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能為力的天災
中國古代名間一直有著“一旱二澇三蝗災”的說法。而這其中的蝗災曾經與水災、旱災一起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而在我國甚至是世界曆史中關於黃河河灘和沿海灘塗是蝗災發生最為嚴重的地區。
蝗蟲過後,往往赤地千裏,糧食顆粒無收,饑民造反,社會動蕩。所以每到天下有蝗災之時,便是朝廷開始動亂之日。中國這個自上古時期便以農業為本的古老國度,因為有著“民以食為天”的理念,所以每到蝗災泛濫時節,必然是統治者不安之時。最早有《詩經》中曾經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中國曆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而這些地區又正好是古中國所說的中原地區,如此一來每到蝗災四起之時,便可以看出其中的危害有多麽大!
隻可惜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所以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中國才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治蝗類農書,在蝗蟲習性、蝗災發生規律、除蝗技術等方麵有了初步的科學認識和總結。如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明代以前蝗災的統計、分析,得出有關古代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的正確認識,成為中國古代蝗災研究的傑出成就。所以在明以前,一旦發生大規模的蝗災事件,統治者往往都是選擇相信“天”。
明朝崇禎末年,河南和山東出現了旱災過後出現蝗災,草根樹皮吃幹淨了之後,就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當時有婦女、兒童被綁起來拉到市場上像牛羊一般宰殺了賣肉賣,稱之為“想肉”。古代由於蝗災頻發,即使連西安地區,古稱“天府陸海”,膏脂之地,但逢蝗災來臨也是難以抵擋。
史載:新莽始建國三年夏天,飛蝗蔽日,自東方來,至長安,草木食盡。唐朝永淳元年,關中大旱,蝗蟲成災,死者無數。後晉天福七年四月,關中諸州皆蝗,人死者十有七八。元朝至正十九年,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人馬不能行。明朝崇禎十三年蝗蟲增生,食禾至盡,因蝗災饑荒死者十之六七。清朝鹹豐八年飛蝗過境,所過之處食禾幾盡,濟民嚎野。民國20年夏天,蝗災小麥未收,沿山一帶有全家餓死或舉村逃荒者。
唐貞觀年間,由於長期的旱災導致農民的莊稼所剩無幾,然而“久旱必災”緊接著就是蝗災的到來。蝗蟲飛過之地寸草不留,而當時李世民繼位不久又被突厥逼迫不堪,老百姓在餘糧不多的情況下隻能啃著樹皮苦苦的過日子。據記載:當時唐太宗知道這種情況後,頓時勃然大怒,他恨透了這些吃百姓糧食的蝗蟲,便隨手就抓了幾隻生吞了,說道“你若想吃就吃我的心吧,別吃百姓的糧食了。”可見唐太宗貴為九五之尊都已經到了生吃蝗蟲的地步,便可以看出古人對蝗蟲是多麽的無奈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蝗蟲可是好東西,而在古代既然唐太宗自己都能生吃,說明蝗蟲並沒有毒,那為什麽百姓不用蝗蟲來充其實他們也有吃!在史書中就有記載:“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饑,捕蝗為食。”這就是關於饑民捕捉蝗蟲的記載,如此說明,當時蝗災爆發之後,很多人還是會捕捉蝗蟲來吃的。可既然蝗蟲可以吃,為什麽還有那麽多的百姓在蝗災中餓死呢?原因就是蝗蟲可是會飛的啊!它們吃完莊稼就走了,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不要說是東西了便是如人啊!牛啊!這些活的東西蝗蟲都會吃個幹淨。可它們在吃光了東西之後,必然會張開翅膀飛走了,哪裏會等著百姓跑來捕他吃呀!百姓連樹皮都吃,更不要說這些會飛的蝗蟲了。所以在當時剛鬧蝗災的那兩天饑民還是有吃的的,等到地裏莊稼被啃光了,蝗蟲也飛到別的地方去了,饑民這一年都沒有了收成才慢慢鬧饑荒,才隻能啃樹皮。
這些在唐以後還好的,人們還敢吃,可在更早的古代卻是有著“蝗蟲不可食”的說法。封建迷信中有著“吃了災蟲,會得罪上天。”的說法,如此一來當時的很多災民因為害怕觸怒神明,不到萬不得已不敢捕捉驅趕蝗蟲,更別說吃了。
這些倒也罷了,最可恨的是什麽,這些蝗蟲多為莊稼將熟未熟來,在如此青黃不接的時候,百姓本就過的痛苦不堪,再經過蝗蟲的一次大規模血洗,剩餘的樹皮又夠幾人幾家可食的。至於那些可以捕捉的蝗蟲,即使可以吃兩天,一旦蝗蟲飛過,剩下的隻能是“人吃人。”如此無可奈何之下,在中國古代,一旦遇到這些不可抵抗的天災,往往一個重要的應對方式就是求上天。旱了就求雨,澇了就求太陽,蝗蟲來了,也要求上天保佑,希望自己供奉的老天爺,可以快點把這些害人東西收了去。所以從這些這些總結而出,生活在如今的現代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
因為幽州有著呂恒這個穿越者,所以在突然發現如此規模的蝗災之後,幽州大地在第一時間便已經做足了對此次蝗災的應付。如果是旱災或者是水災(幽州也不可能有水災),對於呂恒而言,旱災他還真的無能為力,可這蝗災,呂恒可操作的東西便太多了。隨後在呂恒與一幹謀臣的計劃下,幽州集團抗蝗災的手段被一一運轉。先是劉備派大軍鎮壓百姓動亂,其後官員分散各地引導百姓捕捉蝗蟲以換政績。而後呂恒自己插手薊縣商會,動用大批銀兩向天下換取雞鴨鵝等一些家禽,以生物治蝗。短短數日,基本在幽州治下每家每戶皆是收到了官員們下發的家禽。
在免費得了這些家禽之後,百姓的抗災激情瞬間便被帶動起來。隨後連續數月時間,以劉備為首的官員慰問團像整個治下巡曳。而後在劉備的帶領下自薊縣出發。在這一路上,呂恒等人卻是總算是見到了之前的成效。在這一路上,雖然時不時的會看到大批蝗蟲飛起,可百姓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捕捉,在一上來便讓蝗災的威勢減去了近半。若是照眼下情況下去,區區蝗災還真的難以動搖劉備統治。說不得,因為劉備的這次同身死,共富貴的舉動又到底打動了多少百姓的忠心。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謀在三國》,微信關注“熱度網文或者rdww444”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