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真桃花石帝國> 第515章 木鹿城(3)親衛營的秘密

第515章 木鹿城(3)親衛營的秘密

  孫釗漸帶著墨爾根營、貊歌營出動了!

  時間來到昭襄四年(762年)後,在吏部尚書賈耽的建議下,對碎葉軍的名字進行了規範化稱呼,具體來說:

  碎葉軍,允許私下、民間繼續稱呼;

  對外統一稱為秦軍;


  對於孫秀榮的五大親衛營,博格達營、博格拉營,因為都是從他曾經擁有過的尊稱而來——博格達汗、博格拉汗,加上嬴氏大秦對於宿衛稱為“衛尉”,孫秀榮便以義子、博格達營的都尉孫孝恪為端國公、懷化大將軍、衛尉,以博格達營都尉的身份統管兩營。


  而嬴氏大秦對於京城除了衛尉以外的軍隊統領稱為“中尉”,孫秀榮也任命羽缺以禮國公、懷化大將軍的身份擔任中尉,統管阿斯蘭營、墨爾根營、貊歌營三營。


  當然了,對於孫秀榮來說,他對於“宮城”、“皇城”、“京城”的區分並不太清楚,五大營頭實際上都是混在一起用。


  但無論如何,無論是衛尉,還是中尉,都位列九卿之一,實際上已經身居高位,遠遠超出一般都尉了。


  故此,自從設立親衛營以來,其它營頭的都尉基本上都是每三年一換,但五大親衛營卻從未換過人,這一方麵顯示了孫秀榮對這五名都尉的信任,又隱含了他特殊的心思。


  是的,大秦國並沒有一個巨大的王城,所有的城堡除了規模,無一不是按照大唐縣城規模建造的(周長五到十裏),但隻要有這五個營頭在,大秦就在,大秦國王就在,倒是有些類似於後世大遼。


  大遼雖然有五京,但皇帝(大汗)卻很少有固定在某一個城池,而是不斷在廣袤的國土裏遊動,最精銳的兩萬宮帳軍(相當於衛尉軍)、八萬皮室軍(相當於中尉軍)也跟著他們在動,有宮帳軍的地方必有皇帝。


  當然了,這也是孫秀榮眼下並沒有得到他理想中的領土所致,如果他真正得到了,還是會大興土木為自己,為國家興建一座配得上他的實力的巨大城池的。


  羽缺是孫秀榮的表兄,又是理藩院的總理,由其兼任中尉也合情合理,不過自從孫釗漸到來後,羽缺便將大權讓了出來,不但將屬於“中尉”的一整套印信、令牌、令旗全部讓了出來,自己也變成了孫釗漸的“幕僚”。


  羽缺這麽做不單是因為孫釗漸是平陽郡王,孫秀榮的次子,還是以前的草原之主、真正藍突厥貴族的後裔,還因為眼下的五大親衛營已經不是以前的親衛營了,而是有了新的變化的親衛營。


  這樣的變化不是他這位出身於蠻荒的室韋部落,一直以來都是以勇猛著稱的人所能輕鬆駕馭的,而從小接受孫秀榮傾心教導長大的孫釗漸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前麵說過,一個五千五百人的大營的構成是:

  兩千騎兵,其中重騎兵五百,輕騎兵一千五百,其中重騎兵在平時的情況下可以當做輕騎兵用;


  兩千步軍,騎馬步軍,緊急情況下也能當做騎兵用,其中重步兵五百,強弩兵一千,輕步兵/輜重兵/工兵五百;


  五百陌刀兵,五百輕重皆可的騎兵,五百炮兵,乃都尉直轄的軍力,其中有兩百虞侯軍作為都尉的偵查、參謀、旗鼓、執法、考功、考績、撫恤、偵查之用。


  到了眼下,執掌兩千騎兵或者兩千步軍的將領都兼任副尉,而都虞侯則實際掌管著都尉的直轄兵力,真正隸屬於都尉的軍力也就是拋開兩百虞侯軍之外的三百騎兵。


  到了眼下,既然是大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在人數不變的情形下又有了變化:


  一千五百輕騎兵中的五百騎亦可根據需要轉變為重騎兵;

  一千強弩兵中的五百也可以根據需要轉到火炮營或者輕步兵營中去,在行軍時,他們與輕步兵營一起攜帶大量的偏廂車、火炮、弩炮等,戰事則可根據需要自如地轉換兵種。


  這都還在其次,親衛營最關鍵的變化還是來自炮兵。


  弩炮營的弩炮、震天雷都沒有變化,還是用以前的車弩改裝而來,不過在隨時有五百人增援的情況下,弩炮的數量自然大為增加了。


  以前,秦軍是按照十人一門火炮或者一門弩炮來配置的,那樣的話,一般會攜帶四十門火炮、十門弩炮,但在強弩營五百人隨時可能增援的情況下,在應付敵人人數龐大的戰事中,火炮可能會增加到六十門,弩炮也可能會增加到三十門。


