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道義高地
在履行了相關的手續,包括抄錄了詔書全文後,衛覬帶著加蓋了印璽的詔書,走出天子大營,來到了衛氏莊園的門口。
衛固得到消息,親自趕到門口,大罵衛覬背信棄義,用衛氏族人的生死換他個人的富貴。
衛覬氣得欲哭無淚。
他展開詔書,大聲誦讀,苦苦哀求衛固改弦易轍,不要一錯再錯。
衛固聽了幾句,便氣得臉色發青,喝令部曲放箭,射死衛覬。
他雖然才學一般,卻聽得懂這封詔書的殺傷力。
如果人心動搖,或許不用天子進攻,堡裏就會有人殺他,用他的首級邀功贖罪。
他從此就不能安睡了。
但衛固的部曲大多也是衛氏族人,讓他們放箭射死衛覬,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況且衛固站在這裏,便足以說明天子的誠意,這時候跟著衛固一條路走到黑,著實不夠明智。
猶豫之間,衛覬又讀了大半。
衛固勃然大怒,親自操弓搭箭。“伯儒,我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若是不走,休怪我無情。”
衛覬不理他,繼續讀。
衛固咬咬牙,一箭射出。
偏了。
衛覬嚇出一身冷汗,卻不敢後撤,隻得咬著牙,繼續讀詔,而且聲音更大,語速更快。
衛固氣紅了眼,搭箭再射。
一個衛士衝了過來,將衛固手裏的弓撞歪,大聲說道:“主君不可。伯儒乃我衛氏不多見的人才,殺了豈不不可惜。”
“正是。”有人大聲附和。
衛固越發惱怒,扔下弓,拔出戰刀,厲聲怒喝。“你們想造反嗎?”
刹那間,無數人麵麵相覷。
明明是你想造反,怎麽反而說我們想造反?
衛固也有些懵。
趁此機會,衛覬讀完了詔書,再次大聲呼籲族人不要執迷不悟,開門接駕,以免有覆族之禍。
衛固暴跳如雷,再次抄起弓,想射殺衛覬。
衛覬卻已經走出了射程,返回天子大營去了。
衛固怒極,轉而喝令將剛才阻止他的人綁起來,嚴加看守,又厲聲喝斥,禁止將衛覬所言四處傳播,否則格殺勿論。
沒有人說話,但氣氛卻明顯有了異樣。
這時,一隊騎兵從天子大營中衝出,分成兩隊,向莊園兩側飛去,同時將一枝枝箭射入莊園。
很快,有人來報告,箭上綁著詔書的副本,都是勸降的。
衛固氣得直跺腳,匆匆趕去製止。
——
劉協站在將台上,看著衛覬回營,又看著騎兵帶著詔書副本衝出大營,心中平靜無波。
他並不希望衛固能幡然醒悟,也對衛氏內訌不抱信心。
他隻是想證明自己並非好殺之主,殺人是無奈之舉。
他要殺很多人,卻不願走上董卓的老路。
甚至不想和漢武帝一樣,搞得民聲沸反,身後罵聲一片。
輿論的高地,你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
正如此時此刻,他不占領道義的高地,黨人就會高舉道義的大旗,以民意自居。
既然要鬥,那就好好地鬥一鬥。
不管是文鬥還是武鬥,一概奉陪到底。
“陛下,司徒、司空來了。”史阿走上將台,提醒道。
劉協轉身下了將台,走進大帳。
司徒趙溫、司空張喜起身相迎,張喜麵前的案上有一份詔書副本,還有蔡琰準備好的會話記錄。
“司徒,身體還好嗎?”
趙溫躬身致謝。“多謝陛下關懷,臣服用了太醫的藥後,身體好多了。”
“那就好,河東多事,仰仗司徒處甚多。當然,司空也不能閑著。坐,坐。”
趙溫、張喜交換了一個眼神,謝恩就坐。
“荀彧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他提了一個建議,要在河東屯田。今天請二位來,就是想聽聽二位的意見。屯田是大事,用哪些耕地,如何招募人手,是不是需要整治水土,哪一樣都要準備好。新年將至,春耕也快了,耽誤不得啊。”
“在河東屯田?”趙溫又驚又喜。
“民以食為天,朝廷也不例外。”劉協苦笑道:“這些天別說俸祿,就連最基本的吃飯都無法保證,連累公卿大臣忍饑挨餓,朕心甚是慚愧。再不屯田,朕怕朝廷的官職不夠換。”
趙溫臉色微變,遲疑了片刻,躬身請罪。
“臣失職,愧對陛下。”
張喜的臉色也不太好。
朝廷缺糧,隻能用官爵與河東大族做交換,這可不是他願意看到的結果。
名聲倒是其次。一旦河東人大批入仕,在朝廷占據了足夠的話語權,不僅對現在的朝堂格局會有影響,將來的影響更大。
關東人很可能會被擠出朝堂。
稍作猶豫,張喜躬身施禮。“陛下,臣以為,賞不可濫,且河東為京畿所在,天子食邑,貢賦本是職責,豈能用來要挾朝廷,乞換官爵?但有此心者,便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誅之?”劉協打量著張喜,眼神略帶譏諷。
王邑自詣廷尉,幾次下詔公卿會審,就是得不出結論,個個明裏暗裏的找理由,為王邑開脫。
張喜就是其中最堅決的那一個。
現在河東人要獻糧換官了,張喜變了態度,說河東人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說到底,動了關東官員的利益,就沒什麽交情和淵源可講了。
張喜人老成精,自然看得懂天子的意思,但他卻不能退讓。
“陛下準備在河東駐留多久?”
劉協疑惑地看著張喜。“司空何出此言?”
“陛下若是小住即走,找一個大些的城池駐蹕即可。若是駐留時間較長,就不能太隨意,當伐木取材,建造行宮。河東向無基礎,動用的人才物力怕是不小,臣當用心籌劃,早做準備。”
“不必如此費事。”劉協擺擺手。“天下不安,朕恐怕大半時間要在軍營中、馬背上渡過,不必耗費人力物力,大興土木。司空有心,不如多造一些工坊,打造軍械。”
張喜聽了,心中歡喜。
趙溫也很滿意。
天子意在征伐,朝中事務必然要交給三公。看來之前說要還政之事,絕非一時起意。
“這是臣等應盡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