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檀石槐台(1)風雨欲來
孫秀榮離開台地後,將仆固懷恩一人留在大帳裏,自己下了台地,不過他回到平底後並沒有馬上離開,又策馬圍著台地跑了一圈。
作為剛到漠北的人,孫秀榮對這處台地不太清楚,還以為是天然形成的。
但作為漠北的老人,還是漠北大部之一仆固部的嫡長子,精通漢家典籍的仆固懷恩在目送孫秀榮遠去後,他麵上的神色卻異常複雜。
他很清楚,這處高台並非天然的,而是人工形成的。
大約五百多年前,匈奴人在大漢的連番打擊下逐漸式微,而鮮卑人從大鮮卑山走出來後日益壯大,到檀石槐時代時幾乎統一了整個大漠。
而此地,就是鮮卑人南下時以此為中心征招各部的祭天台、點將台、閱兵台,原來此處是一座矮山,鮮卑人將其削平後成了如今的模樣,以前在台地一端還有用土夯成的祭天台,幾百年風雨侵蝕後自然蕩然無存了。
台地高約十丈,其周圍並非是陡峭的邊緣,而是與平地相連的漫長的緩坡,這樣的處理,自然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讓遊牧部族的戰馬能夠輕易地上到台地。
台地周圍湖泊、河流眾多,成了軍營後也無缺水之虞。
孫秀榮並沒有留下來等待白眉可汗,在他心目中,這位上台後不久就被回鶻人斬殺的大汗毫無可取之處,而整個突厥殘部能夠領會他的意圖的也就是這位仆固懷恩了,而在突厥人左廂幾乎滅亡(青壯喪失殆盡,僅存同羅部)後,右廂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而右廂是以仆固部為主的。
在後突厥興起後,毗伽可汗將部眾分為了左右兩廂,又稱左右兩殺,兩葉護,在突厥人的傳統裏,阿史那、阿史德、蘇農、執失、舍利、拔延為六大藍貴族部落,到了眼下,舍利、拔延早已煙消雲散,隻剩下四部。
毗伽可汗上台後,將阿史那、蘇農放在右廂,而將與阿史那族世代聯姻的阿史德族放在左廂,同時還有執失部。
到了大唐天寶三年(744年),所謂的藍突厥部落直屬的牧戶已經少得可憐了,而以前他們看不起的黑突厥(蒼突厥),比如仆固、同羅卻異軍突起,若是在以前,像這兩個黑突厥部落的首領是絕對不可能擔任左右葉護的,但眼下突厥人窮途末路,就顧不了那許多了。
孫秀榮說的沒錯,在牧戶、軍力依舊完整的仆固部裏,酋長乙李啜拔基本不管事,實際上擔任葉護重任的就是這位三十四歲的仆固懷恩。
同樣,同羅部雖然在王忠嗣的打擊下損傷慘重,不過在白眉可汗的默許下,同羅部的嫡長子阿布思在搜羅了左廂殘存的青壯後,他能夠控製的號稱“同羅”精銳也有上萬,這也是他以後投靠大唐,並成為陰山都督的資本。
而在仆固懷恩回答孫秀榮的問題時,所謂的能夠再野外浪戰的“兩萬精銳”大多數都是來自仆固部的青壯,在這樣的情形下,孫秀榮可不想在白眉可汗身上浪費哪怕一丁點精力。
他還有很多事要做。
這是他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後最大的挑戰,若是王忠嗣與回鶻人聯合起來了,在眼下這種情形下,就算他是可恥的穿越者也隻有死路一條,於是他必須將突厥人緊緊拖住!
