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鐵騎南下(二)
面對卞繼成的質疑,卞繼光不悅道:「你是多年沒打仗膽子都變小了。」
卞繼成還待再說什麼,被卞繼光制止了。
「你不用再多說,事情就這麼定了。等我們擊退鐵木國的軍隊,再給朝廷報喜。」
會議散后,卞繼成憂心重重。
他不是不明白如今的朝廷對卞家的態度,可是,再怎麼樣,也不能拿這樣的大事賭氣。
在他看來,他大哥就是咽不下那口氣,以他之見,如果能早些上報朝廷、請求朝廷的支援,那西胡洲邊關必定是能守住的。
只要守住了西胡洲邊關,就算朝廷滲入了勢力,邊關的控制權還是在卞家手中。可要是西胡洲邊關失守,那卞家就完了。
那名50歲年紀反對卞繼光意見的將軍跟上了卞繼成。
「卞將軍,借一步說話?」
卞繼成看著他點點頭,兩人一前一後進了卞繼成的房間。
「卞將軍,我和你的意見一致,認為應該及時向朝廷報信,鐵木國來勢洶洶,萬一邊關失守又等不到援軍的話,西胡洲的百姓就要遭殃了。」
卞繼成道:
「這個道理我明白,可大哥如今鐵了心要立功,根本聽不進勸,我也沒有辦法。」
那名將軍道:
「衛國公如今是鐵了心不錯,可是我們明知道是錯的,也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
卞繼成直直地盯著他,「你想說什麼?」
那名將軍毫不畏懼地迎著卞繼成的眼光道:「我肯請將軍給朝廷去信,請求支援。」
卞繼成的目光一直盯在這名將軍的臉上,想從他臉上看出點別的東西來,可是,除了誠懇,別的什麼情緒都沒有。
「你先退下吧。」
那名將軍將想說的話都說了,如何做就是卞繼成的事情,他不再多言,抱拳退下。
卞繼成呆坐了一柱香的時間后,起身走到案桌前,拿起紙筆寫了一封信,然後從抽屜里拿出他的將軍印蓋在了上面。
「來人。」
一個親兵推門而入。
「用最快的速度將這封信發往朝廷,不要讓人察覺了。」
親兵愣了一下,還是抱拳應「是」
……
中原皇城乾正宮
公西月坐在案幾后批內閣呈上來的奏摺,內侍來報:兵部尚書耿大人求見。
定是為了鐵木國之事。
「宣」。
公西月將手上的奏摺先放了放,等著耿建光的消息。
「啟奏陛下,兵部剛剛收到西胡洲邊關送過來的消息,走的是軍報路徑傳過來的,但不是正式的軍報。」
耿建光將信呈上。
內侍接過,轉呈給公西月。
公西月拿出信看,是一封求助信,信中說鐵木國集結了十五萬兵馬正在南下,西胡洲邊關恐有失守之虞,請求朝廷派兵支援。
這封信中所述內容與公西月掌握的情況基本一致,沒有隱瞞、也沒有刻意誇大,但沒有提及細作一事,也不是瞞了沒說還是一直沒發覺。
公西月看向落款:卞繼成。
公西月將信放下,「卞繼成是先衛國公的兒子?」
「是」,耿建光答道:「先衛國公一共有5個兒子,其中3人一直跟著先衛國公駐守西胡洲邊關,卞繼成是先衛國公的第三個兒子,卞夫人所生。」
公西月心下思量,卞繼成既然和現在的衛國公一母同胞,按理說不應該做出私自報信給朝廷之事,但他就是做了。那隻能說明衛國公不同意將鐵木國南下的消息上報給朝廷。
「耿大人,你覺得衛國公是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將鐵木國南下的消息上報朝廷?」
耿建光謹慎答道:
「或許衛國公是想等捷報一起呈報?」
公西月不置可否。
「你將這封信給甘首輔和公冶尚書看看。」
「是」。
耿建光退下后,公西月拿了西胡洲邊關的沙盤出來,來來回回推演了幾次,然後臉色不太好地坐下。
之前公西月對守住西胡洲邊關還有五分把握,現在看來,西胡洲邊關是守不住了。
……
因為西胡洲邊關一直沒有軍報傳來,朝廷並未公開鐵木國南下的消息,中原皇城的百姓們還在津津樂道一個月後要舉辦的童生考。
但細心的朝臣們還是覺察到了不妥:不斷的有大批車輛出城,裡面裝的東西都是軍械。
有和耿建光相熟的大臣私下向他打聽消息,他只是敷衍道:「鎮遠王不是帶兵去了黑山一帶練兵嗎,總是需要配給的。」
得了公西月的吩咐,耿建光現在不會將鐵木國南下的消息說出來。
幸虧定西府如今有足夠的存糧,平時西胡洲邊關、西胡洲、西疆洲、蘭陵關幾處地方的軍糧全部都是從定西府運出去的,而朝廷又在西胡洲辦了一個超級大的養馬場,馬匹也是從那裡供給的,中原皇城需要的只是送去軍械。
要是全部物資都要從中原城運出,那就真太引人注意了。
……
中原皇城舉辦童生考的前七天,公西月接到了程元華傳回來的急報:西胡洲邊關失守了。
雖然這個消息早在公西月的預料之中,可這麼快就失守,還是讓公西月很生氣。
她以為,西胡洲邊關至少可以支撐到童生考放榜。
不過,幸運的是,因為她提前布局,程元華如今已將西胡洲的百姓盡數遷入了蘭陵關內,不少百姓去了定西府安家,還有部份百姓南下往中原城而來。
原本按公西月的計劃,是讓程元華護送完百姓后也帶領這五萬軍隊避入蘭陵關內,只要死守蘭陵關就行。
這樣,可以盡量減少士兵傷亡。
自從當初派軍隊進入鐵木國練兵,回來死了那麼多鯤鵬軍后,公西月就反省了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好戰了,才導致那麼多人死亡?
從那以後,她就一直提醒自己,以人命為先。
等她登上帝位后,心裡的想法更是發生了變化,戰爭代表的不僅是傷亡,還勞民傷財。長久的戰爭導致的還有可能亡國。
能盡量不發動戰爭就不要發動,只要有戰爭,就一定會有人傷亡。
當然,外敵來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必須寸步不讓。
可是,程元華在外並沒有聽公西月的安排。