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挨著大都護府的就是天山大學,隻有五十人的天山大學占據了一整座三進的院落,第一進就是他們的試驗室,第二進是課堂、操場等,第三進自然是歇息的地方,拋開教室,還有一百間房舍,除去料理食堂、護衛、雜物等人員居住的,大學的學生做到了一人一間。
裏麵有火炕一,桌椅一,會客所用家私一。
根據學員們的喜好,一共有十間實驗室,其中有一間實驗室卻是建在一座小山裏。
那自然是用來進行鍛冶試驗的場所了。
這裏,是孫秀榮近期最為看重的。
前麵的章節曾經提到過孫秀榮問起席元禮用石英砂燒製玻璃的事,席元禮隻負責將這裏在實驗室裏完成的產品在外麵正式大窯裏進行批量燒製,像玻璃這種高端活計,席元禮以及他手下的工匠自己是摸索不出來的。
這個任務如今便落到了賈耽的頭上。
一座比正式大窯小一半的小型爐窯正在冒著黑煙。
既然是實驗用的爐窯,這裏肯定用到了各種材料,比如木材,普通煤炭,優質煤炭,經過大量的試驗後,賈耽確定了並不是燃料的問題,關鍵問題還是孫秀榮所說的兩個,一個是溫度,一個是添加鉛料的時機。
這一日,他接近成功了。
在采用了兩個密閉良好的風箱後,爐窯的溫度在短時間裏就將石英砂融化了,而添加鉛料的時機在經過三個月的不斷試驗,耗費大約一千貫錢的鉛料和燃料後,所出的“玻璃”終於接近透明了。
饒是如此,十批出料也隻有一批成功。
但這已經相當不錯了,以前,一百批也沒有一批接近成功,能燒成琉璃的就算不錯了。
有了一成的成功,就不愁沒有兩成、三成了。
何況孫秀榮並不想將玻璃用在容器上,而是為了磨製望遠鏡。
孫秀榮已經將賈耽失敗了無數次的偶爾得到的幾塊玻璃磨成了凸鏡,然後將凸鏡放置在長筒裏,這樣的望遠鏡倍數大概有三倍,雖然已經是一個驚喜了,但離用在軍事上還不夠。
孫秀榮磨製鏡片采用的方式是後世明代時蘇州工匠的方法,不過他將那裏的牽陀車改成了車床,車床的工作方式是腳踏式。
在用礦石砂、白泥、磚灰對鏡片進行磨製、拋光後,可以將其磨成凸鏡或凹鏡,用在望遠、放大、近視等各種用途上,這個工作需要極度的耐心和小心,比磨銃管還要複雜得多。
孫秀榮雖然醉心於科技,但也不可能讓自己全部沉浸在這些工作裏。
天山大學雖然隻有五十個人,不過在學校旁邊還有一座全軍性的“碎葉軍中等學校”,是將五年製的中小學堂畢業後的動手能力強的一些人抽調出來繼續深造的,人數也不多,每年大致有三百人。
眼下碎葉軍人才奇缺,自然不可能對學科、工種分的太細,大學裏的人既要懂得理論知識,還能動手,不過他們也有幫手,中等學校的學生就是他們的幫手,三百人,分到每人頭上就有六名助手。
這就足夠了,在實驗室完成的東西,在標明工藝流程、配方後交給席元禮他們去做就行了。
於是,賈耽也有六名助手,孫秀榮將磨製鏡片所需要的材料、比例、大致的溫度、流程交給賈耽後,便由賈耽傳授給這六個人。
有了一成的成品率,意味著碎葉軍正式走上初級工業時代了,而有了天山大學的光學知識,賈耽也會對孫秀榮的經驗稍作修訂後具體化,讓他的徒弟們磨製鏡片更加得心應手。
眼下,在孫秀榮的書房裏就擺著一具賈耽磨好的望遠鏡,外框是銅製的,裏麵嵌著幾塊鏡片,按照賈耽的說法,此物可以目視五倍遠的地方。
但由於鑲嵌了太多鏡片,以及為了保證鏡片之間的作用,此物至少有一米長,且很沉重,如果拿著這樣的東西外出打仗,自然是有用的,但並不很方便。
作為過來人,孫秀榮一眼就看出問題的所在。
一是鏡片的厚度;
二是鏡片與銅套之間的連接;
三是鏡片的個數。
他將這些問題拋給了賈耽,並提出了大致的改進方法,比如伸縮式銅套,至於如何將鏡片磨製的既能達到效果,又能薄一些,小一些,就需要賈耽和他的徒弟們進行大量的試驗了。
這需要在另外一個實驗室完成。
“磨鏡室”。
在小山的背後,有另外一處小窯,正在試驗的是陸地所用的五百斤野戰火炮。
船用的因為對重量要求不是那麽高,故此可以粗糙一點,可以厚重一點,但在陸地上用的就不能如此了,在野外作戰時,碎葉軍的偏廂車主要裝載的肯定是糧草,能夠提供給火炮的空間少之又少。
於是,盡量輕一些,但又不損失太多的質量便成了賈耽另一個任務。
當然了,這些工作全部交給賈耽也不公平,賈耽在這裏這是掛著一個名頭,真正的工作卻是天山大學另外一名對鍛冶之術十分感興趣的人在負責。
