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輪回起
沒有了靈力的李承誌,和普通人沒有任何的區別,也會經過生老病死的磨難。
逃不過六道輪回的困擾,這莫不是普通人的悲哀之處。
老死的李承誌原本以為,他會就此離開人世,無不莫名悲哀起來,修煉多年,因這一次遺跡的難道就要命送於此嗎?
他也不知道死後會遇到什麽,死後的景象又是怎麽一回事。
沒有人願意死去,但普通人卻沒有選擇生死的權利,李承誌現在有些擔心,並不是擔心他自己,而是擔心小包和李言封以及自己的師兄英祺。
臨死前的回憶,有在家時的回憶,有在步入修真界的回憶,也有許多和蘇諦沫的回憶。
也許每個人都會在臨死前回憶吧,不管回憶的是什麽,最終留下的都是笑容,這算是普通人的一生了吧,既然沒有選擇生死的權利,那李承誌就選擇看淡這一切。
世上到底有沒有輪回,李承誌不清楚,如果有,輪回以後自己又是怎樣的生活,如果沒有,那麽死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一夢千年,夢中輪回,守本心,才可明本質。”
在李承誌閉眼的那一刻,強烈的生存願望存在他的腦海裏,這時候的他,突然想起了剛才在心中回蕩著的話。
守本心,明本質。
守本心李承誌清楚,那麽明本質又是什麽意思?
守住本心,管他生死,管他是否有著輪回一道,頗有一種‘任他驚濤拍浪,我自巍然不動’的意思?
想到這裏的李承誌,守護住了心中最後一點清明,而在遺跡的大廳內,白骨時常出現,一個白骨的出現,代表著一個人的死去,時間最是無情,哪怕死後,也會受到時間的影響。
守住本心的李承誌,明顯感覺到有一種力量,帶動著他向前走去,很快他又重新出現,這也許就是輪回的力量吧。
這次的李承誌,是從一名嬰兒開始的,逐漸的長大,和別的孩童一樣,按部就班的上學,放學。
這一生的他,平平淡淡,中年之時,由家裏人說親,結婚生子,忙碌著自己的生活,他也做了一名教書先生。
老年以後,時常拿著自己的漁具,去自己生活的地方不遠處一處小河之內垂釣一番,日子也算過的愜意不止,不過死亡終究來臨。
依舊是在梅花開放的季節,李承誌因病重而死,這一刻的他,不知道為何放下了很多,放下了自己心中所想,也放下來一直以來的內疚之感。
眼睛閉起來的李承誌,在這一刻,明顯感覺到了本心之中有些火光的出現,而且,李承誌如今的本心光源,已經從星星一點,化為了火柴的大小。
依舊是被動的向前,不過這一次,他卻可以在路途之中稍微移動一點,這讓李承誌感覺到,這些人生的經曆,對於他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改變,這也算改變的一種,本心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也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這一次的經曆,對於他以後的本心之路,有著極大的幫助。
在輪回中超脫,是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事情吧,李承誌現在除了驚愕就隻剩下了狂喜,要知道,李承誌的境界再往上前進的話,本心就會是他以後的阻礙,不過現在這個阻礙,正在慢慢的消失著。
時間也許過了一天,也許過了一個月,一年,亦或者幾年。李承誌在這裏跟隨著的是這裏的時間,修真界現在過去多久就不是李承誌知曉的了。
輪回,一世,兩世李承誌也不清楚,到底最後要有多少次的輪回,隻能被動的繼續輪回下去,每一次的輪回,最終結果依舊是死去,而又重新活了過來,並且,每一次的人生都不相同,官兵,傷人,教師以及押運貨物的人。
每一次的生死,李承誌的感悟都會更深一次,心中那點疲憊也會消融一點。
不得不說的是,以往他都活的太累了,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在抗著,經過這一次的事情,相信如果最後,他還活著,那必然會比以往活的更輕鬆一些了。
以往的經曆,讓他一直活在精神緊張之中,做事情也有著一些選擇性的難題。
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天,李承誌都記在心裏,用來計算在這裏生活了多少年。
轉眼之間,已經輪回七次,時間也已經過了六百年之久。
“兵器,兵器,快來看,快來買啊,中品的神器,下品的神器,靈器都有賣的啊,識貨的快來看看了啊。”
這一次的輪回,讓李承誌仿佛回到了修真界一般,不過這裏修煉的卻是魔法以及格鬥身體素質,而修真界修煉的卻是天下靈力。
兩者之間的修煉方式有所不同,而也有相同的地方。
魔法是控製天地之間的元素,修真界是奪取天地之間的靈力,兩者不同在於一個是控製,也可以說是借用,而另一個卻是奪取,將天地之間的靈力奪取到自己身體之內。兩者相同都在於天地之間,兩者的不同,也就是一個借用,一個掌控如此而已。
這一世的他,是一名孤兒,從小就被別人欺辱著,有從新看透一次人世間的世態炎涼。
吃百家飯長大,青年之時被一名老者收養,老者說話一天天都是玄之又玄的,李承誌有時可以聽懂,有時候又聽不懂。
老者帶著他遊曆著整座大陸,並且交給李承誌一些他從來沒見過的修真法術。
生活平淡而又刺激,李承誌每天都沉浸在修煉之中,他很感激這名老者,曾經也試圖尋找過他的真名,缺員米爾他在哪裏都可以被人找到,並每一次都會將他趕出去,這讓李承誌更加好奇了。
這裏的境界和修真界有些很大的不同,如果不是這一點的話,李承誌很懷疑這裏就是修真界了。
這裏也有著煉丹師,而且煉丹的手法與修真界完全不同,李承誌發覺,現在他看到的,也許才是煉丹一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