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乘勝追擊
這種部落形式的國家,他的很多機製都十分的落後,並且都處在原始時代。
就那兵馬來說,這些兵馬都是每一個部落,共同提供的,他們在訓練,裝備和指揮上,都有一些很大的缺陷。
而三韓的一些科技和生活條件,還不如北方的匈奴和鮮卑,所以,就更不用說什麽城池,所以,公孫續的大軍壓境,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威脅。
他們要不就是出兵抵抗到底,要麽就是放下武器,出來投降,就那馬韓來說,三韓部之中,以馬韓的實力最大。
馬韓是有五十四個部落組成的,不管他們的形式是多麽的落後,但是在三韓這裏,他們馬韓是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的。
其他,像什麽辰韓和弁韓都是隻有十多個部族罷了,而頭些日子,弁韓的韓王徐義羅已經被公孫續給生擒活捉了。
雖然,徐義羅現在還沒有死,但是捏圓捏扁都是公孫續一句話的事情了。
而先弁韓現在沒有了,韓王,他們十多個部族都在,想著怎麽去當這個韓王,從而讓自己的部族在這一次的變故之中,獲得天大的好處。
所以,公孫續和三韓,還沒有開戰,三韓就已經變成了二韓了,很快,馬韓和辰韓,這個二韓就率領著自己的人馬,出來迎敵來了。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後路可言,而馬韓的韓王正是李珍支,他不但是馬韓的韓王,李珍支在三韓之中,地位也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
三韓在朝鮮半島,他們都是相互依托相互存在的,如果有一方陷落,那麽三韓的掎角之勢也就被打破,那樣的話,三韓覆滅也就是朝夕之間。
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
真番郡,是華夏西漢漢武帝公元前109年滅衛氏朝鮮之後,次年在其地設立的一個郡,與樂浪郡、玄菟郡和臨屯郡合稱漢四郡。屬幽州刺史部。
史記?朝鮮列傳》《索隱》注真番為“東夷小國,後以為郡“,則真番郡即設在真番族的居住區。真番郡的位置學者們認識不一致,但考慮到樂浪郡以南是箕氏朝鮮的後裔建立的韓國、臨屯郡以南是從馬韓分立出來的辰國,則真番郡隻能在三韓以北,大致在後世的韓國北部,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真番郡,並入樂浪郡。
《史記?朝鮮列傳》《索隱》注真番、臨屯為“東夷小國,後以為郡“,則真番、臨屯二郡轄區分別是原真番國、臨屯國的領地。《史記?朝鮮列傳》稱衛滿“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真番在此處顯然是用作族稱的。
究竟是真番族得名於真番國,還是真番國得名於真番族已不可考知,但真番郡是因為設在真番族聚居的真番國故地而得名,則是沒有問題的,真番郡的主體民族即是真番族。
真番郡的位置學者們認識不一致,但考慮到樂浪郡以南是箕氏朝鮮後裔建立的韓國、臨屯郡以南是從馬韓分立出來的辰國,則真番郡隻能在玄菟郡以北。《史記?朝鮮列傳》載:“自始全燕時,嚐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則真番國中早就有中原人進入,說明真番郡居民中也有漢人。
《後漢書?東夷傳》稱:“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複徙居句驪。自單單大嶺已東,沃沮、穢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複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證明樂浪東部都尉轄區有沃沮、穢貊兩族。
武帝滅衛氏朝鮮時是“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則穢人原來隸屬於臨屯郡。《後漢書?東夷傳》在“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前提到:“穢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也“,證明穢人、沃沮人與句麗胡原是箕氏朝鮮的屬地,後一度獨立,衛氏朝鮮對此地區的征服實際上是對箕氏朝鮮故地的恢複。
而真番國的情況與此不同。在戰國時期燕國最強盛時,真番國已經存在,並且與朝鮮相提並論,顯然不是箕氏朝鮮的屬國,所以,真番當是衛氏朝鮮新征服的領地。漢武帝所設四郡,實質上就是以古朝鮮本土為一郡,將衛氏朝鮮後征服的真番設為一郡,將先後臣屬於箕氏朝鮮與衛氏朝鮮的屬地分為玄菟與臨屯二郡,玄菟郡統轄句麗蠻夷與沃沮,穢人則主要隸屬於臨屯郡。
臨屯郡後並入樂浪郡,當與樂浪郡相鄰。樂浪郡大體上為今大同江流域西至海的地區,北為遼東郡,則臨屯隻能在樂浪之東,也就是單單大嶺以東樂浪東部都尉的轄地。
《三國誌?魏書?東夷傳》稱:“自領以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穢為民“,可見,臨屯郡的主體民族為穢人。《三國誌?魏書?東夷傳》在穢傳中指出“今朝鮮之東皆其地也“,沃沮屬樂浪東部都尉,可“自領以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穢為民“,說明沃沮是穢人的一個分支。
從這個意義上講,單單大嶺以東都是穢人的分布區。則昭帝始元五年所進行的郡縣調整,就是把所有穢人的分布區都劃入樂浪郡,在此以北的真番人、句麗蠻夷則屬於玄菟郡。
因為玄菟舊治沃沮城,在沃沮人,也就是穢人的分布區,所以才“徙郡句麗西北“,總之,不論是漢武帝滅衛氏朝鮮以後設四郡,還是漢昭帝對四郡進行的並省,都是立足於當地民族分布格局基礎之上的地方設置。《三國誌?魏書?東夷傳》在記載漢武帝設四郡之後接著說:“自是之後,胡漢稍別“,可見,四郡乃至後來的二郡建置,一方麵體現著當地的民族分布格局,另一方麵也對這種民族分布格局起著定型的作用。
隨著夫餘人的南下立國、高句麗族的形成,此地區民族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行政建置存在的基礎發生了改變,建置格局自然也就不得不隨之變化,這也是魏以後此地區的建置不同於漢四郡的根本性原因。
四郡的土地包括半島的絕大部分,隻有東南角名曰辰韓的一小塊地方尚獨立。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罷真番郡。元鳳六年(公元前75)又罷臨屯郡,同時把玄菟郡從圖們江南的舊地移至鴨綠江北、遼東郡東,其治所在渾河上遊、遼寧新賓附近,僅領三縣,從此樂浪郡便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主要漢郡。西漢時領縣二十五,東漢時減至十八。
漢末,公孫康據有遼東,割樂浪郡之一部分置帶方郡,領縣再次減少。自樂浪始置郡,至為高句麗所並,前後凡四百餘年(公元前108到公元313)。在這樣長的時間內,漢文化大量輸入朝鮮,不僅見於文字記錄,而且從朝鮮境內許多漢墓出土的封泥、印章、兵器、漆器、織物以及瓦當等,也能充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