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雄圖(8)
朱慈炯鏗鏘有力的一番話說的崇禎目瞪口呆,跪在地上的洪承疇更是一身的冷汗,他和朱慈炯沒打過什麽交道,可也從各方麵了解到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心性極為堅毅,甚至於有些狠毒。
往日裏和崇禎下棋閑談之餘,便是崇禎自己都說大明能有如今這番局麵,委實靠的便是朱慈炯一己之力,換做任何一人包括他自己都做不到這種地步,可聽了朱慈炯這番話,洪承疇終於清楚的知道,他還是太低估了朱慈炯,朱慈炯絕對是秦皇漢武一樣的霸絕人物,甚至比起這兩位千古一帝還要更狠!更絕!更毒辣!
全天下文臣反對,他便敢將天下文臣誅殺殆盡,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將那些根深蒂固的門閥勢力全部拔除,為了天下大治不惜讓天下先行大亂,這得要有多大的魄力?這得需要多麽強硬的手腕!自己身為叛國之臣能在被俘之後沒被淩遲處死甚至被磨體煉魂簡直堪稱奇跡……
朱慈炯這些話一字一句的敲在崇禎的心頭,表麵上是在說朱慈烺,可何嚐不是在問他,崇禎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朱慈炯說的這一切,答案是肯定的,做不到!
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內閣先後換了五十餘人,被他親自誅殺的大臣不在少數,崇禎自認自己也是酷厲寡性之人,但也不得不承認他還做不到自己兒子這般狠辣,更沒有勇氣與全天下的文官為敵。
但朱慈炯這番話卻讓他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大明走到差點亡國的一步,原因是什麽?是因為綿綿不絕的天災導致天下萬民不得不揭竿而起以死相抗?是因為關外建虜的崛起屢次擾邊,以致大明騰不出兵力全力去剿平叛亂?這些原因都有,但安定下來的崇禎已經知道,這些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百姓叛亂是因為什麽?是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與其餓死不如橫下一條心來造反,沒準還能有一條活路,但百姓為什麽會活不下去?一是因為天災二是因為沉珂的賦稅,他稱帝十七載,為了能抵禦住日益強大的滿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加征賦稅養軍,但事實上呢?百姓勒緊褲腰帶,從嘴裏省出來的一點點口糧最後去了哪裏?不是落進貪官汙吏的口袋就是被那些擁兵自重的武將吃了空餉,真正能落到實處的百不存一。
所以差點導致大明社稷傾覆的罪魁禍首是哪些整日裏嚷嚷不與民爭利卻恨不得將全天下的財富裝進自己口袋的文官,是哪些把為國討賊卻遇賊即潰的無能將臣,是哪些隻顧家族利益不顧國家危亡的士紳豪族,是哪些滿嘴仁義道德,叫嚷著忠君愛國,賊軍一至便立即望風而降的儒家士子!
崇禎在這大宅裏每每想起甲申之變前幾個月時候的場景都感到無比的可笑,堂堂君王為了讓大臣們募捐軍隊的開撥銀子,到最後活生生演成了一出鬧劇,號稱富有四海的大明天子盡然最後連一百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眼睜睜的看著北都落入賊手,然而李自成一入京,玩了一出追贓助餉光是北京城內就追出了七千萬兩!
他那個恬不知恥的國丈,讓他拿兩萬兩出來沒有,被李自成一追拷出了七十萬兩,那個大殿之上拚命哭窮隻肯納捐五千兩的內閣首輔陳演,最後被拷出了五十萬兩,崇禎有時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無恥之尤的文官在大殿之上滿嘴大義凜然的時候,心裏麵到底能齷蹉到什麽地步。
要說文武百官也就算了,大明的天下亡了,他們大不了改奉新主,隻要新主想要安定社稷不似流賊那般目光短淺,他們同樣能夠高官厚祿不失榮華富貴,可那些皇親國戚呢?他們可是與大明國怍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存在,比如周奎,大明若在他就是尊貴無比的國丈,大明若是亡了,新朝一立,周家越富豈不是越要成為新興權貴眼中的肥羊,沒了身為中宮皇後的女兒庇護,他周奎在權貴的眼裏又算的了個什麽東西?
所以當崇禎得知李自成入京追贓拷死數千官員的時候,崇禎心情說不出的痛快,得知周奎被滿門誅殺,周後暗自垂淚的時候還痛加訓斥,如果有可能他恨不得這些人能夠親手死在他的手上。
但崇禎也知道,就算給他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他也未必會有勇氣與全天下的文官為敵,因為他怕整個天下脫離他的掌控,可他自己也明白,盡管他還坐在那個位置上,盡管滿朝文武依舊匍匐在他的腳下山呼萬歲,可實際上滿朝的文臣武將早已不將大明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也早已存了迎奉新主的心思。
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這麽兒子,他做到了自己一直想做卻不敢去做的事情,稱帝不過一載有餘,絲毫不顧根基未穩便以一己之力對抗滿朝大臣,不顧群臣反對廢除苛捐雜稅和徭役,繼而悍然誅殺數十鹽政官員隻為改革鹽政,滿朝上下誰敢不服便一體誅殺,這次更是借一件小小的行賄之案血洗朝堂,上百受此案牽連的朝臣包括內閣兩位閣老在內的高官請辭,自己這個兒子絲毫沒有顧念之情,一概應準不說,其中還有數十官員的後代三代之內不得科舉,百官凜然自危卻不敢怒亦不敢言,否則就是找死。
此等手段此等心性,大明三百年天下除了太祖成祖爺,曆代帝君何人能及?
為了天下大治不惜天下大亂,這句話堪為至理,自秦而始至元而終,那一次改朝換代不是天下百姓揭竿造反,而至烽火遍地,最終新朝鼎立萬象更新,大亂之後的天下終得天下大治,自己這個兒子年僅十六卻能看的這般清楚,甚至於不惜江山破敗,也要完成這一浴火重生般的壯舉,卻是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也是他自己連想都沒有敢想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