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事(5)
朱慈炯歎了口氣問道:“二位愛卿以為,導致百姓無法安居樂業,甚至不得不背井離鄉遷移流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史可法與高弘圖對視一眼,不明白今上怎麽會有此一問,可還是答道:“臣以為無外乎四個字,天災人禍。”
“史卿說的不錯,就是天災人禍。”朱慈炯讚道:“人禍嘛無非就匪賊嘯聚山林為禍一方,農民起義亂及天下,還有官府盤剝豪強欺淩等等,這些都好解決,如今大明最大的兩個匪賊李自成、張獻忠已經在我大明新軍的強勢打擊下土崩瓦解流竄逃亡,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二賊便會被我大軍擒獲押往萬民祠前磨體煉魂,那些小股山匪,盡數剿滅也隻是時間問題罷了,至於那些個喜歡欺淩壓榨百姓的官員豪強,隻要他們不怕丟官不怕死甚至全家被牽連,他們隻管像往常一樣胡作非為便是。”
史可法、高弘圖聽的一頭霧水,今上又開始長篇大論的發表意見,難不成隻是想要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或是狠辣,當然按照以前的慣例,今上一旦開始囉裏囉嗦了,對於內閣來說絕對沒什麽好事。
“至於天災嘛。”朱慈炯頓了一頓道:“旱災、澇災、雪災、地震、水患等等都是天災,就如我大明近幾十年來氣溫極其陰冷,使得糧食大幅減產,進而引發百姓繳納不起租稅,又受官府壓迫不得不鋌而走險起義造反,險些將我大明推入萬劫不複之境!”
“朕之所以說這些,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天災難以預料,但是災難到來之後朝廷如何讓受災的百姓活下去,不用遠走他鄉去乞討成為流民,這才是朝廷該做也是上上下下的官員該去做的事情,但是很可惜先帝一朝十七年,因為大災導致人禍,官府非但不思賑災反而變本加厲,這樣的狗官朕隻恨殺的太少啊。”
史可法道:“陛下所言甚是,臣日後必定督促各地官府,一旦遇上大災首先要做的便是賑濟,哪一府哪一縣賑災不力,正印官及有司官員一律革職拿問,對於那些囤積居奇大發災難財的毒商惡商一定嚴懲不貸!”
“正當如此。”朱慈炯笑道:“朕言及天災說這災後賑濟其實隻是治標卻未治本,何以治本,無非就是預防二字而已,難以預防之災且不去說,但有些天災看起來是天災實際上和人禍也脫離不了關係!”
二位閣老坐的直了些,知道正題快要來了。
“朕要說的這個天災就是水患!具體一點就是黃河決口帶來的巨大災難,朕最近查閱大明曆代史冊,稍微統計了一下,大明自洪武元年至崇禎十七年,這近三百年間黃河發大水、改道、決口共計七百零二次!正統皇帝前後十四年黃河水災八十一次!弘治皇帝在位十八年間黃河水災五十四次,先帝在位十七年間黃河水災七十二次!無數良田被淹大明損失難以計數,無數百姓家園被毀之後成了流民,進而成為大明社會上的隱患,朕想問一問二位愛卿,何以黃河水災連綿不斷,何以大明無數次耗費海量國孥整治黃河卻又收效甚微呢?”
史可法垂首歎氣,今上的意思不言而喻,矛頭直指曆代治理黃河的官員,無非就是說這些官員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貪腐無度,以致治河銀子多被貪汙吞沒,治河銀子短缺自然也就治理不好黃河了唄。
“臣以為黃河屢治猶患的症結有兩點。”高弘圖想了想說道:“其一是即便知道黃河泛濫成災的根本原因,卻沒有能夠有效抑製的手段,修築堤壩、束水衝沙皆是如此,其次……其次是治河官員貪墨克扣治河銀,以致銀錢短缺隻能哪裏泛濫治哪裏,哪裏決口堵哪裏,此乃治標不治本之法,黃河因此屢患不絕。”
朱慈炯笑道:“高卿此言果真是老成持重啊,不愧為朕的肱骨之臣,那麽朕要再問上一問,若是朕決心要治好黃河之患當從何處著手,所費時間、人力、銀子又要多少呢?”
原來這便是今上所言的大事啊,高弘圖本來已經做好天子若是又要幹什麽不切實際的大事時,說不得要好好爭上一爭,即便天子不納忠言,那他隻能消極怠工甚至自請致仕,來個眼不見為淨了,可治理黃河關係社稷百姓,是為了讓千千萬萬的大明子民不受河災之苦,這讓他怎麽勸,勸了豈不是成了枉顧百姓性命的奸臣,關乎身後之名,這勸諫的話是萬萬說不出口了。
但他身為計相就不能不考慮大明的財政收支,今上想要治河,若是如往常治河一樣,財政部撥個一兩百萬兩銀子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但是今上明顯不是這個意思,那麽今上的決心到底有多大?他到底要將黃河治理到什麽地步?抑住水患永不泛濫嗎!這要是真辦成了,這項工程當真是不亞於始皇帝修長城,隋煬帝鑿運河的豐功偉績啊!
朱慈炯見高弘圖一聲不吭,當即問道:“怎麽?高卿是估算不出來還是不敢說啊?”
“回稟陛下,不是不好估算,而是臣不知陛下想要用何法治河,又想將黃河水患治理到什麽地步。”
“這個嘛……”朱慈炯開始努力回憶自己在現代當驢友時候,遊曆黃河時的情景,當時他還特意了解治理黃河一些的措施,不過也隻是隨便了解了解並沒有往心裏去,因此知道的並不透徹。
不過現代社會治河有現代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大型工程機械進行輔助工作,但古代也有古代的優勢,那就是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隻要朱慈炯願意,他即便發動幾百萬人治河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因為徭役的廢除,發動百萬人意味著花出去的銀子隻怕比黃河水還要洶湧……
但是廢除徭役以後花銀子雇民做工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百姓想做工就做工不想做工賺銀子就回去種地,或者亦農亦工補貼家用都可以,百姓不會像被強迫徭役的時候那樣怨聲載道,自然而然也就沒了民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