發跡的兩江總督曾國荃。
想想吧,與這些足夠算得上「區級文保單位」房子相比,就連南鑼鼓巷的門面房和什剎海「卿雲樓」都不算什麼了。
絕對不能草率對待啊。對不對?
可話又說回來了,所有這些房加在一起,要統統動工修葺,這工程量又有多大?
沒有自己的古建隊,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願望啊。
說完了房,還得再說說錢。
這東西好是好,可多了一樣的讓人為難。
就因為受了「風暴」的影響。
這一年來,洪衍武是謹小慎微。
不但幾乎把買房的事兒都放下了,古董古畫也有意避諱著,唯恐招惹來麻煩。
唯一還敢碰碰的,也就那點玉器廠、牙雕廠、料器廠的工藝品還有友誼商店賣的文玩玉石了。
但是,買這些東西同樣要低調點。
他可不敢再像過去那麼見著好東西就走不動道,成批成量的大買特買了。
所以他為了把手裡的錢儘可能的處理掉,這段時間基本上都是購買精品。
一次弄個一兩樣,最多不超過三件,還就要最好的、最貴的。
但這麼買也趕不上進錢的速度。
得,生生看著,錢就多得有點「淤」了。
現在來說,大概他手裡積存了得有一百六七十萬現金。
是既不敢存進銀行,也不敢隨處亂放,只能分散藏於老宅之中。
這還得擔心被耗子咬了呢,實在是讓人頭疼得很啊。
當然,如今風頭過了,還是可以大張旗鼓的買些東西的。
只是經過他這些年來的大買特買的搜刮,再加上對外展銷會的增加,和日本人、香港人、海外華僑,來京人數急速增加的原因。
京城的好東西還真是迅速減少,甚至把價兒都帶上來了。
他要閉著眼扔錢吧,還真覺得虧得慌。
所以說,這麼一看,除了跑到外地去花錢買東西,也就辦一個古建隊把錢花在修房上才是辦法了。
至於綜合起來說呢,他個人當然更傾向於古建隊了。
因為東西買回來還得有地方放啊,那不還得要房子嘛。
而房子不修卻是耽誤不起的,會塌的。
房只要一塌,地契也就廢了。
何況他今後還會繼續買房。
再拖下去,這哪兒是事兒啊!
同時呢,買東西對資金量也沒什麼要求,但辦古建隊這個資金量需求就比較大。
以他現在的條件正合適。
要是他把這一百多萬處理掉,那以後再辦,興許還沒這麼方便了呢。
再說了,沒有比趁著老匠人們還健在,還能幹的動,給自己培養點古建人才更划算的了。
真要能讓老師傅們的手藝有了傳承,帶出了接班人,未來他也就不愁了。
可要過了這村沒這個店了,他後悔不後悔?
總之,時不我待,越快越好。
就這樣,經過一番琢磨與權衡,洪衍武終於決定要辦這事兒了。
雖然政策的限制,目前還沒什麼變化。
可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活人總不至於讓尿憋死。
對於公司的執照,洪衍武就想了個暫時的辦法。
打算先借用兆慶的名兒,掛靠在龍口村底下。
這樣怎麼也算是有了正式的名分了。
盡可以招攬人才,購買、囤積材料了。
雖然村辦企業差點意思,很難用這樣的公司名義承攬工程。
但好在他壓根不在乎,實際目標已經降低到了滿足自我需求就行,不再指望這個古建隊能給他掙錢了。
反正他註定了今後是要繼續囤房的,這些房子他也要派上大用場。
只要這些房子修得精美絕倫,那麼這錢花了就等於是在賺,一點不冤枉。
何況不掙錢也就免了糾紛,這樣的虧本買賣永遠不招人眼紅。
沒人惦記你,也是好的一面。
不過執照好辦,人才難求啊。
單家那邊,就得純粹靠碰運氣了。
洪衍武成功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打著不為牟利,保護古建傳統工藝,培養接班人的名義,忽悠單家父女一把。
說真的,即使這事人家答應。
他也沒指望單香筠真能辭了故宮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幫他撐起這攤兒來。
最多的念想,也不過是單香筠願意兼任這個差事,單先生再幫他當個顧問。
隨後父女倆幫他介紹幾位願意掙外快的老師傅。
雇傭幾個全職徒弟,頂上基本的修繕工作再說。
反正能先幹起來就行啊,有這麼一個架子了,總比沒有強,慢慢再圖發展唄。
可沒想到嘿,跑這一趟真走了狗屎運了。
他的收穫遠比一開始的預想的要多得多,居然真讓他心想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