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戰事如火,軍心如沙
因為諸侯討董的爆發,冀州袁紹不得不與青州黃巾妥協。因為馬上就要入春,如果今年不能完成耕種,整個青州的數百萬黃巾將會活活餓死。如此情況下,廖化也巴不得袁紹與自己和平相處。而袁紹則是自己冀州新得,雖有強權,卻不得朝廷承認,此時劉備以討董名義立旗,剛好是承認自己冀州所有的機會,便很希望青州可以安寧。雙方一拍即合,便相互約定互不侵犯邊境。當然雙方都知道這不過是明麵上的協議,畢竟一方是朝廷,一方是賊寇。一旦哪一方空出了手,定會撕毀協議。
眼看戰事結束,呂恒的世家軍卻被世家們強求著留了下來。若是一年之前,借他們幾個膽子都不敢私自將大軍留下來,畢竟漢庭的威名都是獻血鑄就的。可惜現在天下已亂,諸侯四起,不說如黃巾這般的反賊,就是遍地的蠻族都在鞭撻著皇室的尊嚴。世家這麽一點點兵卒,隻要不是公開稱王立帝,任何的挑釁皇室都隻能生受著。
渤海城外,自從袁紹與黃巾達成了協議,呂恒便空閑了下來。索性不願再走,呂恒便在此擇了一山清水秀之地,起了一豪華居所。一邊占用著世家的權利,一邊美其名曰練兵。每天裏,沒事便於蔡琰膩在一起,在教導學生之餘,一個不開心,便去替世家練練兵。一連數月,方圓百裏之內,凡口舍能及之處,無不知呂恒其名。也因為如此,世家的怨念也相繼而生,雖然明知呂恒在此授徒,卻無奈不得其門,不管世家們如何送禮,呂恒就是不願收徒。
一時間,天下風雲變幻,處處書寫著亂世的悲劇。來之不易的寧靜,終於被一封來信打亂。
劉備因掌兵虎牢而被董卓惦記,董卓以明升暗降之計,將劉備軟禁洛陽。幸得喬玄臨終之際以自己身死為由將劉備偷偷送出。逃出洛陽的劉備,立刻以劉姓皇室的身份,立大旗聚天下諸侯討董。此時天下已經大亂,地方諸侯割據天下已成定局。此時有劉姓之人帶頭,為了坐實手中實力,立刻紛紛響應。和曆史上的不同,此次的諸侯討董都是地方上的大諸侯,並不是原來曆史上的大魚帶小魚。此番不僅有兵強馬壯的地方州牧,還有各個地方的獨立太守。數月之間便聚起了近百萬大軍,光騎兵便占了近兩成。
為響應劉備號召,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隨之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數萬在酸棗,曹操則直奔酸棗而來;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領兵數萬越過袁術直奔劉備;孔伷屯兵潁川;而袁紹如曆史一般將顏良文醜留在鄴城,為聯軍的軍糧做後方保證。涼州的馬騰韓遂以董卓禍亂天下為由,起兵橫掃董卓後方。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就連最南邊的士氏一族都派兵送來了糧草。隨後天下四處諸侯奮起猛攻虎牢,可惜,聯合了北方鮮卑與匈奴的董卓以絕對的兵力硬是守了下來。戰事連綿三月,虎牢終是未克,就在此時劉備想到了北方的呂恒,隨之便有了呂恒收信的一幕。
在收信之刻,張飛便急不可耐的要求立刻啟程。而心欲安寧的呂恒則不願啟程,離開蔡琰。見呂恒放棄,張飛頓時大怒對著呂恒連續數日大罵。終於此事被蔡琰得知,麵對如此抉擇,蔡琰便立刻要求呂恒前往虎牢,助劉備討董。麵對如此情況,呂恒隻能應著蔡琰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的告別了蔡琰。隻不過這次呂恒學聰明了,直接將蔡琰交於甄家看護。世家為了報答呂恒,自發的獻出錢糧,助呂恒起了數千人馬。
麵對諸侯聯軍的勢力,董卓大為震驚,董卓立刻以女婿牛輔領兵三萬坐鎮虎牢。隨後董卓與眾臣議論要發大軍對抗諸侯聯軍。因為前方戰場董卓已經連續了七次增兵,眼看著大軍實力不支。此刻的虎牢眼看著,已經聚集了近百十萬大軍。洛陽城日夜難安,見如此情形,李儒獻計“遷都”。
但遷都一事並沒有被董卓接受,畢竟前方戰場穩如堅石。單洛陽已是人心惶惶。為軍費計,董卓在洛陽畢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通敵之罪名將他們殺害,沒收財產,死者不計其數。又派呂布掘開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塚墓,沒收內裏的珍寶。隨後自領大軍直奔前方戰場,戰事已經如此,諸侯聯軍本就各懷異心,連續數月不克,已有數路人馬撤離,麵臨董卓的強勢守城,隻能以佯攻每日做敷衍。
此次戰役,雖然名義上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實際各方諸侯卻是互相估量對手、保存自身實力,從第一日開始,除了長沙的孫堅與曹操,其它諸侯皆是以打壓己方仇敵而作戰。為此聯軍諸侯相互之間都結下了不少仇怨。
而聯盟中四個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紹、劉虞、劉表、袁術反而是最先挑起內鬥的人,袁紹首先用計奪劉虞的中山一郡,隨後與公孫瓚在虎牢下做過了一場開戰。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交惡,因為孫堅並沒有如曆史一般依附於袁術。所以在討伐董卓中威名遠揚的孫堅,在攻打虎牢時被袁術陷害兵敗。其後袁家兩兄弟因糧草之事決裂,形成兩袁不合。其後,曹操又因為私心私下進攻徐州陶謙,卻不想被袁紹高發。就連劉岱、橋瑁、張楊等較弱的小勢力也紛紛在明爭暗鬥。由於朝廷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已經被奸臣董卓控製,各地諸侯間公開的殺戮也已經無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三國割據戰亂弱肉強食已經在聯軍聚齊之時已經開始如此的諸侯聯軍,若不是劉備等一係列劉姓諸侯的從中周旋,恐怕早就分崩離析了。
就在雙方戰事僵持之際,呂恒等人卻是終於趕來了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