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鄴城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後世的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
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
永平15年(公元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扶柳縣(即後世的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即後世的冀州市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扶柳縣、阜城縣。
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即後世的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即後世的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製。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後世的省級),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
晉朝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後世的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製,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
南北朝北魏時(公元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後世的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舊城)。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製。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
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即後世的冀州市扶柳城)。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行郡、縣兩級製,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並入長樂縣。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即後世的冀州市舊城)。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複名冀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罷郡複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
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
宋朝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現冀州市境內隻設信都一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
金太宗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仍設置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屬河間府,隸河北東路。
貞佑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元朝冀州直屬真定路,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
明朝冀州(地區級)屬真定府。
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級),
民國三年(公元1915年)改屬大名道(地區級)。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廢道一級,冀縣隸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2月9日,日軍侵占冀縣。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公元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華夏gc黨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區十四專區。
1942年“四?二九“後,歸冀南六分區領導。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
1946年2月,各邊區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複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並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五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並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
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
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製。同年6月27日複置衡水專區,冀縣仍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冀州縣依然屬之。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冀州縣撤縣建市。
2016年7月6日國務院批準冀州市撤市建冀州區。
之所以要說這麽多,是因為冀州曆史悠久,在東漢時期,他就是僅次於洛陽和長安之外,在大漢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一個州。
我們書歸正文,半個月後,公孫續率領平定豫州的,大勝之師回到了冀州的鄴城。
鄴城是華夏八大古都之一。古鄴城漳水之北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三台村迤東一帶。漳水之南在後世的河南安陽縣境內。鄴: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
魏王曹操、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在此建都。鄴原為東漢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統治中心。
韓馥、袁紹前後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據有鄴城的袁氏殘餘勢力,領冀州牧,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為丞相,封魏公,晉爵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即後世的河南許昌東),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
古鄴城遺址主體在後世的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位於縣城西南20公裏的香菜營鄉鄴鎮村、習文鄉一帶,南距安陽市中心18公裏,北距邯鄲市40餘公裏。
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以此為都。鄴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
鄴本有二城。鄴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裏,南北五裏,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台、銅雀台、金虎台三台,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香菜營鄉鄴鎮、三台村以東鄴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