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漢道天下> 第984章 以德服人

第984章 以德服人

  楊彪讓人找來了邢顒,轉達了天子的囑託。

  邢顒很驚訝。「天子真是這麼說?」

  楊彪笑笑。「你是不信我,還是不信天子?」

  邢顒連忙搖手。「豈敢,豈敢。我只是覺得天子氣魄非常,一時不敢相信而已。楊公,這可是千秋萬代的大事,恐怕不是我能完成的。」

  「你一個人當然不行。」楊彪撫著鬍鬚,眼神灼灼。「但你可以出面,邀請名士大儒,共商大計,也算是為朝廷出力。學問當為時而作。大漢有天子這樣的英主,再次中興,儒門也需要一個董仲舒似的人物,為大漢立言。」

  邢顒心中激動,卻還是謙虛道:「鳥無頭不飛。這樣的大事,非楊公主持不可。」

  楊彪微微一笑。「如果我不是身居司徒,脫不開身,的確不會將這個機會讓給你。儘管如此,我也不能置身事外。你們立論,我稟明天子后擇善而行,以證其效,知行合一,以臻至善。」

  邢顒微微頜首,隨即又道:「魯國孔融是聖人之後,學問淵博,為人又正直,正是……」

  邢顒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楊彪打斷了。

  「他年紀太大了,擔不起這樣的重任。你們年輕人應該勇於擔當重任,不負平生所學。」

  見楊彪臉色不好,邢顒心中疑惑,卻沒有再說什麼。

  ——

  劉協發出去的詔書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孔融沒有來,大臣們也沒反應,對重修《孝桓帝紀》的建議更是集體漠視,當不存在。

  這件事就像一顆小石子丟入水塘,激起一絲漣漪,然後就恢復了平靜,彷彿什麼也沒發生。

  唯一的變化是孔融再也沒有太學露面,沒人知道他去哪兒了。

  與此相反,遼東卻非常熱鬧。

  荀攸遵照詔書,在遼東推行度田,進展非常順利。

  遼東大戶之前被公孫度殺掉大半,剩下的又因依附公孫度,成了荀攸的俘虜,被判流放海外。剩下的都是普通百姓,對度田求之不得,歡呼踴躍。

  在得知中原還沒有全部度田,就連冀州都有渤海要行德政,大部分百姓都選擇了在遼東落籍。

  遼東雖然冷,但土地肥沃。哪怕只種一季也能混個溫飽,總比回到家鄉還要依附別人強。

  對天子能否在中原推行度田,不少人持觀望態度,並沒有太強的信心。他們沒見過天子,卻知道中原世家的實力。

  劉備就地休整,上書請辭徐州刺史。

  劉協拜劉備為征東大將軍,授斧鉞,付以東方之任。

  孫策率部撤回青州休整,上書請求見駕。

  劉協雖然不解,卻還是答應了孫策的請求,同意他赴行在。

  接到詔書後,孫策早早起程,繞了一點路,在南皮住了一宿。

  ——

  張昭邁著方步,走進了驛舍。

  正在忙碌的驛吏們紛紛放慢腳步,向張昭行禮。

  張昭一一回答,有時還停下來詢問幾句,沒有半點太守的架子。

  儘管如此,驛吏們卻依然神態恭敬,不敢有半分怠慢。

  主院的二樓上,孫策憑欄而望,三弟孫翊、四弟孫匡站在一旁,小妹孫尚香個子還沒欄杆高,只能從欄杆的縫隙里往下看。

  「老夫子。」孫尚香嘀咕了一句。

  「不得放肆。」孫匡嚴肅的雖然斥道。「人當有三畏。」

  「我只聽說過人有三急。」孫尚香反駁道,不等孫匡再說,脖子一梗,轉身躲到隔壁的房間里去了。

  孫匡咂了咂嘴,老氣橫秋的說道:「不學禮,無以立。小妹該啟蒙讀書了,要不然到了行在,不知道會闖出什麼禍來。」

  孫策、孫翊不約而同的撇了孫匡一眼,啞然失笑。

  樓梯聲響,張昭登樓了。孫策立刻收起笑容,快步趕到樓梯口,拱手相迎。

  「張公。」

  張昭抬頭看了一眼,沒有說話,上了樓,來到孫策面前,這才抖了拌衣袖,又整理了一下衣服,這才拱手見禮。

  「臣昭見過吳侯。」

  「豈敢,豈敢。」孫策連聲說道:「張公如今是天子之臣,你我同朝為臣,不敢以君臣建交。若公不棄,策當執子弟禮。」

  張昭滿意地點點頭。「一年不見,君侯越發沉穩了,可喜可賀。」

  兩人客套了幾句,攜手來到正堂。

  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妻子小吳夫人都出來見禮,連孫策的兒子、女兒都出來拜見,只有孫尚香躲在房裡沒出來。

  寒暄過後,吳夫人等人退下,留下孫翊、孫匡在一旁侍候。

  孫策首先說明了來意。

  遼東平定,劉備會繼續向三韓進兵,他則準備向南。但天子承諾他的戰船還沒有動靜,這次去行在見駕,主要就是為了這件事。

  聽說張昭在渤海施行德政卓有成效,他特地趕來,向張昭祝賀,並請教一些施政之道。

  張昭聽完,緩緩點頭。「君侯一路走來,對我渤海民風有何觀感?」

  孫策以一種近乎誇張的口氣說道:「周雖小邦,其德為大。公行德政,使天下士大夫知有所歸,功德無量。」

  張昭露出矛盾的笑容,謙虛了幾句。

  孫策隨即又道:「我有一事,想問公之安排。」

  「君侯請直言。」

  「我離開渤海之後,怕是會有海賊復來,公可有安撫之道?」

  張昭微怔。「托君侯之威,海賊不是被剿滅了么?」

  「大部分如此,但是還有一些頑匪不肯俯首。他們躲在海邊的山中,懾於我軍兵威,不敢輕舉妄動。我轉戰江南,他們勢必會重新出動,沿海擄掠。公還是要有些準備才好。」

  張昭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多謝君侯提醒,我會安排人警戒的。如今渤海雖然戶口有限,但眾志成城,民心可用,必能擊退這些海賊,保一方平安。」

  孫策贊了兩句,順勢問起了張昭施政的具體內容。

  從在江東相逢起,孫策對張昭就很尊重,待以師友之禮。他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能在海外建國,就請張昭為相。

  因此,張昭在渤海施政就是為將來做準備,效果好不好,孫策比天子還關心,問得也非常仔細。

  他越問,心越往下沉。

  渤海的民風的確不錯,哪怕是驛夫走卒都彬彬有禮,但有一點卻不可忽視,作為一郡,渤海的戶口有限,能提供的兵源和錢糧更加有限。

  說得直白一點,渤海甚至支撐不起萬人規模的軍隊。

  孫策忍不住打斷了張昭。「張公,渤海有三萬餘戶,近二十萬人,為何錢糧如此之少?這些錢糧,可無法保證萬人作戰。」

  張昭反問道:「區區一郡,又不用對外征伐,何必萬人?就算有海賊之患,三千人也足以蕩平。君侯,以力服人,不如以德服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