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大漢將門> 第十七章 老王

第十七章 老王

  人家主動登門來感謝,李廣當然得熱情接待。陪著這一群人,沒營養的話說了許多,有用的信息也得到了一些。比如李廣就知道了王延年是個足跡幾乎走遍了全國的商人。南越、蜀地、齊地、遼東,鮮少有他未踏足的。行商多年混得這麽淒慘,那是因為行商有風險,老王前年在西南行商的時候翻過船,多年積攢起來的家底兒差不多都賠空了。


  聽著王延年談論天下諸處風土人情,李廣三兄弟聽得也是滋滋有味。半晌,李廣若有所思的道:“王公足跡遍海內,不知道有沒有聽過一種喚作甘蔗的植物?”


  王延年搖了搖頭,表示沒聽說過。李廣心想不會吧,這都沒有?於是又不死心的把甘蔗給仔細描述了一遍。這下王延年就明白過來了,他笑道:“恩公所言,乃是南方所出之諸柘。其莖如竹,剝皮而食,漿汁香甜。”


  李廣也不明白這甘蔗為啥要叫諸柘,聽了王延年所說,便連連點頭:“對對對,就是此物。不知王公可能為我購些種子來?”


  王延年正恨自己不能報答李廣,聽得李廣有事相求,當下大喜,忙站了起來,把胸脯拍得砰砰響:“恩公盡管放寬心,王某兩月之內,必將此物獻於恩公案前!”


  李廣謝過了王延年,又與諸人說了幾句話,這才送他們離開。這群人中,除了王延年是個老江湖,其他人都是隴西郡的土著。那個婦人,也沒有給李廣帶來什麽隱藏任務。和其他人一起,戰戰兢兢、感激不盡的向李廣兄弟道謝個不停,完了就隨眾人一起走了。


  李廣為什麽忽然要問王延年甘庶?


  那是因為他有了上造的爵位,名下會有200畝地。這200畝地,將會是他的試驗田。他家不缺這200畝地,但若是他和他父親李尚說,家裏的地不種糧食了,改種甘蔗。李尚隻怕又要氣得暴跳如雷了。


  這會的地主階級和小官僚們,目光隻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壓根就不會主動去求變種植什麽經濟植物。除非,你做出了成績來了,事實擺在了那裏,然後他們才會去跟風。


  李廣想種甘蔗,那是因為他想插手製糖業。做生意最簡單粗暴的,其實還是開礦。今上的寵臣鄧通,就是因為今上把無數銅礦賜給了他,讓他鑄錢。於是鄧通賺得盆滿缽滿,短短數年成為天下有數的富豪。


  李廣家裏沒礦,也沒這種上層關係。而且開礦這個行業,也興盛不到多久。等到幾十年後,漢武大帝上台,礦山收回、鹽鐵官營,全國大大小小的商人頓時死了一大半。當然,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李廣本來就沒打算花多少精力在經商上。


  他想插手製糖業,根本原因還是想在看到成效之後,把這法子獻給朝廷。沒辦法啊,他想推動漢匈戰爭的提前爆發,自然就得給漢家朝廷開掛。不然難道要等今上、後來的漢景帝兩朝幾十年積累的家底夠了,再開打?那會他都已經四十多了。出名要趁早,早點打完早點退休享福。重來一次,難道還要六十多了還披掛上陣不成。

  所以之前的馬鐙、馬蹄鐵,包括現在所想到的甘蔗種植,都是他自己所知道的,也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實現的。再多,他也不懂了。


  什麽炸藥、水泥、鋼鐵、玻璃等等,他知道個大概,但要他說出完整的製造工藝、生產技術,那就是兩眼一摸黑了。當然,以後有空閑了,在大方向上指點、探討下,然後引導工匠們去往那個方向鑽研,這還是可以的。其他的,就別多想了。


  送走了王延年,李蔡就問李廣:“大兄,那諸柘真如王延年所說,甘甜多汁?”


  李廣點了點頭,道:“是的,此物可生吃,可榨汁,亦可熬糖。為兄向那王延年求了來,打算種在自己的地裏。”


  漢朝這會的糖,多是麥芽糖和飴糖、蜜糖。固體糖也有,但後世的紅糖、白糖這會還沒影子呢。李廣想生產的,就是紅糖和白糖。這種壟斷性的大殺器一出來,其斂財的速度可想而知。


  到時自己先賺點錢,再把這法子獻給朝廷。那皇家園林,山林水澤荒地無數,太仆寺和少府兩大部門奴仆成群,舉國體製下,甘蔗園可以一夜之間冒出來無數。錢是男人膽,有了雄厚的財力,今上和未來的漢景帝,就沒必要再對匈奴人忍聲吞氣了吧?


