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幽州伐鮮卑
東漢大地,自黃巾之亂後便從未停止過戰火的紛爭。先是黃巾亂漢,其後黃巾剛平不過數年。靈帝一亡便是內部的閹戚之亂,隨後更是引來了其後的董卓。在董卓之後,劉氏皇族頓時失去天下之威嚴。其後世家因為失去對天下掌控,紛紛揭竿而起。打著討伐董卓的名義,在私底下卻是各自招兵買馬。眼看著董卓是敗了,可是董卓卻是直接拉著皇帝跑去了長安。其後天下諸侯自此紛爭不斷,本以為有了呂恒這個穿越人士的存在,說不得這天下形式沒準能變一變,可在呂恒的一番參與過後,這天下不僅沒有轉向和平,反而各地諸侯打的越來越痛快了。
光是去年一年,這東漢之地,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事便有近千場。其中大諸侯數萬以上的戰事便占了近一層。如此大規模的戰事,造成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大規模的人員死亡。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裏,東漢大地光是因為戰事死亡的人口便直接達到了近百萬。為了達到最快的統一,呂恒這個作為穿越人士在第一時間便想到了最快速的統一方法。而正是鑒於這種想法,呂恒在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借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勢一舉掃平大漢。也正是鑒於如此條件,劉備在袁紹與曹操於徐州大戰之際,自己卻是聽從呂恒的想法自遼西郡出白狼直接北上草原。一路橫掃東西鮮卑一直打到了鮮卑數族的埋骨之地,到了埋骨之地後劉備大軍迅速兵分三路,其中東路軍以劉備自己為統帥。麾下領賈詡為行軍軍師,張飛為大軍先鋒。其後劉備坐鎮中軍領太史慈,張遼高順等數員猛將。自東向西攻擊,準備抹平西鮮卑。
而西路軍以呂恒為統帥兼行軍軍師,以黃忠為先鋒。其後另加趙雲兼張任為中軍。自西向東攻擊,準備將東部鮮卑直接橫掃。而唯一一個留下的文臣李孝儒,卻是將作為兩路大軍的總後勤。為了防止後勤為狗急跳牆的鮮卑偷襲,劉備甚至連關羽這個結義兄弟都給直接留了下來。而作為真正大後方的幽州大本營卻是自己交給了沮授以及新近溜來的各個文武鎮守,便是最南邊的冀州也是直接交給了廖化這個黃巾出身的幽州大將。可以這麽說,劉備的幽州集團為了這次橫掃北方異族,可謂是傾巢而出了。若不是曹操與袁紹正打的風生水起,說不得便是劉備這種前世的蜀漢昭烈帝也沒有如此大魄力,一心橫掃北方異族。
可是因為曹操那邊戰役結束的太過倉促,也直接導致了劉備這邊的戰事僅僅是剛剛開始。此時此刻的劉備三路大軍,除去了中路的李孝儒與大後方的沮授完全做到了戰前的構思。東西兩路的大軍卻是剛剛才做到了發兵的程度,其中劉備這路大軍因為是張飛的緣故,所以這一上來便是大肆屠殺。也因此原因,導致整個西路鮮卑一瞬間便抱成了一團。如此一來不要說是呂恒了便是劉備在第一時間便已經想直接哢擦了張飛,好在其後呂恒與諸多謀士建言,以“大棒加甜棗”的方法一邊打,一邊收攏異族。在如此情況下,劉備才放過張飛對異族的凶殘,其後更是以張飛作為那個大棒,而劉備自己則是作為甜棗的存在。
在曹操回轉兗州之後,在聽聞劉備竟然膽敢出兵草原之後,曹操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出兵偷襲劉備大後方,反而一上來便以皇帝的名義向天下公告劉備為異族征戰之事。轉眼之間天下諸侯震動,有不屑者有之,有嘲諷者更是數不勝數。畢竟這異族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可是在文景之治的背景下才有把握向北方開戰的。
中華曆史數千年,其中各個朝代最大的威脅便是來自北方異族。在最早的秦始皇一統天下時期,北方的匈奴便一直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的威脅。在秦代,因為始皇帝有著無敵的軍隊,所以匈奴曾一度為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但礙於當時各種原因的限製,導致始皇帝一直沒有掃平異族的打算。但為了防止匈奴頻繁南下,始皇帝依然修建了綿延數千年的長城。
秦朝覆滅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麵出擊,重新控製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依然是漢民族生活的重大威脅。當時便有史記載:“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匈奴的頻繁南下卻是直接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嚴重危害著中國北部邊境的安寧。可是漢朝方麵,因為天下剛剛一統,高祖劉邦即使在有著無敵的武將與大軍的情況下卻依然武力北伐。在如此實力不逮之下,最終隻能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匈奴的襲擾,一直蒙受很大的恥辱。也正是因為有著“和親”的政策,才使的兩漢時期北方異族基本難以肆虐中原大地。
“和親”政策為漢王朝整頓內政、恢複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文、景時期,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使凋敝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恢複,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史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在有著如此雄厚的物質基礎下,日後才有了漢武帝的戰爭動員和實施。另外,文、景兩帝在位時,即已注意軍隊,尤其是騎兵的建設,西漢的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了。
就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武帝劉徹登基當了皇帝。他憑藉前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積極從事於反擊匈奴的戰爭準備。在軍事上健全軍製,加強騎兵部隊的建設,選拔適應指揮騎兵作戰的年青將領,修築軍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具體措施有:貶抑相權,“舉賢良文學”以擴大地主階級統治基礎,舉行封禪典禮以提高皇帝威望,實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勢力,任用酷吏以保證**措施暢行全國等等。在經濟上征收商人車船稅,實行鹽鐵官營政策,以增加戰爭物資儲備等等。經過苦心經營,全麵造就了戰略反擊匈奴的軍事、經濟、政治條件。
在如此種種條件下,漢武帝才有條件直接揭開了大規模戰爭的帷幕。其後漢武帝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更是留下了“封狼居胥”這種曆代武將最高的成就。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謀在三國》,微信關注“熱度網文或者rdww444”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