席元敬,是碎葉軍負責工坊事務的長史席元禮的堂弟,也是經過了碎葉軍中小學堂乃至大學的洗禮之人,在一眾大學畢業的人中,或許是出身於鐵匠世家,就數他對鍛冶之技最為熱衷。
眼下他是賈耽的助手,也帶著六個徒弟在實驗室,咳咳,小山另一側的小窯試驗那種陸戰用的火炮。
淋鋼法、兩架風箱提高、保持爐溫,這一切都不算特殊的,按照孫秀榮的說法,如果要得到那種鋼料,就必須在淋鋼時填入錳料,但添加多少,何時添加,是直接將猛料與鐵料包裹在一起在窯爐裏煆燒,還是另開小窯煆燒猛料,然後在淋鋼時同時將錳液淋在熟鐵上麵。
這一切都要摸索,孫秀榮雖然有經驗,但他在上一世的主要工作是打仗、當皇帝,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於是就隻能讓手下按照自己所記的大概不斷試驗了。
這種試驗已經持續了大約兩年時間,其中的耗費自然不在少數,但眼下顯然接近成功了。
席元敬獲得了如何添加猛料的一整套辦法,成功率同樣隻有不到三成,但三成對於眼下的冶煉來說已經是一個質的突破了。
得到這樣的鋼料後,將其用砂模鑄造法鑄成火炮,便能達到孫秀榮的要求了。
五百斤的分量,可以達到船用實際上不止五百斤,多半在八百斤左右火炮的效果,質量可能還勝過八百斤的。
加上車輪,裝載火炮部分彈藥的車輛,總重量也達到了千斤左右,需要一部獨立的四輪馬車拉著走才行。
這不是問題,碎葉軍的偏廂車可拉兩千斤,除了一門火炮,還可裝載備用的彈藥等。
一千斤,用兩匹馱馬拉,道路也好走的話,炮兵是不會拖軍隊的後腿的。
而五百斤重的短管火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在三百斤的兩倍以上!
除了冶煉試驗場,最多的自然是在室內了。
這裏麵,有研究機床的,有研究滑輪的,有研究紡織機械的,有研究如何將盔甲弄得又輕又薄還能保有一定的防護能力的,等等,不一而足。
孫秀榮在大都護府也有自己的實驗室。
在他的最前世,他是學機械製造的,在前一世時在蠻荒的林中就有自己冶煉鋼鐵製作火炮、火銃的經曆,眼下大規模試製自然輪不到他,但用坩堝煉鋼法製作一些小物件還是辦得到的。
在他的實驗室裏,火繩槍、燧發槍、短銃,改進後的短弩都已經製作出來了,對於前兩者,他並不想立即讓他們麵世,一來眼下製作火槍用的硫磺、硝石都極為極為短缺,用在火炮上的都有些捉襟見肘,不可能大批量用在火槍上。
他無非是好奇心作祟,手癢弄出來罷了。
不過對於大唐大量使用的強弩,他倒是做了不少改進。
有了時間,有了實驗室,加上他從博格達營挑選出來的幾個助手,他對大唐的單體弩、強弓弩進行了改製。
到了眼下,他已經通過對弩身、弩弦材料的改進,加上部分滑輪、機械的裝置讓以前三石力的強弓弩、兩石力的單體弩在重量不變的情形下增加了射程和力道。
比如三石力的強弓弩眼下實際上的射程增加到了四百米,而以前則是三百米;兩石力的單體弩也從以前的兩百四十米的射程增加到了三百米,比以前增加了六十米。
別小看增加的這點射程,這才是碎葉軍最大的秘密。
這三年,孫秀榮對兩種弩所用材料進行反複試製,近期才最終確定下來,不過想要馬上大批量試製並裝備碎葉軍,則還要等幾年,因為碎葉軍眼下的強弩用的很順。
但博格達營肯定會率先用上。
有了五百斤短管火炮、強弓弩、單體弩,碎葉軍就能在五百米、四百米、三百米的遠程距離上給敵人以連續打擊,抵近後還有弓箭、散彈、震天雷的洗禮,再近一些,則要麵臨陌刀兵、虎槍兵的結陣打擊。
隻要碎葉軍自己不出幺蛾子,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對手的。
當然了,敵人以十倍之力接踵而至,碎葉軍也肯定打不過,不過碎葉軍能夠出動的機動兵團至少有五萬,那敵人就需要五十萬,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一下出動五十萬大軍的也不是沒有,而是不可能。
眼下,大唐的所有野戰軍加起來也不過五十萬左右,習慣使用炮灰的並波悉林自然是可以的,但他也不可能將五十萬人全不能投到一個方向。
“還真是高枕無憂啊”
一想到這一點,孫秀榮不禁斜躺在搖椅上舒服地閉上了眼睛。
不過他很快就睜開了眼睛,讓他時刻保持警醒的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