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勝利(八)
入夜後,河源鎮的戰鬥終於結束了,從前兩天晚上十一點左右開始的這場戰鬥,持續了將近四十五個小時,以進入伏擊圈的東遼皇家禁衛第一重裝甲軍龍驤旅的全軍覆沒為代價,為這場伏擊戰劃下了一個最終的句點。
龍驤旅所部一百一十多輛裝甲坦克車輛,二百三十多輛軍用車輛(包括軍用三輪摩托車),近三千名戰鬥人員,遭到了大宋第二十五集團軍兩個編製旅,一個縮編旅和工兵部隊將近一千三百人的圍殲。
近三分之二的裝甲坦克車輛被直接擊毀擊傷,近百輛軍用卡車和三輪摩托車被炸毀,兩千多名東遼軍的戰鬥人員被擊斃或擊傷,剩下的不足三分之一的戰鬥人員這才戰鬥意誌崩潰,選擇了投降。
而大宋的第二十五集團軍,也為此付出了將近四千人的傷亡代價,其中直接死亡的一千兩百多人,兩千六百多人掛彩。
雖然大宋第二十五集團軍也可謂是傷亡慘重,但是跟取得的巨大的戰果比起來,這一切都顯得值了。
戰爭哪有不死人的?既然選擇了當兵入伍,保家衛國,所有的大宋官兵,早就有了戰死沙場的決心和信心。大宋積貧積弱了近百年,飽受列強欺辱,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選擇當兵入伍的,又有幾個是貪生怕死之輩?
特別是像王守銀那樣的熱血青年,心中充滿了保家衛國,救亡圖存的堅定理想信念,棄筆投戎,毅然決然的加入了這場轟轟烈烈的保衛祖國的戰鬥之中。
如果不是朱文海的意外出現,王守銀可能早就已經犧牲在牛頭山邊防團前線了,正是因為朱文海的出現,改變了王守銀的前途命運,也改變了絕大多數牛頭山邊防團戰士的命運。
然而,像王守銀這樣的熱血兒男,還有很多,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絕對不僅僅是一句空洞幹巴巴的口號,而是沒有任何誇張成分的真實寫照!甚至於,立誌投身軍旅,報效祖國的熱血青年,早就超過了十萬!
大宋飽受列強侵辱,卻能夠一直保存國祚不滅,國家和民族不被滅亡和奴役,正是因為有了這麽一群甘願為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青年和戰士!
戰果的統計任務還在繼續,繳獲來的各種各樣的戰略物資,幾乎堆滿了整個河源鎮,讓看到這一切的趙東陽等一幹第二十五集團軍參謀部的參謀軍官們,每一個臉上都樂開了花。
雖然最終的繳獲清單還沒有匯總上來,但一些大件的繳獲物資卻已經有人統計出來了,東遼軍一百一十多輛裝甲坦克車輛,最後被繳獲的,完好無缺的輕型坦克還有十六輛,裝甲車輛二十五輛,軍卡五十幾輛,軍用三輪摩托車七十幾輛,可謂是最大的一筆繳獲戰利品!
東遼軍裝備的這些東委奴國生產製造的裝甲坦克車輛,雖然都是薄皮大餡,放在世界的戰場上,隻能是活靶子,但是在重型武器裝備嚴重匱乏的大宋軍隊之中,卻也是難得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有總比沒有來得強吧?
而除了這些直接繳獲的,完好無損的裝甲坦克和軍用車輛外,其餘那些被擊毀擊傷的裝甲坦克車輛,修修補補,有些還是有可能重新修好,並且再次投入使用的。即便被摧毀得很徹底的那些裝甲坦克車輛,也總還有一些完好無損的零件,是可以拆下來作為備件的。
相對於維修難度比較大的裝甲坦克車輛來說,那些被擊毀擊傷的軍用車輛,維修起來就更加的簡單了,而且會開軍車和軍用三輪摩托車的宋軍,怎麽也比會開裝甲坦克車輛的人來得多吧?
裝甲坦克在宋軍中還是個稀罕物什,還沒多少人懂這個玩意兒,即便是之前參加戰鬥的趙東陽他們這些戰車組,大多也是半罐子水,硬是被趕鴨子上架,趕上戰場的。
而且在之前的戰鬥中,五輛參加戰鬥的輕型坦克,也有兩輛發生了故障而半路拋錨,好在那時東遼軍的敗相已生,沒有東遼軍的裝甲坦克車輛對他們構成大的威脅,所以那兩輛輕型坦克才避免了被東遼軍直接摧毀的悲慘命運。
而軍用車輛,特別是三輪摩托車,在大宋軍中卻並不是什麽稀罕物品,即便很多人沒有開過軍車、摩托車,但見總是見過的。而且在大宋民間,各種小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擁有量,並不是很少。
大宋人口眾多,有將近四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占據了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可以說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宋人。這麽大的人口基數,即便是一千人兩千人才擁有那麽一輛小車,那數量也是十分恐怖的。
而這些,還隻是裝甲坦克和各種軍用車輛的統計數據,此外,除了這些裝甲坦克車輛之外,第二十五集團軍還繳獲了二十幾門37毫米野戰炮,七十幾具60迫擊炮和一百一十多具40擲彈筒。
而這些迫擊炮和擲彈筒,在之前的戰鬥之中,才是給大宋第二十五集團軍造成巨大損傷的罪魁禍首!
在河源鎮的巷戰之中,體型巨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想要轉向都變得有些困難,幾乎隻能用笨拙來形容。坦克炮彈的威力是很大,但是跟輕便靈活的迫擊炮和可以配屬到班排級的擲彈筒比起來,這點優勢根本算不了什麽!
打巷戰,還是得靠這些靈活多變的便攜重火力支援武器!如果不是東遼軍的戰鬥意誌不堅決,沒法跟同仇敵愾的大宋軍隊相提並論的話,想要繳獲,圍殲這麽多東遼軍,即便能夠成功,付出的代價肯定也遠遠不止這些,戰鬥的時間恐怕也還要拉得更長!
鋼多氣少。
雖然這個詞是另一個位麵時空中,太祖用來形容聯合國軍的,趙仲仁甚至不一定想得到這個詞,但是用在東遼軍身上,卻是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