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1 章 孔雀王朝
這個倒不是柴尺有些激動了,關鍵是自己想要什麽就來什麽啊,她現在想的東西很正常,必然是要西羌和月氏兩個地方,自然過了西羌月氏就是大夏和印度。
??這兩個國家都是他想要占領的,這樣的看來自己完全可以有機會打過去的,按照他的想法印度的這個時候還應該出處在孔雀王朝或者混亂的時期。
??這個時代對於柴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畢竟他在學校裏學到的很多都是不詳細的,尤其是中州的曆史有很多隻有縱向的對比,沒有橫向的對比。
??不過他記得印度人在寫曆史方麵是比較偷懶的,比如孔雀皇朝,大約在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之間。
??而中州在寫曆史就比較勤快了,《左傳》的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這個階段大概是對應中州的秦漢時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這個紀年不是用大約的說法了,而是準確的記錄。
??公元前327年,曆史上赫赫有名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幹掉了波斯帝國之後,侵入了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325年,亞曆山大的士兵們太想念家鄉了,於是亞曆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就在撤出印度的時候,亞曆山大掛了。
??約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國一名出身刹帝利貴族,名叫旃陀羅笈多的青年,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擊敗了西北印度的馬其頓人的部隊,宣布印度人的自由。
??之後旃陀羅笈多率軍進抵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推翻了難陀王的統治,掌握了政權,由於旃陀羅笈多的家族是養孔雀的家族,所以叫做:孔雀王朝。
??無獨有偶,東方這邊的秦帝國是幫助周天子養馬的家族,也在差不多同一階段同一了中州。
??並且,大家都是第一次。
??孔雀皇朝在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手上,達到鼎盛時期,阿育王死後,孔雀皇朝滅亡,印度再次瓦解。
??而東方的秦帝國,隻是存在十多年時間,隨著秦始皇的死亡,帝國又開始陷入混戰。幸好,在劉邦的帶領下,建立漢朝,中州又恢複統一的局麵。並且維持了近四百年階段,雖然中間王莽改製,有個小插曲。
??但是中州的的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民心,千年不變,至今都用漢族漢地來代稱中州。
??相對而言,印度的種姓階層也很混亂,宗教信仰也很混亂,曆史也很混亂,而這邊的中州,條理性就好很多。
??這是對比孔雀皇朝時期,中州和印度,而這個也就是柴尺所有對於孔雀王朝和大秦對比出來的印象。
??還好這這個女人經過了輾轉來到匈奴的時候應該是係統的學習過了華國的文字,雖然不能寫字,但是交流還是沒有多大的障礙的。
??否則光是雞同鴨講就要說到天亮也說不完了,在這個女人慢慢的回憶下柴尺知道了很多的東西,在兩個人的交談中才知道這個女人居然是孔雀王朝中專門記錄軍事等事物後勤部的女兒。所以她不但熟悉中州語言,還通曉月氏的語言。
??這個女人的到來讓柴尺異常興奮,對於征服的渴望必然讓他不會放過如此好的機會,不過對於這個女人的底細他也進行了排查,得知他的父親因為打爛了一個當時皇室的杯子而被流放到了邊塞,而他的女兒也是在與月氏的一次衝突被掠了過去。
??而後又在匈奴的劫掠中到了冒頓的王庭,而周勃也是在王庭中發現了這個女子,根據這個女子說是因為她能聽得懂周勃的話才被叫來問話的。
??後來周勃就白他送到了柴尺的府上,因為周勃平日和柴尺談話的時候就知道柴尺對印度那邊很是上心,所以有了機會自然是送了過來。
