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你走進了我這裏
世界上有那麽多文學網站,每個裏麵似乎都有著那麽多的小說,而你卻走進了我這裏。
??然後你看到了我照亮的地方,那裏隻有一個傻子,以及一條不知通向何方的道路。
??於是你便看到,那個傻子混合著角色、衝突與變化,澆鑄出它們的混合物。
??然後鍍上對白的金光,將生活的破銅爛鐵煉成故事的閃耀黃金。
??但你這時便會想,我一點兒也看不到那黃金的閃耀。
??因為那黃金隻在書裏,而你則在距離那個世界十分遙遠到你這輩子都走不出去的地方。
??於是你便想開口說些什麽,於是你的話在已說、未說和不能說之間,來來回回的回蕩著。
??而此刻呢,主角突然來了一句話,多麽沒有表達性的對白。
??你突然覺得手上的書少了深度,角色喪失了層次,故事也變得平板。
??那些你以為的角色的想法,伴著你自己真實的心聲一起,都碎了。
??並不是那有什麽不對。
??而是現在的小說,都是這樣,一些不合時宜的爛梗常常出現在我們麵前。
??但我們即使知道它們早已被人寫爛,第一時間還是會覺得有趣。
??然後,我們內心的某個地方碎了。
??你再去看這本書,便失去了之前的感覺,便不再覺得有趣。
??當然,玩梗這種事兒,從來不稀奇。
??好的壞的都有的情況下,我們能否看到沉浸於文字中,那更深層次的東西?
??又或者,作者壓根兒就沒有賦予筆下的文字一丁點兒的深意。
??寫的人馬馬虎虎,看的人自然也不會有什麽收獲。
??就像這本書,你休想從這裏看到什麽有價值的東西。
??但倘若你真的看到了什麽,那是你們自己的造化。
??我愛小說的千變萬化,因此撰寫小說,但還不如不寫。
??那就讓我朝著你們撒網:
??“奮戰至最後一刻,拚死刺我一刀。”
??“哪怕叫我吐出最後一口氣,我也不會在那之前多看這本書一眼。”
??好吧,如果你們看到這裏的話。
??可你們可能看不到這裏,便已放棄。
??你們執著於尋找閃光點,它們在對白、在細節乃至在更多的地方。
??但它們不在這裏,這裏能有什麽吸引人的東西呢?
??那我就先從對白開始說吧。
??畢竟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就沒幾句對白。
??傳統上,或者說絕大多數時候,作者都隻是將對白定性為角色之間所說的話。
??但這其實是很膚淺的,是很不應該的。
??我們需要全麵有深度的研究對白,而在這之前,就需要先退後幾步。
??當然,也許退後一步就好。
??但不管是一步還是幾步,其實區別都不大。
??我們需要更廣義的去看一件事,“說故事”。
??站在這個角度,你們會發現一件你們早就發現了的事情。
??這事兒並不難發現,我一說你們就會明白,我是在水字數。
??但作者的事兒怎麽能叫水字數呢?
??這個,叫做截然不同的道路。
??角色的言談順著三條路向前展開:對別人說,對自己說,對讀者說。
??你瞧?
??是不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
??而這三種說話的方式,一個詞就能歸類。
??你我都知道這個詞,我就不想說出口了。
??而原因呢,有兩個,或者三個,又或者更多。
??但這裏隻說兩個,當然,不是因為突然不想水字數了。
??簡單點,水字數的方式簡單點,我又不是一個名作家。
??首先,不論何時何地或角色向誰說話,我們都應當這麽做。
??在文本上表現出人物所特有的聲音,使其個性化。
??這事兒委實不容易,也很少有人會去這麽做。
??哦天啊,你在開什麽玩笑?
??你突然拿出一本傳世名著,來和我討論,而我則在想著某個兵王。
??但你是對的,這樣沒有深意的小說,隻圖一樂耳。
??其次,或者說最後,但這不重要。
??不論內心想的還是嘴上說的,這些內在思想或者對世界說的話,它們都是內在行動的外在實現。
??所有的說話,或者說幾乎所有的說話,都是回應需求。
??它們帶著目的,作者需要賦予它們目的,去實施行動。
??所以,你會看到,每句台詞的背後都是作者所創造的一種渴望、意向和行動。
??什麽是對白的言語策略?
??戰術後仰.JPG
??所以,你看啊,對白真的很重要。
??所以,我們都需要,明確三種說話的方式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兒。
??但你們肯定想說,說話誰不會啊。
??對別人說,不就是人和人說,是一種雙向的兩人對話、三人對話或者多人對話。
??而對自己說呢,日常生活中這似乎是真的很少見。
??畢竟,自己跟自己說話,能談點什麽呢?
??還不如在網上找佚名,和他們說自己平日裏說不出的話。
??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某人有些熟悉。
??當然,這裏不細說這個,個中滋味各位自行體會。
??但需要明確的是,在文字的世界,處理內心對話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當然你也可能不知道,文學具有侵入角色心理的力量。
??文學能在思想領域裏,投射內在衝突。
??尤其是在當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說故事的時候,那個聲音必定屬於某個角色。
??然後你突然指著第二人稱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你覺得沒有人會這麽寫。
??然後我掏出了一本書,《你一生的故事》:
??“一瞥之下,過去與未來轟轟然同時並至。”
??但你也很可能說:
??“你可真逗,我隻是說說而已。”
??你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所以文學往往充滿了自反性,即自己對自己的對白。
??仿佛你們這些讀者,不過是無意中聽到一樣。
??於是,你們看向了第三種說話方式“對讀者說”。
??在這裏需要介紹一下第四麵牆,這是一麵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台中虛構的“牆”。
??這位先生可不得了,盡管老是被人打破。
??一時間,“打破第四麵牆”竟成了判斷一個角色是否強大的標準。
??但這裏的主角不是他,是作者和讀者,或者說作者借著角色和讀者們進行的對話。
??在影視作品中,此時應該會有畫外音。
??當然,也可能是主角突然看向鏡頭,開始自言自語。
??看似是在和自己對話,實在是在和第四牆後的觀眾對話。
??而在文學作品中,和讀者說話便是第一人稱寫作的本質。
??“我”是我,但也不是我。
??在這裏,我借著“我”的嘴,向你們講述著這個故事。
??這所有的經過言辭而非行為的行動,都是在用話語呈現任務。
??當然,第三人稱的情況下,也會有角色試圖和讀者對話。
??於是便推進著場景,從一個節拍進入了下一個節拍。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