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五月節
1979年的5月30日,周三。
這一天是陰曆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傳言皆因唐太宗生日為八月初五日,為避「五」字之諱,故改「端五」為「端午」。
這個節日可以說是我國名目最多的節日,據統計,歷史上有記載的別名就多達二十餘個。
如「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明代又稱其為「五月節」和「女兒節」,歷史上還有過「浴蘭節」、「地臘節」、「午節」、「衛生節」、「詩人節」等等名稱。
老京城人則延續了明朝的習慣,俗稱它為「五月節」。
至於說到這個節日的來歷,現在的人,一般都會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但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因為僅從以上列出那麼多的節日別名上,就不難看出,「端午節」的活動內容相當龐雜。
事實上南北差異性也很大,各地均有不同祭祀慶祝形式。類似於「龍舟競渡」、「為屈子招魂」等,都只是地方性活動。
而且從歷史典故上講,「端午節」也不光是為紀念屈原,同樣還有紀念伍子胥、勾踐、曹娥等說法。
歸本溯源,應該說這個節日的本意,只是在酷暑來臨之前,人們為驅瘟避毒、驅邪避災而舉行一系列祭祀和祈求活動。是一個遍及全國範圍的綜合性民間節日。
這也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的共同性。每一個傳統節日,無不是寄託了人們對平安美滿的嚮往、企盼。才能自發形成、代代相傳。
以舊時京城的過節方式來舉例,「端午節」絕不負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的三大傳統節日之名。因為僅從時間上算起,就要從五月初一一直鬧騰到五月初五呢。
基本每個家庭,從五月初一起,都要張貼《鍾馗驅鬼圖》、《張天師驅五毒圖》來鎮宅。
有的人家還用紅紙剪了葫蘆花、紙老虎或蠍、蛇、蜈蚣、蟾蜍、壁虎等單純五毒圖案,以白紙為襯,和天師符、鍾馗圖一起貼在門楣上。謂能驅妖避邪。
院門要掛昌蒲、艾葉。蒲葉形狀像劍,稱蒲劍,利器擋妖邪。艾葉香氣馥郁,剪編成艾虎,去污穢。
同時還要供佛。從五月初一日上午起,焚香秉燭,設三堂供,粽子三至五碗,五毒餅三至五碗,櫻桃、黑桑椹、白桑椹各一碟。每日燒香跪拜不可間斷。直至端午的午時方可撤供。
在佩飾上,家中婦女頭戴紅絨「福花」,未出閣的大姑娘頭戴「石榴花」。並要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用綵線穿起來,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
小姑娘們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棕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
以上這些通稱為「葫蘆」、「續命縷」、「長命縷」。最遲,到了五月初六東方發白之後就要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併扔到門外,謂之「扔災」。
只有災難扔乾淨了。過了五月節才可消災解難,毒凈邪除,平安到明年端午。
到了五月初五當日,還有一些其他講究。
除了人們要喝雄黃酒、吃五毒餅、綠豆糕、粽子、桑葚等以外,還要用雄黃酒在男孩子額頭寫「王」字,給男孩子戴「虎符」。出嫁的閨女必須於是日回娘家過節,謂之「躲端午」。
最後就是在娛樂上了。當天全城的戲園子都要演應節戲,如《混元盒》、《五毒傳》和《水漫金山》之類。另外還有「熙游避災」一說。
初五日上午,舊京的老百姓會結伴群入「天壇」,謂之「避毒」。
天壇是個祈年的聖地,又是名勝,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又可以遊樂,誠是一舉兩得。
過了午後,往往還會有人繼續到「金魚池」,或是到「高梁橋」、「滿井」、「草橋」、「積水潭」來「飲醵熙游」,大家在樹下席地而坐,很像西洋人的野餐,往往直至傍晚才盡興而歸。
只是這種承襲了千百年的節日慶祝方式,最終在建國之後戛然而止。
由於新社會通過移風易俗和「破四舊」運動破除了封建迷信,同時隨著元旦、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國慶節這些現代節日的興起。
