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局麵敗壞
“是,末將知罪。”
說完,曹文昭便是起身,走向那些流民。
突然,曹文昭猛地拔出腰間佩刀,大喝一聲,道:“爾等衝撞大人車架,實屬罪大惡極,必是流賊草寇,為保地方安寧,來人,殺。”
曹文昭一聲令下,後麵的士兵人人皆是毫不猶豫的拔刀,對著那些流民百姓便是衝去。
曹文昭本是遼東征戰殺出來的將軍,手下自然有一批悍勇士兵。
不過現在這些士兵卻不是歸屬曹文昭的,而是崇禎皇帝特地從京城三大營裏麵精選出來,擔任楊鶴隨行護衛之責。
這些人,隻是暫時歸曹文昭指揮罷了。
至於曹文昭的屬部人馬,則還在遼東。
想想也是,曹文昭不過是去京城叩謝天恩,順帶領取官身告示,何須帶自己的兵一起去。
他就是想帶,朝廷規則也不許啊。
論起戰鬥力,這些京城三大營的人,比起曹文昭的屬部人馬,那是差的太多。
不過縱然如此,這些京城三大營的士兵,在手無寸鐵的流民麵前,那個個也是天兵天將一般的存在,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隻見這些士兵拔刀後,便是對著流民一陣捕殺,絲毫沒有半點下不去手的意思,
就好似這些流民,本就是罪大惡極的土匪強盜一般。
士兵個個如狼似虎,這可就苦了那些流民百姓了。
有運氣好的,跑到快的,倒是可以撿一條命。
至於那運氣不好的,跑得慢的,則是全部被殺,不論老幼婦孺,無一幸免。
待到士兵全部歸隊,地上已經是有八十餘具屍體。
這還是曹文昭以保護楊鶴為由,不讓士兵追擊的太遠,否則,隻怕被殺的流民還要翻一倍不止。
天可憐見,誰能想到身為朝廷命官的楊鶴,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如此人神共憤之舉。
難道楊鶴就不怕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傳到那些風聞奏事的言官耳朵裏,然後被彈劾嗎?
答案是不怕。
之所以不怕,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這種現象,在這年頭那是太普遍了。
大明官場的體製從上到下,到現在這時候,那已經是爛透了。
武將殺良冒功,文官聚斂錢財,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人都是對此見怪不怪。
甚至於有人說若是如戚爺爺海爺爺那樣正直傑出的人,若是生在明末時期,他們根本就冒不了頭,最多就隻能混個小官小吏當,不可能當得了那麽大的官。
若這話是真的,可想而知,明末時期,有多少人傑被埋沒。
得到滿意結果,楊鶴心中一口悶氣發出去,整個人都是清爽不少,轉身回轎,命隊伍繼續趕路。
曹文昭見地上鮮血淋漓,心中不忍,不再多看,翻身上馬,帶著隊伍繼續前進。
一路行進,第二天,楊鶴一行人抵達西安府府城長安縣城。
城外,自有一眾文武官員前來迎接。
一番見禮客套,而後便是接風洗塵之類,這些自是不必多說。
閑話少敘,轉入正題,又是過了一天,楊鶴開始向當地官員詢問陝西具體的情況,以好安排招撫事宜。
本來按照規製,大明的三邊總督,管轄陝西,甘肅,延綏,寧夏的軍務,他的府衙治所應該在固原才對。
但是此次百姓聚眾作亂,主要是發生在陝西,為了便於指揮,楊鶴便是直接選擇在長安府城辦公。
當然,便於指揮是一個方麵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楊鶴不便明說。
那就是固原那地方乃是軍事重鎮,安全是安全,但卻甚是乏味單調,哪裏比的長安這樣的千年古城,來的繁花似錦,逍遙愜意。
反正隻是亂民作亂,那不過是區區小疾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
就算是嚴重了,死誰,那也死不到他楊鶴的頭上來。
所以楊鶴自然是樂得逍遙,直接來長安了。
屬下官員將如今陝西亂民四起的局麵大致講述了一遍,楊鶴對照之前自己的了解,感覺事態比自己出京之前,更為惡劣。
原來就在最近這短短半年時間,陝西先後湧現出了許多亂民頭目,他們聚眾作亂,攻城略地,殺害地方官員,簡直是無法無天。
他們之中,以府穀王嘉胤,安塞高迎祥等人比較出名。
而最出名的,則是最近這一兩個月冒出來的一個叫做神一魁的人。
這神一魁之所以冒的這麽快,原因在於這人乃是邊軍出身。
他自身武功極其彪悍,而且因為當過邊軍,對行軍打仗這樣高深的學問,比起一般的百姓悍夫來說,那是強的太多。
就在三個月前,這神一魁和哥哥神一元在陝北起事,聚眾攻打營寨堡壘,一路可謂是勢如破竹。
半月前,他們又是聚眾攻打保安縣城。
在攻城過程中,神一元被流矢擊中,身死。
本以為他們的行動將會就此失敗,沒想到這神一魁卻是立即接過指揮大權,最後帶著手下人馬攻克保安縣城,大肆劫掠,陝西震動。
楊鶴聽完介紹,眉頭緊皺,那是極其的憂心。
楊鶴心說短短兩個月,這陝西的局麵竟然是敗壞到這般地步,隻怕控製局麵,難啊。
不過這時候的他,那也是沒有撤退可言,牛皮都吹出去了,還帶來了崇禎皇帝給他的十萬兩招撫用的銀子。
這要是事情辦不好,不但仕途盡毀,可能連命都要搭進去。
是的,崇禎皇帝眼睛裏麵不容沙子,銀子花了,事情沒辦好,崇禎皇帝那是不會罷休的。
思量一番,楊鶴對眾人說道:“諸位,此次皇上皇恩晃蕩。”
說到“皇上”這兩個字時,楊鶴麵向京城方向鄭重的拱了拱手,以示對崇禎皇帝的尊敬。
一眾官員這時候也是鄭重起身,跟著楊鶴一道,對京城方向鄭重躬身行禮。
儀式感頗重。
而後,楊鶴繼續說道:“皇上仁義,天下無雙,感念上蒼有好生之德,委任本部院主持三邊事務,行招撫百姓之政,
重擔在肩,本部院時刻不敢懈怠,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