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科改(3)
“還有呢?”朱慈炯問道。
“回稟陛下,還有就是會試錄取的進士人數,臣等覺得是否太多了一些?”史可法小心翼翼的問了一句。
“何以見得?”
史可法正色道:“大明自立國以來,共舉行會試加上恩科計一百零三次,獲得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共計兩萬五千一百人,折合而算,每次會試成為進士的舉子大約在兩百四十三人左右,陛下要將每次錄取的進士人數提升至千人,臣等覺得實在是太多了一些……”
太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錢了,三年才兩百四十三,平均每年才八十出頭……錄取一千,一年半一次,每年不過六百,很多嗎?相比以往自然是多了很多,但相對官員的缺口數,朱慈炯覺得沒準還少了……
“史卿也說了,大明三百年來錄取的進士兩萬五千餘,但參加會試的舉子有十萬餘人,差不多四名舉子當中取一人,之所以大明三百年才有十萬舉子參加會試的根本原因是讀書人以及獲得舉人功名的太少,但現如今大明正在普及教育,二三十年內,朕不敢說讓大明百姓都能成為讀書人,但有信心讓三四成甚至一半的百姓讀書識禮,到了那個時候大明便會有幾千萬的百姓擁有參加科考的資格,每屆錄取一千都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何能更少,朕覺得一千人尚且太少才對。”
史可法被唬了一跳,一千人還少?要是再多的話,那豈不是舉人遍地走進士爛大街了?
朱慈炯笑道:“其實科舉改革,朕在擬定條文的時候也有考慮欠缺的地方,比如每屆錄取一千人這一點,朕覺得過於死板,應當按照參考舉子的人數比例來決定最後錄取的人數是多少,比如百中取十五,或是百中取二十皆可,相比往常百中取二十四五反倒是降低了錄取率,諸位愛卿以為然否?”
當然不怎麽樣!眾臣這下真被嚇到了,往年每次會試盡管錄取二三百人,但前來京師參加會試的舉子說起來也不過千餘人,現在呢?新學教育在大明境內遍地開花,用不了五年,這新學士子當中夠資格參加會試的舉子隻怕上萬甚至數完,這要是按比例錄取,這得錄取多少?一千兩千還是五千!細思極恐啊!
高弘圖果斷起身道:“老臣以為,會試錄取千人,差不多正可彌補如今的官員之缺,少則不足多則濫,因此老臣讚同取千人入仕之議。”
陳子壯:“臣附議。”
王永吉:“臣附議。”
……
史可法一臉尷尬……
朱慈炯幹笑道:“既然諸卿無異議,那便暫且以取千人為準,往後再視情形酌情更改。”
群臣:“陛下英明……”
錄取人數也好,縮短會試時間也罷,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學製變革以及考試類目、選官製度的變更!
按照科舉慣例,科舉一般分為四段,第一段院試一般在每年二月到四月舉行,取中者便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第二段為鄉試,也可稱之為府試或者省試,取中者為舉人,頭名為解元,第三段為會試,也可稱之為春闈,顧名思義是在春天舉辦,由禮部官員主考,取中者為進士,第四段殿試,說白了就是排名次,黜落進士的可能性極低,之所以這麽幹,無非是帝王覺得讓新進士認座師不妥,故而親自上陣,取一到十名或一甲進士冠以‘天子門生’的雅號,比如張煌言,嚴格說起來就是天子門生,自然沒有哪個官員敢當張煌言的座師,因為他的老師是聖武大帝!
科舉千年以來主考的是經議、策論一類的道德文章,經典讀的越透理解的越深刻,文章作的越好,那麽隻要科考沒有貓膩的情況下,出人頭地並非什麽難事,一篇文章定出身盡管有些誇張,但基本也算得上舊式科舉的一個縮影。
但因為新學的出現,以文章取仕途的路必然會越來越窄,因為文章的好與壞,與閱卷官的個人喜好關係太大,比如有的主閱卷官喜歡務實,那麽下麵閱卷官自然會將文章作的比較務實的士子給選出來,而有的喜歡花團錦簇似的錦秀文章,那麽策論寫的再好,即便能出頭,名次也不會高到哪去。
再以張煌言為例,張煌言當時的幾篇文章在內閣閱卷官當中是引起不小爭議的,王鐸認為張煌言狂悖大言,即便文章寫的不錯,但名次至少也要排到二甲五十名以後,史可法則覺得張煌言的文章比較切合當下國情,更重要是應該符合天子的胃口,故而要求將張煌言列為前十,幾位閣老雖最終無法統一意見,但史可法畢竟是首輔,張煌言最後還是成為前十,被遞交君前,事實也正如史可法所猜測的那樣,隻不過便是連史可法也沒想到,張煌言會成為狀元,前十在內閣的意見當中,文章作的比張煌言好的至少三位以上,張煌言能列二甲一二就不錯了,何況頭甲頭名!
這便是朱慈炯認為以文章取仕的不合理之處,既然不合理自然要改,怎麽改?唯分數論!這可是後世的光榮傳統……
現如今新式學校分為鄉學、縣學、府學、省學以及京學五等,鄉學是啟蒙教育,教認字和算術,考試合格可以憑自願升入縣學,要麽就順利結業,結業者為童生,此童生僅僅表示認字,以及會簡單運算,進入各行各業以後,無疑要比目不識丁的人要占據更大優勢。
縣學按照本次科舉新製屬於低等教育,雖學四書五經,但升學考核已經不以經典為主,而是屬於其中一門,結合其它兩門學科,最後以總成績決定是否合格,也就是說經典在其中的比重隻有三分之一,合格者為學士,科舉教育新製,已經取消生員稱號,至於秀才俗稱那是民間的事,朱慈炯的手沒打算伸那麽長,還管不了百姓怎麽稱呼新學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