  這還不算,此時,孫秀榮既然“悍然”發動了同時對付科薩汗國、大食的大規模戰事,那肯定是有所依仗的,這主要的依仗就在炮兵上。


  是的,這一次,秦軍終於將攻城炮裝備上了。


  考慮到敵人遠程火力的孱弱,以及攜帶方便的因素,孫秀榮還是選擇了短管火炮。


  在後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門口徑隻有70毫米,身長隻有700毫米,重量隻有兩百斤的山炮能夠以大約200米/秒的初速度攻擊遠在六裏之外的目標,不過那是在新式火藥的情形下才能達到的。


  在眼下,雖然在孫秀榮的親自過問下,黑火藥的配方、煉製、保養已經達到了後世清代的水平,但終究威力不足,其帶來的動能大約是新式火藥的五分之一,由於炮身越長,炮彈的初速度就越快。


  於是,要達到後世小山炮的效果,用黑火藥推動的火炮的身管比就不能小,比照山炮,其最小的長度也應該在三米五以上,但考慮到此時的鋼材,炮壁普遍較厚,一丈多長的火炮,確實配得上“加農炮”三個字,加上厚厚的炮壁,沒有幾千斤是不可能的。


  而大秦國的四輪偏廂車最大的負載是兩千斤,有效荷載則是一千斤,因為在那樣的情形下可由兩匹馱馬輕鬆拉起,並且對於偏廂車的勞損最少,可以長時間使用。


  於是一千斤就成了大秦國工部研製新式火炮的重量上限,當然了,按照大秦國一貫的做法,炮架、彈藥是分開裝的,實際上一套完整的火炮也是有兩千斤的,但若是分開裝,到地兒了再組裝也來得及。


  最後,孫秀榮放棄了身管比,還是選擇了口徑,新設計的火炮口徑有三十公分寬,身長卻隻有兩米一,若是要達到後世山炮那樣的射程,那必須要三米五才行,於是,這樣的火炮就隻有六成的威力,但這樣也有一千八百米,也就是大約三裏半的射程。


  在敵人完全沒有如此遠程武器的情形下(投石機遠遠達不到,精度也差的遠),這就夠了,這樣的武器若是用在船上,抵近一百米以內轟擊,那將是敵人的噩夢。


  用在陸地上,隔著三裏多路的距離,也是相當的從容。


  最終秦軍千斤火炮的各項參數是:

  炮身長210厘米;


  炮管內徑30厘米,外徑33厘米,也就是說,炮壁的厚度為三厘米;

  這樣算下來,單論炮身,隻有四百九十斤!


  算上用以吸收火炮的後挫力、穩定炮身的四百九十斤的炮架,以及一份五百斤的彈藥,一套大秦版的千斤火炮可由兩輛偏廂車輕鬆拉走,還多了一份火藥。


  這樣的火炮粗短厚實,可以裝載一枚直徑為三十公分,重量達兩百斤的實心鐵彈!


  要推動這樣的鐵彈,最少需要五十斤火藥才行!


  於是,裝填這樣的彈藥也是一個技術活,但這也沒有辦法,在康城時,孫秀榮試過,直徑少於三十公分的炮彈對於此時流行與波斯地區、科薩汗國、羅馬帝國大多非常厚實的城牆毫無作用,除非你不計成本的狂轟濫炸,那樣的事顯然不是他想要做的。


  而三十公分、兩百斤重的炮彈,在大秦國已經用上這個世上最先進的淋鋼法冶煉鐵料,並學會了添加錳料的情況下,三公分的炮壁厚度是最少的,否則炸膛也是一定的。


  兩百斤,四個炮兵用一個網兜也就拎起來了,幸虧他一開始就編製了大量的炮兵,否則若是精打細算,臨到頭還是會捉襟見肘的。


  這樣的火炮,自然比不上後世明末清初時分無論是大明、大清(其攻破揚州城、潼關都用上了需要十幾頭牛才拉得動的幾萬斤的重型火炮,西方人的戰列艦上的火炮更是動輒幾千斤)那些火炮的威力,不過,隻要找出合適的地方(城牆最薄處),抵近轟擊,隻需半日就有效果。


  這種火炮若是用在船上,隻要擊中,一枚就足以毀滅一艘大船!

  這種“沒良心”的火炮若是施放散彈,可以將一包包含六百粒、每一粒約為一兩重的大號鉛子以驚人的初速度噴出,噴出後立時在前方約莫六十米的地方形成彈幕寬度約為五十米的散彈風暴,那種上下左右四十五度急噴而出的散彈風暴。


  這種風暴在當今世界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


  “完全沒有!”


  跨入捷詹堡附近的綠洲後,孫釗漸拍了拍一輛偏廂車上裝載的烏沉沉的千斤、被秦軍戲稱為“共工炮”(連不周山都能觸倒,自然厲害)的火炮,這心中的感歎不禁油然而生。


  不過,想想都知道,這樣的火炮對火藥、炮彈的消耗實在太過驚人,就連財大氣粗的大秦國也不可能讓其連續轟上多日才罷休,那樣的話,大秦國在幾年內就會宣告破產。


  但無論如何,有了共工炮的加持,對於拿下木鹿城,所有的秦軍都是信心滿滿。


  這才是親衛營最大的秘密。


  當然了,這樣的利器普通的營頭並沒有裝備。


  差額配置,才是孫秀榮一直以來的平衡之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