??在中州比較有名的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區擔任總督,在父親病重時回到首都華氏城。據佛教傳說,他在父王死後,殺了99名兄弟,才坐穩了寶座。
??阿育王在位初期曾鎮壓西北地區的一次起義。按佛教傳說,他原是一個窮凶極惡的暴君,曾經專門挑選最凶惡的人設立“人間地獄”,去殘害人民。在正式即位後8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據他自己所刻銘文的記載,在這一次戰爭中,羯陵伽有15萬人(畜)被擄走,10萬人在戰爭中被殺,還有若幹倍於此的人死亡。從旃陀羅笈多至阿育王,經過三代人的經營,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孔雀王朝王權衰落,印度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布裏哈德拉塔在閱兵時被大臣普希亞密特拉·巽伽所殺,孔雀王朝正式結束。
??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製的帝國。國王掌握著各方麵的最高權力。國王決定一切最重要的政策,委任最重要的官員,有最高行政權;國王發布的詔書和法令就成為法律,有最高立法權;國王是國家軍事行動的決策人和最高統帥,有最高軍事權;國王還審理重大案件,有最高司法權;國王派遣密探到全國各地,偵察官員和人民的行動,有最高的監察權。
??國王手下有一批顧問和官員作為輔佐。官員有三類:第一類是主管地方事務的長官,他們負責開修河渠,丈量土地,監督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管理獵戶,酌情給以賞罰;收稅並監督與土地有關的行業如伐木、采礦等;修治道路。第二類是主管城市的長官,他們分為6組,每組5人,各組分別負責手工業、外僑、生死登記、市場交易與度量衡、產品檢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稅等等。第三類是主管軍事的長官,他們也分為6組,每組5人,各組分別負責海軍、後勤輜重、步兵、騎兵、車兵和象兵。
??步兵是數目最多的兵種,是軍中支柱。步兵有劍手、弓箭手、矛手,它們各又依其裝備不同被分為重、次重、輕、次輕四類。
??孔雀王朝的象兵很發達,戰象由野象訓練而成。捕捉的野象馴服後,對其加以操縱、轉動、前進、踐踏、殺害,以及與其他象戰鬥等7 個項目的訓練。象兵極有衝殺力,但在本時期以象作戰,效果大都不佳,均未能發揮威力,不僅未能衝亂敵陣,反而擾亂了自己的陣勢。其原因是戰象易受驚嚇,致使胡亂衝闖,不分敵我,皆受其害。
??據《政事論》所載孔雀帝國的武備,達57種。依其作用可分為進攻類、軍械類、防護類三種。進攻武器中,最普遍使用的是弓箭和矛。矛長1.5-6 米不等。此外,屬進攻類兵器的還有大刀、劍、標槍、錘、戰斧、彈弓、手力投石器等。
??孔雀王朝重視弓箭,其弓箭大且強勁,弓長與持弓者身高相等,射箭時需坐在地上,以腳蹬弓背,方能拉開。槍兵一手持標槍,一手操盾。
??車兵由貴族充任,戰車由2馬、3 馬乃至4馬牽引,一乘戰車兵員為3 人或6 人,若3 人同乘,則1名馭手,2 名甲士,持弓或矛作戰;若6 人同乘,則2 名馭手、2 名弓箭手、2 名盾牌手,戰鬥激烈時,馭手也持標槍參戰。
??象軍為古代印度兵種的一大特色。一頭大象配備弓箭手3 人,立於象背的廂中作戰,象倌坐在象頸上,手持刺棒指揮戰象的行動。
??騎兵的兵器是兩支長標槍,其所持之盾較小,其戰馬無鞍、蹬,馬背上僅有一塊方布。為控製戰馬,馬嘴上套有皮套,套中安有銅刺或鐵刺,馬嘴裏也安有嚼子,韁繩係於嚼子兩端,一拉韁繩,馬嘴便會被刺疼,從而聽從指揮。
??不知不覺中兩個人已經談論到了深夜,柴尺自然是把一切都忘記了,要不是虞姬送上吃的提醒,按照柴尺和始皇帝的習慣恐怕要說道天亮了。
??不過正因為有了這次對話,才終於堅定了柴尺收服印度的決心,這個不難想象,一群各種奇怪兵種的隊伍怎麽可能打得過經過改良的大秦軍隊啊。不殺過去太對不起自己穿越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