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公元960正月,後周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率軍北上抗遼的途中於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逼迫後周幼主柴宗訓禪位登基稱帝,建國號宋,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太祖。
麵對晚唐五代十國割據混亂之勢,趙匡胤借助後周已經奠定的強大國力基礎,加強中央集權,開科取士,改革軍製,發展生產,積蓄實力,費時十五年時間,先後滅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公元976年冬,在撲朔迷離的燭影斧聲中離世,其二弟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趙光義登基之後繼續執行先南後北的策略完成中國統一大業,先後收複割據南方的吳越王錢俶chu和陳洪進,而後又出兵太原滅掉北漢,至此結束了禍亂近一個世紀的五代十國軍閥割據稱王的局麵,華夏再次有了大一統的曙光。
大宋雖然數代帝王勵精圖治意圖恢複漢唐江山。
然而五代十國造成的混亂和餘波卻無法消弭,新生的大宋先天不足,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卻成為了大宋之殤,讓中原失去了北方屏障。
趙光義和其後大宋數代帝王數次北伐皆都無功而返,而遼國也無力征服中原的局麵之下,宋遼兩國不得不簽下合約,史稱澶淵之盟。
至此宋遼兩國形成了對峙局麵,中原帝國第一次徹底失去了對燕雲十六州的掌控,而華夏第一次從事實上進入了南北分治的局麵。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出現了長達近百年的和平時期,而大宋也徹底轉變對外戰略,收縮防禦,偃武修文,發展經濟,休生養民,至此開創了中華曆史上一段最為繁華富庶,歌舞升平的繁華盛世。
然而紙上的和平終究不是真正的和平。
草原民族羨慕大宋的富庶繁華,而大宋也終究還是不能忘記祖宗的基業。
公元1115年,被史稱萬事皆會,唯獨不會當皇帝的宋徽宗趙佶見遼國力衰弱,意圖聯金滅遼收複北方,然而數十年沒有經曆過大戰的宋軍在這場複仇之戰中顯露出來的指揮混亂和極度疲軟讓金國野心膨脹。
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攻陷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亂。
靖康二年,趙構在南京繼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死裏逃生登上皇位的趙構毫無抵抗金國的勇氣和信心,登基之後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防禦和軍事部署,在金國的不斷進攻和逼迫下狼狽逃到吳越躲藏。
建炎四年,金兵撤離江南之後,趙構行在於臨安,兩年之後,南宋朝廷正式定都杭州,至此華夏隻剩殘山剩水的半壁江山。
雖然安定下來的南宋小朝廷啟用嶽飛、韓世忠、劉光世等將領開始抵抗金國收複失地。
然而此時內憂外患,君王不賢,大臣傾軋,重文輕武,奸臣當權,繁榮的經濟之下掩蓋不了日趨腐朽的本質,君臣嬉樂無度,奢侈享樂之風肆虐,而與此同時,又一個強大的草原民族在北方強勢崛起。
公元1232年,剛剛繼位的宋理宗意圖收複舊日山河,不理會金國人的苦苦哀求,聯合蒙古人攻滅金國。
然而這如同當初聯金滅遼一樣的,滅掉一頭餓狼,卻又引來一頭猛虎。
端平元年,宋理宗見蒙古人退卻,組織軍隊試圖光複中原,然而損失慘重全線敗退,此次北伐史稱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的失敗不光讓南宋國力遭受重創,也開啟了南宋滅亡的序幕。
在失去了金國這道西北屏障之後,蒙古大軍長驅直入。
雖然南宋軍民拚死反抗數次擊退蒙軍,但卻再也無法挽回傾塌的局麵,在強大的蒙古大軍壓迫下,加上權臣史彌遠二十餘年禍亂朝綱導致朝廷腐朽人心離散,新登基的弱智皇帝宋度宗又重用奸臣賈似道,先後兩度覆滅又複建的大宋在堅持了三百年走後進入了苟延殘喘的時光。
自秦始皇之後開啟的華夏大一統局麵,在大宋一朝,第一次沒能光複錦繡山河。
然而大宋,也是華夏曆史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當中,唯一一個不是亡於內亂的朝代,同時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的朝代。
曆史已經故去,然而唐宋兩代,卻是華夏封建統治時期公認最為輝煌和巔峰的時代。
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經濟人口、外交商業、政治格局、科學教育,都成為了無法超越的存在。
不光誕生了蘇軾、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辛棄疾、司馬光、黃庭堅、米芾、二程、朱熹等無數後世人耳熟目詳的著名人物,同時也開創了詩詞、書畫、哲學、科技、航海、商業等全麵的鼎盛和繁榮。
雖然後世中國人大多認為宋朝積弱積貧,在與遼金西夏和蒙古的連番衝擊下一直不曾強硬過,但無數東西方學者和曆史學家卻認為趙宋一朝開啟了中國近代文明的曙光,若不是覆滅在野蠻的草原民族鐵蹄之下,極有可能讓中國早西方幾百年進入近代文明。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陳寅恪”
本故事就從南宋末年開始,試看一位穿越者如何將大宋改造成為一個彪悍而強盛的野蠻國度,開啟華夏另一道文明的曙光。
特別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果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