至於餘燭公主之事,孫秀榮並沒有立即答複仆固懷恩。
他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合適的機會。
他在檀石槐台運籌良久,為的就是等到那個機會。
一個風險極大,但回報也極大的機會。
那個機會出現的概率並不大,但他依舊小心翼翼地策劃、實施了。
沒幾日,白眉可汗就帶著大隊人馬抵達了檀石槐台,並見到了孫秀榮贈給他的那頂大帳篷。
從寒冷、風沙、濃烈的牛羊糞便味兒中跋涉了十多日的白眉可汗一下就喜歡上了這頂帳篷。
另外,與孫秀榮料想的差不多,白眉可汗並沒有將此地當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營地,而是當成了四大藍突厥貴族及其嫡係部落的駐紮之地,雖然眼下四部藍突厥已經式微了,不過林林總總依舊有好幾萬人,將整個台地都占據了。
而以仆固部仆固懷恩為主的右廂人馬,以及以同羅部阿布思為主的左廂殘部共約三萬精騎則在山下布防。
再外麵就是依附於突厥人的牧戶,以高台為中心,將達裏岡愛幾萬平方公裏的牧場幾乎占滿了。
白眉可汗這樣布置也沒什麽問題,敵人若是要攻打高台,就必須先突破外圍部族騎兵的襲擾,而在此時仆固懷恩和阿布思隨時可以出動精騎側擊。
而如果敵人越過牧戶直接攻打高台,則又要麵臨仆固懷恩和阿布思的拚死反擊。
這隻是依附於白眉可汗的部分牧戶,在其它地方,還有突厥人的兩廂十九部留在原地的人馬,他們大多駐牧於後世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當然了,什麽突厥,回鶻,葛邏祿,以前他們都是隸屬於鐵勒諸部,若突厥人真正滅亡了,再依附於分屬鐵勒大部之一的回鶻人也沒什麽難堪的。
與前漢當匈奴人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大部看待相比,唐人無疑要高明得多,他將突厥人從鐵勒諸部中分離出來,又將一個個依附於突厥汗國的諸部再分離出來,就連所謂的藍突厥也強行將其分離出來。
至於那甚拔悉密、葛邏祿、轄嘎斯、室韋、契丹、奚部、奚部、靺鞨,更是分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旦發現哪個部落有做大的跡象,就會利用其它部落攻擊之,比如薛延陀之於突厥人,突厥人之於契丹人,等等。
大唐這一套自從太宗開始就屢試不爽,雖然中途偶有波折,但大致行之有效,有唐一代,拋去唐末的契丹時代,這一套相當有效。
就連被其遷到內地的吐穀渾、黨項羌、吐蕃諸部、沙陀人,至少在大唐沒有滅亡時也大體老實。
若不是有安史之亂,大唐豈能眼睜睜瞧著回鶻人在漠北崛起
萬萬不能。
這一點,作為來自後世的孫秀榮全然明白。
但除非你一直不做大,否則總會麵臨這麽一天,眼下就到了臨界點。
一個萬分凶險的臨界點。
其實,他還有別的選擇。
此時,他若是帶領碎葉軍、饒樂軍、室韋軍三個軍團,以及依附於自己的諸部青壯,總能達到三萬以上,以他的能力,還是能夠擊敗渤海國,並占據渤海國的地盤的。
在渤海國的地盤上,有大量來自大唐的漢人農戶、工匠,特別是有大量從江南揚州調到安東的優秀船匠,渤海國就是有了這些船匠,在其以鬆花江、鴨綠江為核心的地盤上打造了水上驛道,還能製作跨海大船,不時前往日本、新羅聯絡。
拿下渤海國之後,就有可能前往美洲地帶了。
但那樣的話,就算極有可能擊敗尚處於氏族社會前期的印第安人,並在那裏建立一個國度,在周圍全無威脅的情形下,這個國度最終會嬗變為何等模樣完全不可預測。
一個國度,如果一直在沒有壓力的情形下存在,一旦稍有壓力加上,必定崩潰,沒有任何意外。
於是,美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在渾義河(翁金河),正在與默延啜對峙的王忠嗣此時接到了李隆基的密旨,而頒旨的官員此前也去了回鶻王庭。
雙方和解了。
這也是可以想象的,骨力裴羅曾經跟著自己的父親帶著部眾南下依附大唐(與契苾部、思結部、渾部一起,參看前文),深知大唐的厲害,自己若是在尚未一統漠北的情形下再與大唐交惡,回鶻人的覆滅也會在旦夕之間!
雙方達成了秘密協議,不過在實現這個協議之前,徹底滅亡突厥汗國才是重中之重。
於是,一個罕見的情形出現了。
此時在漠北兩大勢力,回鶻、唐軍不約而同朝著契苾部故地出發。
目標,檀石槐台!
至於留在渾義河附近的三萬帳突厥老弱婦孺,一半被回鶻人接納了,就留在原地駐牧,一半則在王忠嗣女婿元載的率領下南下陰山南麓——大唐準備將其安置在已經空虛的後世鄂爾多斯草原一帶。
大唐,雖然表麵上虛懷若穀,海納四川,實際上骨子裏的“華夷之防”一直存在,他們將這些部族遷到內地,但並沒有將其編戶齊民,而是繼續在某地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折衝府作為護衛大唐的“藩籬”。
在大唐強盛之時,這種四夷來朝,“爭相”護衛邊境的“盛況”自然讓人沉醉,不過稍有風吹草動,藩籬也會反噬。
作為過來人,孫秀榮自然不會這麽做。
想要諸部真正的歸心,編戶齊民,將其全部納入都督府的管轄,並讓其體會到都督府的恩德才是最關鍵的。
以前,草原上的普通牧戶別的都不怕,為貴姓飼養牛羊再苦再累也無妨,他們最怕的反而是部落裏出現一個有著雄才大略跡象的人物,一旦有那樣的人出現,部落就危險了。
兵役,才是他們最擔心的,因為有雄才大略跡象的人最終能夠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一旦失敗了,就是部族覆亡之際。
但孫秀榮不是這樣做的,他通過大力發展農、工來強化常備軍,就算有戰事來臨,也很少用到部族騎兵,而擔當職業兵的青壯在部落裏又有無上榮光,這樣的部落大汗才是他們希望見到的。
若是這樣的大汗在不擾民的情形下不斷取得勝利,威望自然會越來越高,最終會達到“博格達”、“騰吉斯”那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