很快,不但「端午節」消失了,連同一起的還有「清明節」、「重陽節」、「乞巧節」、「過小年」「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等。僅僅保留下來了「春節」和「中秋節」。
這種現象,其實到並不能說明現代節日就比傳統節日為優,可以完全徹底地取代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而應該說是在經歷社會特殊階段時,人們迫於現實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
畢竟過節是需要鈔票來支持的。而對我們國家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來說,傳統節日開銷不菲,事項繁多,遠沒有紀念性的現代節日那麼省事、划算。
再說國家又有明確的政策傾向性,不但不給傳統節日放假,連「春節」的原有假期都取消了。而元旦、勞動節、國慶節卻是有假期的。
這麼一比較,傳動節日和現代節日,連在時間支配上也分出了伯仲。現代節日的全面勝出也就勢成必然了。
但反過來說也一樣。一旦等到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經濟水平提高了,工作時間縮短了。這些現代節日單調的紀念性和慶祝方式,也就不能滿足人們對喜慶的渴望,對生活豐富性的需求了。
傳統節日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也就會重新被人們懷念,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像今年的洪家就是這樣。洪家今年可謂喜事連連,全家摘帽平反之後,洪祿承和王蘊琳都有了退休待遇,老宅、存款也都回來了,實在是有閑有錢。
最關鍵的洪衍武這個兒子也越來越讓父母放心。不但辦得事兒件件漂亮,在鄰居們中間口碑也越來越好。如今還有了個漂亮的對象,婚事也定在了明年。
這讓王蘊琳怎麼控制得住心中的高興勁兒,自然想著找機會,把全家湊在一起好好熱鬧熱鬧。
實際上陽曆五月中旬,她偶然看見有京郊的農民在偷著賣葦葉和馬蓮草,就動心了。趕緊掏錢買下了許多,跟著就去市面上找上好江米和密雲的小棗。
於是經過好幾次或是合法,或是有點違規的交易,她湊齊了包粽子的材料,就在家裡開包了。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過去京城的「稻香村」、「五芳齋」到了節氣,均有售賣八寶粽、雞肉粽、火腿粽、鮮肉粽等餡料的粽子,但那基本是為南方人準備的。
京城人只吃三種傳統粽子。
一種是凈米粽。純用江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就是豆沙粽。
除此之外,京城民間還盛行一種以黃米代江米的粽子。
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但實際上這是名目好聽,黃米小棗粽子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價格比江米粽子便宜。這在老京城人的概念里,這種粽子是「下力人」吃的。
因此王蘊琳只包江米粽子,凈米的、小棗的,豆餡的都包,加在一起大致有一百二十餘個。
這些粽子,臨節前,三家鄰居每家贈送了二十個的,給上大學的洪衍文帶走了十個。還讓洪衍武給「糖心兒」送十個去。其餘都留在家裡自用,大部分都是凈米粽。
洪衍武為此還戲稱他媽「風格高」呢,可自己一嘗才明白就裡。
敢情王蘊琳留下的凈米粽並非普通,而是用乳酪浸泡一夜后煮制的。蘸上桂花汁和玫瑰汁來吃,味美絕倫。
據王蘊琳稱,這是清宮的做法,叫「奶(zi)粽」。京城的市面上,也只有民國時期的「北海仿膳」才售賣過幾次。
包好了粽子,再有也就是等端午當天,全家人回家吃飯了。
王蘊琳很可惜當日並非周末,否則按照她的意思,全家應該一起出遊一次才算上佳。可沒想到她這個念頭一顯露,就讓回來拿粽子的洪衍武給解決了。
洪衍武出的主意是什麼呢?是要全家一起去老宅過端午。
敢情現今為止,老宅的「花廳院兒」已經拾掇得差不多了。現在單先生帶人忙和的是洪衍武祖父和大爺曾住過的兩處院子。
那「花廳院兒」又連著洪家的花園子,那豈不是很便宜嘛。
一聽這話,王蘊琳跟著去老宅看了一次,兒子說的一點沒錯,甚至完全可以住人了。
這麼著,回來就把這事兒給定了。王蘊琳通知全家人,端午節就去老宅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