  不然自己就是一心要上陣殺敵,也撈不著機會啊。曆史上的李廣,不就被死死的按住了麽。二十餘年,七任邊郡太守。大好青春年華,就這樣浪費了。到了漢武帝手裏時,他就已經不可避免的落伍了。最後落得個自殺身亡的悲慘結局。好不淒涼。


  李蔡一聽說可以熬糖,就道:“到時大兄把種苗分我些,我與宣弟也一道種了。”李廣的兩大鐵杆,現在不管李廣做什麽,都打算緊緊追隨了。


  李廣點了點頭,應允了下來。此時他們還不能離開,因為平襄縣的文書要發去成紀和狄道。核實身份、落實獎勵政策都需要時間。


  期間,平襄縣長也露了一麵,本來這種事情,他這種百裏侯才不用理會。隻是李廣三兄弟是隴西李氏的子弟,又是成紀令李尚的子侄。地頭蛇和同僚的因素都占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也有點說不過去。於是就幹脆設了個家宴,把三兄弟給請到了家裏吃了頓飯,好好的勉勵了一番。


  後來,雀山亭亭長和遇難亭卒、旅人的家屬也過來了,辦完了喪事,特意過來感謝李廣兄弟給他們親人報了仇。錢財禮物也是帶了一大堆。李廣得了官府最大的甜頭,又如何再要這些遇難者家屬的好處。真個來者不拒,隻怕就要傳出他貪得無厭的名聲來了。這個世界,和後世一樣,人心總是複雜的。羨慕嫉妒恨的有,損人不利己的也有。不持身嚴謹,愛惜羽毛,指不定就要被人背後捅刀子。

  所以李廣千萬般推脫,貴重諸物皆不取,最後沒法子了就隻取了一兩樣價值最低、市麵上的大眾貨來安眾人之心。又對諸人道:“路遇不平,自當撥刀相助。更何況我兄弟三人乃隴西子弟,自幼習武,保護鄉黨,理所應當。爾等不用如此。此番爾等家中逢此厄難,還望多多節哀。”


  這話傳出去之後,百姓聞了,人人誇李廣兄弟仗義豪氣。李廣這話說得確實漂亮,尤其是把自己的立場表明,說自己也是隴西子弟,這就和大夥兒站在一塊了。後來拒絕眾人的錢財,更是豎立了李廣兄弟皆賢的形象。


  做了好事,姿態也擺得端正,自然就會被百姓們在情感上所接受,然後,口口相傳。這個年代,個人的品牌形象,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


  後來,李廣三兄弟再上街,每到一處,就會被百姓們所圍起來,更有許多少女,送上自己的香囊、香帕。而百姓們又總有愛湊熱鬧的天性。本來不知道發生了何事,遠遠一看,那裏人擠人,於是也就好奇的跟著去了。搞得李廣兄弟三個一出來,沒過多久就是觀者如牆。大家還熱情得很,一個個呼朋喚友的喊著:“這就是殺賊如殺狗的李家小郎君!快來看!”


  李廣兄弟三個,不得不保持著笑容,慢慢的在街上移動。到最後,臉上的肌肉都笑僵硬了。這日,好不容易逃出重圍,李廣歎道:“這裏不能待了,百姓們太熱情了。”他總算明白,史書上說看殺衛玠,是個什麽情況了。幸好他身體強壯如虎,幸好百姓們還不知道要簽名,不然他也受不住。


  當初縣丞一語成讖。他們真的出名了。不僅是這平襄縣。隨著事件的發酵,首先是狄道、成紀兩縣最先知道。因為平襄縣的公文已經通過郵傳係統發出去了。


  李尚得知自家兒子和兩個侄兒在雀山境內大發神威,一舉擒殺盜賊十三人,不禁大喜:“此真吾李家子也!”


  兒子和侄子有出息,在平襄縣揚名立萬,他比誰都高興。當日晚上,就在家中設宴,請縣丞、縣尉一道至家中赴宴。縣丞和縣尉自然知道是因為什麽事,縣中出了個名人,那也是他們的政績。自然是樂嗬嗬的欣然赴宴。隻有李母知道後,在臥室中不知道擔了多少心,自己嚇自己掉了多少眼淚。


  狄道那邊得到信後,更是歡喜得不得了。言家中出了千裏駒。祖先之靈保佑,李氏複興可期了。


  慢慢的,又隨著商旅、行人,李廣三兄弟的事跡,又傳至隴西諸縣,再從隴西,傳入關中。當然,這其中有沒有李家人在插手搞宣傳工作,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平襄縣的爵位確認書頒發下來後,李廣三兄弟,終於踏上了歸途。告別了縣長等人,取道回狄道去了。這會,已經是六月初一了。


  而在此時的長安城,也發生了一件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